APP下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岗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景观改造解析

2019-06-28张文馨王晶晶唐菲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

张文馨 王晶晶 唐菲

摘要 阐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岗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规划调整和具体景观改造设计,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将基地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综合服务及科普展示区、农业科学试验及展示区、环湖游览观光区。规划重点在于改造园区局部景观。该基地景观改造案例旨在为类似的科研生产基地、城郊型农业园等的规划设计与改造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景观改造;城郊型农业园;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S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173-06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ning adjustment and specific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Gangji Eco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Base of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positioning its functions and respatial layout, and divides the base into three major functional areas, namely, comprehensive service and popular science exhibition area, agricultural science experiment and exhibition area, and lake tour and sightseeing area. The key point of planning is to transform the local landscape of the park. The purpose of the cas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upgrading of similar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bases and suburban agricultural parks.

Key words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Suburban agricultural park;Ecological agriculture

1 基地區位及现状分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岗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简称岗集基地)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合瓦路,属于城郊型农业园,距离中心城区10 km,距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8.6 km,距离合肥新桥机场22 km。周边毗邻大房郢水库,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在交通方面,合淮路、合肥绕城高速2条重要道路为园区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岗集基地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已实现了土地肥沃化、农田水利化、道路网格化、田间绿荫化,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标准化农田(图1~2)。

2 岗集基地景观改造背景

岗集基地位于大房郢水库上游,属于饮用水保护区,根据《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基地发展应遵循“绿色、生态、环保、零污染”的原则,移除基地内部种植的大宗农作物,减少化肥使用,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对园区进行整体景观规划的调整。

原有基地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各分区关联性不够强,传统农田及林地景观缺乏景观性,植物层次单一。

3 基地总体景观改造功能定位及设计策略

园区规划为宏观指导,具体景观改造与设计是微观实践[2],二者相辅相成,在规划中完成岗集基地的整体空间布局,在改造设计中将其打造得更为细致丰富,一区一景,景随人动。

3.1 功能定位

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田园景观和园林化的城郊风景融合为一体,以农业生产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目的,打造以城郊为核心、游客体验为主体、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为特色、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主导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园[3]。

3.2 设计策略

3.2.1 突出展示空间。沿入口道路设置统一行道树,并丰富中下层绿化景观,通过整齐统一的景观设计,结合合肥本地特色,打造通透的入口景观[4]。

3.2.1 满足科研需求。园区规划满足农科院各科研所的科研需求,统一规划,将各分区设计为有特色的农田景观。

3.2.2 打造生态驳岸。对园区内灌溉所用水塘进行生态驳岸设计,在完善景观的同时净化水质[5]。

3.2.3 完善标识及解说系统。增加指示牌、宣传标牌等,满足园区科普教育功能。

4 基地总体景观改造规划设计

4.1 入口大道景观改造

基地入口大道两侧植物景观较好,路边种植樟树。樟树四季常绿,且生长速度快,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道树种。但是现有绿化景观缺乏中下层植物。改造后规划种植红花檵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海桐、圆柏等灌木球、灌木丛作为中层植物景观,种植四季花卉及常绿植物沿阶草、麦冬作为下层植物景观,使入口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其中,春季花卉选择矮牵牛、硫华菊、百日草、鸡冠花、长春花;夏季花卉选择夏堇、彩叶草、太阳花、美女樱、迷迭香;秋季花卉选择孔雀草、万寿菊、矢车菊、小滨菊;冬季花卉选择三色堇、石竹、羽衣甘蓝。

4.2 功能分区及植物种植设计

4.2.1 综合服务及科普展示区。综合服务及科普展示区位于园区的北部,兼具综合服务功能及科普展示的功能,同时也是岗集产业园的入口处和对外交流的主要门户。内部包括科普展示大厅、园区行政管理机构。

