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

2019-06-28顾妍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顾妍

摘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创的以“仁”为核心儒学经典,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后世尊称其为“至圣”、“万世师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与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并称“世界四大圣人”。同时,孔子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提出了较为科学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达者七十二人,其言其行,载入《论语》,皆是教育原则和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等教育思想,贯通古今,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论语》;教育方法;当代意义;后世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身处战乱时期,家境贫寒,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聪明好学,勤奋学习各种知识技艺,知识渊博,但从不以此为傲,仍旧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不但注重自身的学习,同时也十分关心国民的教育。自23岁起,便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建立私塾,广收门徒,使学习不再是贵族专享的活动,而应为平民所共有。此后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年近七十的孔子,回到鲁国专心执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许多教学经验。他主张通过观察沟通了解不同学生各自的品性,根据学生资质能力的不同,施之以不同的教育。同时,孔子还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旨在提倡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思考能力,然后再适时进行启发而教之。另外,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他充分发挥“万世师表”的带头模范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并教育弟子,关心、爱护弟子,在师生之间形成了十分融洽的教育学习氛围。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包括教学方法和态度,对于当代现实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具有相當的借鉴意义,而且还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如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理念,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对后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

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

此外,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上,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教育众多弟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行事谨慎而为人诚信,广泛地热爱民众而亲近仁者,除此之外,则要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把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品德放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前面,可谓是先有道而后有识。与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相一致,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在于培养以“仁”、“德”为基本品性的贤人君子,“学而优则仕”,注重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为官行道。

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

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

孔子不仅通过自己的言语进行讲解、传授,同时还十分注重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均看在弟子眼里,并影响着他们。

例如,当年孔子携弟子路过齐国边境时,要拜一农夫家七岁幼童项橐为师,子路惑而不愿,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尚且不顾自身地位,不耻下问,其弟子也当以其为范而从之。

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温习自己之前学习的东西,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话就可以成为老师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踏实严谨的行为,真正的知识中包含着无限的道理,在学习中,应该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知识,经常反复性地研究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够真正达到对知识的把握,切勿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误以为已经深入的把握,实则只是略懂一些皮毛而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向来要与思考联系在一起,只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迷惑,想不出是什么道理。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把新学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知识,这才是应有真正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

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

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學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

五、总结

尽管孔子所处的时代已十分久远,但其思想的光辉仍然贯通古今,对我们当代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学校教育仍然具有十分普遍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在当下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诚信教育缺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孔子人文道德教育在当代仍然十分必要。现如今,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违背教学原则,不注重启蒙教育而重考试,没有“因材施教”而统一教学规定的现状,没有真正启蒙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值得我们深思。对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而言,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学习变得苦不堪言,何来兴趣之说,而兴趣往往是一个人学习或者努力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要一味地把知识强加于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王静.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10(转17).

[3]王新婷.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现代合理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总37期):82-86.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