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红楼梦》习语英译策略对比

2019-06-28罗晴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习语归化目的论

罗晴

摘要:习语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汇聚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征,堪称语言艺术皇冠上的瑰宝。本文拟在德国翻译目的论的视野下,将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习语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首先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与原则,阐述该理论对于翻译的主导作用。通过归化与异化在译文实例中的运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由于翻译目的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区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红楼梦》;习语;归化;异化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最杰出的代表。小说中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读者与研究者对语言文本进行研究。其中大量运用的习语,形象隽永、自然质朴、蕴含哲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这些习语的英译也是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众多译文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及霍克斯的译文最受读者推崇,在业界也最具影响力。笔者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这两个版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策略对比研究。

一、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在上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在继承并发展赖斯的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的概念。

在《翻译的理论基础》一书中,汉斯·弗米尔首次提到“Skopos Theory(目的论)”。将此概念应用于翻译理论,就产生翻译目的论。其中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由此看出,传统翻译理论是以原作品和原作者为中心。而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则在试图改变传统模式,尽量从以源语为中心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在目的论的理论下,源语并不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性的语言文本。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译语与源语言不可能始终保持一致,必然会有所改变。至于如何改变及改变多少,这些具体的翻译活动必须根据翻译的实际目的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首先,译者应在译入语的文化语境中,按照譯入语接受者的预期来进行翻译实践活动,这就是“目的原则”,也是该理论的首要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译文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真实的交际意义,能同时满足可读、可接受两种特性。第三是“忠实原则”,指源语、目标语间应存在语际上的连续。

二、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十九世纪初,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曾试图按翻译的不同目的对翻译活动做过划分:翻译只有两种,第一是翻译人不干扰创作者,让创作者接近读者;第二是翻译人不干扰读者,让读者接近创作者。在上世纪末,意大利翻译家拿劳尼斯维缇曾提出过“归化”和“异化”两个概念。就是把翻译实践和语言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归化”意味着译者应该让源语文本所呈现地内容尽可能地去贴近译入语接受者的世界,从而实现不同语言文本下的文化对等,这就是要求译者将译入语接受者对源语的陌生感尽量减少到最小化的翻译策略。“异化”则要求译者尽量向作者靠拢,保留源语中的异国情调和陌生感,以此保存源语中的文化特色。学界有些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必须在翻译活动中贯彻到底,不能混为一谈。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译文的处理很难做到如此简单。在翻译的三要素中,首要是“信”,即译者要忠实再现源语作者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这就使得译文中为了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采用异化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流畅性,因此有必要采用归化的方法。对于译者来说,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当你靠近作者的时候,你不应该离读者太远;当你接近读者时,也不要离作者太远。换言之,异化的选择不影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归化的选择也不要失去原文的意境。因此,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三、习语的概念及翻译策略

所谓习语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是劳动人民语言的提炼,语短意丰,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作为一种精简、通俗的语句,习语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是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诉求的表达方式。习语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哲理性和文化性,具有典型的地域民族特色。它汇聚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征。

《红楼梦》一书中广泛运用了习语,书中的各类人物不但形象引人入胜,表达上更是妙语连珠。据统计全书共引用习语超过300条,堪称语言艺术皇冠上的瑰宝。据统计,《红楼梦》目前已被译成23种语种,166个版本,小说被世界各国的人民广泛关注。在其众多英译著作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文受到广大读者推崇、认可。

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时,恪守对原文化的忠实。他认为翻译中,以"信"为本就是要忠实表达中国文化的灵魂,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通过译作,让外国读者走近中国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杨宪益夫妇常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中国元素的异国风情。这种方法策略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而霍克斯则认为忠实于原文固然重要,但翻译的目的之一是让读者能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中赏析译文,发自内心地去感知作品。他的译著预期是向我们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收获的欣慰和情怀。为这一目的,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是可行并且有必要的,因而霍克斯倾向于选择用归化的策略。

下面我们来比较分析一下两种译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习语翻译:

例1:“过河拆桥”(第21回)

杨译:As soon as the rivers crossed,you pull down the bridge.

霍译:Burn the bridge when youre safely over the river.

习语“过河拆桥”意思为:自己过河以后就把桥拆掉了。比喻一个人达到目的后,便抛弃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杨宪益夫妇在译文中采用了归化策略,完全保留了源语“过河”与“拆桥”的意象,竭力传达中国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霍克斯的译文则借用了英语中的习语“to burn ones boats/bridge”。该习语源于凯撒大帝在曾经的战场中带领军队渡过鲁毕垦河时,为了鼓舞士气,孤注一掷,烧掉了渡船(burn the boats)。通过对比这两种译文,我们可以看出霍克斯注重的是意义的"等效"传递,达到源语信息意义为西方译入语读者所理解的目的。源语形式和意象并不能得以保留,这是归化策略的显著特点。

例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6回)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此例中,“天”字如何理解至关重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代表至高无上之意。中国历朝皇帝都被称“天子”。外国读者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杨宪益和霍克斯分别用“heaven”和“god”兩个不同词汇来翻译“天”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两种译文分别采用了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杨宪益着力于中国宗教文化的传递,目的是让西方的读者了解到,在中国民众受道教和佛教影响颇深,是信奉“老天爷(heaven)”的;霍克斯则是按照西方人大多信基督教的背景来翻译。霍克斯则直接套用了英语中现成的习语,“God”一词易于让西方读者理解,可是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可能会让西方读者误以为中国人也是相信上帝,信奉基督教的。

例3:“龙蛇混杂”(第9回)

杨译: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

霍译:The wheat is sure to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chaff.

中国人以龙为尊,自称是“龙的传人”。蛇则代表狡诈奸猾。“龙蛇混杂”这一习语就指代好人与坏人混合在一起。杨宪益的译文完全保留了这两种动物形象,译为“dragon”与“snake”。杨译没有刻意去迁就读者,而是给读者留下空间自行去思考,这就是典型的异化策略的体现。外国读者若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或稍作研究,便会知晓“龙”、“蛇”所指代之意。霍克斯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西方,龙象征着邪恶、凶残,他在翻译时刻意对此词做了回避,改用wheat(小麦)和chaff(麸皮)来传递了相近的信息,传达“良莠掺杂”之意。

例4:“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24回)

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中国以大米为主食,而西方以面包为主食。不同地理位置形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也造成了翻译策略的差异。杨译“rice”(大米)体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元素,对于西方读者来讲这具有浓郁的异质风情。霍译用西化词汇替换了原文中的物质名词,用译入语中的“bread(面包)”和“flour(面粉)”作为等值文本材料替代了“粥”和“米”的概念。

四、结语

习语的广泛运用为《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增添了巨大的语言艺术魅力。对于译者来说,准确生动地翻译这些习语及其文化内涵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杨宪益夫妇更多地注重原语和原作者,故而多用归化,让西方读者能走近中国、了解中国,以期呈现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霍克斯则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为方便西方读者能够轻松阅读,采用了归化策略。笔者并非要在它们之间分出高下,判定优劣,而是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探讨译文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杨宪益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3]张培基.略谈《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J].外国语,1980 (1):1-8..

[4]游洁,张映先.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93-95

[5]武雪丽.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运用[J].新西部,2017 (12):93-94

[6]赵联斌.《红楼梦》译者的适合与忠实[J].外文研究,2017 (3):59-66

猜你喜欢

习语归化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