4.2.2 农业科学试验及展示区。农业科学试验及展示区总面积约53.4 hm2,占整个岗集基地总面积的77%,为园区主体部分。该功能区分为7个试验及展示区,包括特色苗木与花卉种质资源圃、水生植物试验及展示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及展示区、蔬菜种植试验区、水生蔬菜及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经果林种质资源圃及展示区、涵养林生态保护区(图4)。该区域的景观主要为农田景观和林地景观,即生产性景观[6]。该分区原场地功能单一,基本只用于科研功能,区域植物种植缺乏整体统一的植物种植规划及景观营造。在改造的过程中,重新规划各分区种植树种,在满足科研要求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景观,供游客近距离观赏[7],同时,部分分区开放体验活动,形成体验式景观,使游客参与其中,成为“画中人”。具体分区植物种植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种植方案如图5。

(1)特色苗木与花卉种质资源圃。占地6.37 hm2,主要搜集以露地栽培为主的高档园林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圃。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圃、繁育圃和试验林,开展彩叶及芳香植物的引种、驯化、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种植树种为:①彩叶植物。乔木和小乔木,如北美红枫、鸡爪槭、乌桕、彩叶杨;灌木及地被,如红叶石楠、红叶美人蕉、花叶常春藤、金边麦冬、紫叶酢酱草等。②芳香植物品种。乔木和小乔木,如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北美海棠、紫薇、木犀、玉兰;灌木及地被,如红花檵木、杜鹃等。特色苗木花卉给游客带来具有丰富色彩的视觉景观体验,同时也能调动游客的“嗅觉”景观。

(2)水生植物试验及展示区。规划面积6.26 hm2,规划保留原有地形和设施,在之前区域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大,结合水生植物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区。主要种植树种为挺水植物,如荷花、芦竹、香蒲、菖蒲、黄菖蒲;湿生植物如美人蕉、梭鱼草、千屈菜、黄花鸢尾、蒲草等,以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

(3)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及展示区。占地10.05 hm2,该区域主要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及相关技术研究。建设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中药材规范化育苗、育种苗圃。种植树种为药菊、芍药、牡丹、栝楼、连翘等。中草药树种多为低矮植物,大面积种栽植可以营造较好的花田景观,体现田园风光。

(4)蔬菜种植试验区。规划面积4.21 hm2,分为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試验种植区。利用现有的温室大棚,开展设施蔬菜的研究,同时在周边区域建设露地蔬菜试验示范区。该区域结合整齐划一的菜地,和大棚、栅栏等景观构筑物,可营造富有乡村特色的菜地景观。

(5)水生蔬菜及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规划面积3.71 hm2,分为水生蔬菜试验基地和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水生蔬菜试验基地保留现有地形和设施,种植水生蔬菜。 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主要开展以环保、节水、节能、节工、循环、设施化、信息自动化为特征的现代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展示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工艺和渔业装备。该区域主要种植植物为早、中、晚熟莲藕、茭白。炎炎夏日,水面上盛开的荷花视觉景观与鱼虾戏水的听觉景观可以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同时,在莲藕、茭白成熟季,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形成体验式景观。

(6)经果林种质资源圃及展示区。规划面积20 hm2,分为仁果区、核果区、浆果区和干果区4个部分。仁果区主要种植树种为猕猴桃、石榴;核果区主要种植树种为桃、李、枇杷、樱桃;浆果区主要种植树种为蓝莓、果桑、葡萄、树莓等;干果区主要种植树种山核桃、香榧。该区域主要营造出仲夏至秋季的硕果景观。

(7)涵养林生态保护区。规划面积2.75 hm2,该区位于园区东北角,临近大房郢水库,生态涵养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小气候调节、保护农田地梗及物种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可作为动物迁徙及栖息的廊道。主要营造景观为林地景观,通过布置喜湿植物以及水边常见乡土植物,如水杉、池杉、湿地松、水松、旱柳、垂柳、枫杨、乌桕、苦楝等大乔木,以及萱草、麦冬等地被植物,采用多层次植被配植手法,形成一个天然氧吧。由参差不齐或统一的林冠线可以形成整个园区均可观赏到的天际线景观。

