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格律诗歌美之汉译
2019-06-28李景溶
李景溶
摘要:本文从藏族古典格律诗歌的文化背景、创作背景和格律诗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探究格律诗的汉译方法以及汉译的难点重点。探讨如何将格律诗的内容美、语言美、修饰美和形式美在汉译中完美呈现。通过诗歌赏析使诗歌翻译的情感更加贴近原文。
关键词:藏族格律诗;诗歌之美;汉译
藏族格律诗是藏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格言、赞歌、等形式多样的诗歌,如《云史》《萨迦格言》和藏译本《诗镜》等,研究格律诗的汉译问题,首先要探藏族格律诗的创作、发展、文化背景和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以及修辞美。其次诗歌,顾名思义,既是诗,又是歌,诗有固定的格式,歌有注入的情感,诗歌的美更体现在感情细腻、丰富多彩的情感美。因此,诗歌翻译的前提是诗歌赏析。
一、藏族格律诗综述
格律诗歌是一种格式固定、形式多样、修辞丰富、语言朗朗上口的一种诗歌。其形式多样,广义上包括格言、赞颂文、批判文及民间的赞歌等。狭义来讲,藏族格律诗主要有诗歌和格言。本文主要是探究藏族格律诗歌美的汉译方法,只从个别的格律诗和格萨尔史诗为例,阐述翻译方法和过程,对于民间格律诗(赞歌、祝词)不再赘述。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从史料中考察而知,早期的格律诗大多以赞歌的形式和翻译的佛经出现,如最早的格律诗歌是吐弥桑布扎献给国王的《庆祝藏文创制宴会》,后来出现了格言和大量的颂词,12世纪中叶萨迦班智达更嘎坚赞开始翻译印度文学理论巨著《诗镜》引进了诗歌理论,最后出现了当代以居·格桑的作品为代表的批判文。此外《格萨尔王》中也有大量的修辞美,形式美的格律诗。藏族格律诗还包括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众多作品,如《诗镜》《云史》等。其中《诗镜》是古代印度梵语文学鼎盛末期的诗学理论巨著,从12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历代藏族译师通过不懈努力把《诗镜》译为藏文,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将理论藏族本土化。因此,《诗镜》不仅仅是单纯的梵文译作,发展至今更是藏族本土化的诗歌著作,且在藏族历代大学者对《诗镜》进行译注时,也写下很多修辞学诗例,这些都是《诗镜》本土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藏族格律诗,必然绕不开《诗镜》。
二、藏族格律诗美探究
藏族格律诗歌的美包括形式美、修辞美、内容美和语言美,以及情感美。对于格律诗来说,形式美是本质,情感交换及与原作者对话是译文呈现的灵魂。在翻译时,不仅是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字的转换,更是译者与诗歌间情感的交流。如未引进印度诗学理论前的格律诗《庆祝藏文创制宴会》节选部分八字为一句,体现了格律诗歌的形式美,从内容和表达形式讲,前面阐述自己的功绩,后面总结臣僚之中唯我对于雪域众庶民的恩情最大。从修辞讲,运用暗语修饰法将国王比作日月,将自己比作消除黑暗的明灯。这也说明在《诗镜》未引入前,藏人就运用修辞手法。《诗镜》中的大部分诗歌,如南风吹美女诗,首先从形式而言,由字数相同的四句组成,这与汉语中的七言绝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其次从修辞而言,运用了《诗镜》中点睛修饰法,和一语双关的修饰法,“南风”既吹落了藤叶,也吹败了美女的傲气。另外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风賦予人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诗歌等的修辞美。最后,从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来说,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南风吹美女的画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诗歌的独特感染力和美感体现。诗学理论引入之后,藏族的格律诗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如《萨迦格言》中每一首格言都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如其智者篇其一,与汉语中的七言绝句极为相似,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指出格律诗要阐明的深刻教义,将智者比喻为鲜花,将慕名而来的人们比作蜜蜂,蜜蜂围绕着鲜花形象化为云聚的样子,为整首诗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给读者呈现出智者的本性不需要张扬,自会有人前来请教,汉译时要想到此诗表达的寓意与汉语“酒香不怕巷子深”所表达的寓意相似。短短四句,将格律诗的形式美、修辞美、语言美和内容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格萨尔《诞生篇》中的“一妙白螺铠甲远望美,二妙绿松宝甲战无敌,三妙黑色铁甲档天雷,只有天宫而非凡人造。”该诗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数词一、二、三在诗中作为形容词来修饰词语,增添诗句的押韵感和节奏感。与汉语中“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和九的修饰功能是一样的。从修辞美的角度来讲,从首联到颈联,运用数词一、二、三作为修饰,为诗歌增添了节奏感和整齐美。“铠甲”一词多次重复叠用,妙用《诗境论》中提到的“重复修饰法”和“叠音”修饰法,以增强韵律感来强调核心内容。(1)除此之外,前三句格式完全一样,都由名词、形容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和动补词构成。
三、藏族格律诗歌的汉译表达
藏族格律诗歌的汉译呈现,用奈达翻译理论来阐述是翻译的语言交际功能,是信息的表达,是译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赏析审美后的呈现。从翻译原则看,语言的交际有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和审美功能。在翻译中,信息的表达在于使读者不仅能看懂译文,且能感觉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的真切性。(2)其次,之所以称作格律诗,其根本是“形式”。“形式”是诗歌翻译最为本源、最名副其实的、诗歌翻译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它既是“本质的形式”又是“内容的形式”。如赵康《诗镜》译文“南风能将爬藤叶,吹得纷纷地落;并将美女之傲气,重新吹得全毁灭。”此译文格式规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将文中的各类修辞手法翻译得较为详尽,使汉语读者也能感受到诗学理论《诗镜》之美。这样的翻译方法科学可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如果真正是有学问的人,人们自然从四方来请教;好像鲜花虽盛开在远方,蜜蜂会云聚其周围一样。”此译文不仅将诗歌每句字数固定、四句为一首的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且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思想为汉语读者展现的淋漓尽致,是诗歌翻译的优质实例。再如译文“一妙白螺铠甲远望美,二妙绿松宝甲战无敌,三妙黑色铁甲档天雷,只有天宫而非凡人造(3)。”此译文将藏文形式美,“一、二、三”数量修饰美,以及译文“妙”字的使用增加了译文的内容美,使汉语读者也读懂原文的修饰美和语言美。在翻译时,形式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汉译呈现过程中尽量地对比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同与不同,若有相同部分,译文应按照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来翻译,如格律诗中每句七字,四句一首的当与汉语中的七言绝句联系在一起,还有藏汉共有的修辞手法也应当深思。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的汉译中赏析诗歌是重中之重,其中形式美是格律诗歌美感的本质体现,赏析诗歌的过程其实是描写翻译的具体实现。正确理解诗歌创作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诗歌细腻的语言欣赏,与原文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更好、更准确的将藏语诗歌用最贴切、最优美语言来呈现给汉语读者。诗歌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理论的简单应用,更是通过理论翻译指导实践翻译,从实践翻译中总结翻译理论。正如詹姆斯·S·霍姆斯在翻译研究的名和实中讲到,描写的、理论的和实用的翻译研究三种关系式辩证的,任何一个分支都为另外两个提供材料,并利用另外两个反过来提供发现。
注释:
才让草.翻译实践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6.02
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M]1999年10月,第34、35页。
才让草.翻译实践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6.02第109页
参考文献:
[1]东嘎·罗桑赤列.诗学明鉴[M].青海民族出版社,2001.
[2]才让草.翻译实践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6.02.
[3]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
[4]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