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析

2019-06-28马晨曦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马晨曦

摘要:“大学语文”基于其本身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一直在定位上较为模糊,教学内容也莫衷一是。结合“语文”的本质特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大学”所代表的学习阶段特征,大学语文的定位应找准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加强学生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品析和表达训练。在中文语言的深化学习中,经典文学也势必作为大学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自1978年以来,虽然作为一门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开设已逾四十年,但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一直颇具争议,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教材的选用也五花八门。

随着“大学语文”的发展,不少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门课程难定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一是语文本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所涉知识内容很难通过一本教材就全然涵盖,甚至是很难用书本去全然定义;二是正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容乃大的人文学科,所以“与其他人文类通识课程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交叉与重复”[1],课程之间的边界模糊,互相掺杂,为了保持每门课程的独立性且具有一定的开设意义,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就存在让步和含糊的情况;三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就一直是必修的主要课程,到了大学如何与之前的学习阶段进行区分,在经典篇目的解读上如何进行不同时期的解读定位等方面都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分歧。简而言之,要做好“大学语文”的定位就要分别做好“大学”和“语文”的定位,保持住学科的独特性与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的定义比较直接明了“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也即是不论以什么篇目或专题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把握做好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虽然存在定义模糊的情况,但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却很明确。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做到“音、形、义”的学习,如果以房屋建筑来举例,就是在储备建筑材料才能进行修筑,只有先对字的读音、写法、含义进行学习记忆之后才谈得上组合连接。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材料储备后,初中阶段就开始理顺框架,构筑整体线条,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到了高中阶段则进入到了深一步的填充、粘合,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整体结构、段落、大意等的具体认识。简单说来,就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三个步骤分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成,那大学应该继续的下一步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好了点线面其实就能构成一个好的平面,下一步应该是构架更稳固的立体空间。语文到了大学的阶段应该有着从文字到文学再升华到文化的过程。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大学语文是能够兼具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但这其中的人文、审美和工具使用是以“中文”为基础的,以提升大学生的“母语”素养为重心的。正如南开大学冯大建先生所说,我国“大学语文”的课程核心内容就应该是经典的中文作品,让学生能够树立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情感,用好文字,做好文化传承。[3]“大学语文”是以“母语”的素养提升作为基础定位,所以,类似的课程开设不应该以“大学语文”的内容修改来做让步,而是把“大学语文”内容的确定作为第一步,其余通识课的开设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开设,升华进阶。将“大学语文”确定为基础是由大学语文能把“人文、工具和审美”三位融为一体的特性决定的。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有几个普遍的难题,即“在全面使用白話文的今天,是否应该选取古典文学经典?”,“是否应该在大学阶段再次选取中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经典篇目?”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考察北师大时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经典不仅仅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者的专有读物,而应该是放在每一个国人手中的文化传承。经典的学习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某一学习阶段,正如真正的经典不会只是某一历史时期的经典。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的提升,不同的经典作品也会带来不同的学习启发,挖掘出不同的文化侧面。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中学阶段的学习在于疏通字句,了解意境,体会作者巧思妙构。大学如果再谈这篇诗文,学生的经历已经不同了,有了更多的离家经历。再去看到张若虚有关“游子”、“思乡”、“仕途”方面的情感会有更切身的理解。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对唐代作家有了一定了解,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就可以适当加入文学史的概念,从“宫体诗的自赎”、“孤篇压全唐”等标签中讲到初唐作家的风貌,乃至全唐作家的联系性等,这些是中学阶段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没必要进行学习的,但到了大学阶段进行升华,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更全面的中国文学板块,引发更多民族文化自信感。

参考文献:

[1]韩建立.《国标》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J].武陵学刊,2018(0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8.

[3]冯大建,陈洪.提升母语素养 激活文化自信——浅论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