4.2.3 环湖游览观光区。区域总面积约为9.97 hm2,占整个岗集基地总面积的14.3%。主要功能为灌溉水源地及供游客观光休憩等,为基地主景观区,也为此次绿化景观改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园区中部,作为规划中的主景观区,是本次景观改造的重点(图6)。该区域在建设中保留此区域原有的樱花林,并布置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景观节点和小品,如下沉广场、亲水平台、湖心亭、人工栈桥、锦绣水园(锦鲤、喷泉等)、观光游览小路、观光瞭望台、水车、钓鱼平台等小品和服务设施,满足游客观赏需求(图7)。

环湖游览观光区域内的大水塘作为整个基地的主要灌溉来源,对其进行景观改造时,在满足基地灌溉的同时构建特色水景,并对水塘进行生态驳岸建设,达到美化水景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该水塘水面宽阔,水位平稳,坡度较低缓,岸带改造为自然草坪入水,优先选用根系发达、保水能力强的植物,达到固土护坡的功能。其次,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丰富岸边景观,可选择迎春、连翘、棣棠、蔷薇等花灌木,红花酢酱草、六倍利、蛇莓等地被植物,使景观富有生机;灌木层以上湿生的乔木构成丰富的天际线,可选择垂柳、旱柳、水杉、池杉、银杏、乌桕等树种,进行自然式配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驳岸近水区保留部分原有水生植物群落(梭鱼草、荷花等),并增加其他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群落,黄花鸢尾、黄菖蒲、荷花组团,水葱、千屈菜、再力花、睡莲组团,为水面添加色彩。乔—灌—草—湿生—水生植物的层次搭配,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稳固驳岸,净化水质[8]。

4.3 道路景观规划

4.3.1 总体道路规划 在原有道路规划基础上,结合新的功能分区规划对基地内部道路交通设计进行调整,突出“两纵三横”5条主要干道,同时丰富次级园路,并采用多种样式铺装形成次级园路景观变化,贯通全园(图8)。

4.3.2

道路景观设计。道路景观是整个园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并连接着各分区。项目原场地道路简陋,路两侧植物长势参差不齐,缺乏规划与管理,十分影响观感。因此,改造时着重丰富道路两侧的植被群落景观,构建季相有变化、色彩与层次丰富、具有靓丽林冠线的道路景观。植物主要选择抗性较强的常绿乡土树种如香樟、侧柏、圆柏等和色彩丰富的观花、观叶特色树种,如园区研究的北美红枫、海棠和栾树等,搭配海桐、红花檵木、小叶黄杨、金边黄杨等小灌木及红花酢酱草、麦冬、狗牙根等地被植物,以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群落模式进行道路景观的改造与营造。

5 结语

笔者以岗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景观改造为例,对城郊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城郊农业产业园具有独特的景观品质,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9]。城郊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结合多种科学分析方法,突出自身特色,增加景观多样性。使城郊型农业产业园成为城市旅游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场所[10]。

参考文献

[1] 孙奎永,崔明,孙奎利.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郊型农业园规划设计:以天津华明镇赤土生态农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5(S1):31-34.

[2] 王林云.长沙市城郊型观光果园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3] 冯春芬.城郊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4] 杨贺.浅析驻马店开源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及局部景观改造[J].中国园艺文摘,2018,34(6):139-141.

[5] 黄凌燕.城市滨水生态驳岸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梧州苍海环城水系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8(11):150-152.

[6] 高琳琳.农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7] 王恒波,刘伦波,谷康.农业观光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24):221-223.

[8] 徐慧博,雷茵茹,崔丽娟,等.城市湿地生态驳岸改造规划:以玉渊潭公园东西湖湿地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8,14(3):10-14.

[9] 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等.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4):492-496.

[10] 史亚军.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GIS技术在重庆市大足区登云湖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伦理学视阈下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考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