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2019-06-28范雪琴
范雪琴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学生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持续、有效的学习,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成为了判断课堂效率的标准,
关键词:音乐兴趣;培养;路径;方法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道德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些技能技巧,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进行正确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1]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知,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持续学习音乐,树立终身热爱音乐的愿望。
作为教师该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让学生能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大力提倡综合素养教育的当下,音乐教育正在成为学生性格养成重要的载体,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和音乐教育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在校园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至关重要,切实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供了前提条件。如在音乐课室张贴音乐家的画像,在校园走道上悬挂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有关音乐专题的墙报或音乐板报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强化孩子们对音乐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音乐课堂的专题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的音乐常识,了解作曲家们的事迹,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感。
还可以在学校组建各种音乐社团,通过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们排练各类音乐节目;在每学期的音乐课里开展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音乐会,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的舞台,在学期末或节日期间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充分利用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家长在家庭当中培育更好的音乐认知环境,通过伴听伴赏激发孩子浓厚的音乐兴趣,充分利用地方的平台资源,通过欣赏经典音乐会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提升孩子的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普通高中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提到,“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赏。”内容要求还强调,“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2]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用心去聆听音乐和品味音乐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陶醉在音乐的旋律当中。正确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生活之音》这一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分析《打字机》、《盖邮戳》等乐曲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中的节奏声音,学生通过聆听,发现乐曲中的旋律是通过模仿工作中的节奏律动来创作的,瞬间提起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学生通过聆听明白到,生活中的声音可以成为创作音乐的素材,从而激起了他们发现声音、聆听乐曲的兴趣。
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这个平台,引导学生聆听优秀、具有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心灵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艺术精品。有效地帮助学生聆听音乐,探索音乐的内涵,学生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和注重音乐听觉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三、有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培养兴趣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志趣阶段。有趣阶段的音乐兴趣处于一种低水平的、不专一的阶段,兴趣处于不稳定的状况。乐趣阶段相对有趣阶段来说,比较专一和稳定,不轻易动摇。而志趣阶段的兴趣则是一种高水平的、相对专一的、稳定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事情,要把学生的兴趣从有趣阶段发展到志趣阶段,是需要通过定期的、长期的培养才能实现。所以说课外音乐活动是一种持续而有效的途径。
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既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以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等必修课,也有将合唱、合奏等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化管理的选择必修课程。[3]无论是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课,又或者是学校开设的音乐第二课堂,都能充分拓展学生音乐课程的选择空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及热情,同时也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美育格局。
课外音乐活动不但可以给学生一个发展自身音乐兴趣的平台,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音乐特长,因材施教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才能在实践中才得以发展。[4]课外音乐活动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而音乐本身的实践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校的第二课堂开展的合唱班、舞蹈班、声乐班、乐器班、戏剧表演班等。这些课外音乐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获得享受成功的喜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及各方面的能力,还增强他们的音乐兴趣。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又有针对性的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学生自觉抵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消极和不良影响。通过课外音乐活动,充分展现了音乐教学的生动活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音乐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充分创新载体,为原本枯燥的教育过程注入多元的活力。而多媒体教学是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的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声画结合的方式更易于为孩子们所接受,对音乐元素和音乐知识有更为综合与立体的呈现。教学时它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能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多媒体教学对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聆听”、“观看”、“感悟”来增强教学的效果。而这些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否则是难以完成的。如果说音乐课堂让学生过于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便无法让学生从多方位感知音乐的美感和内涵,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想象中音乐对他们心灵的启迪和感情的抒发。[5]渐渐对音乐课程产生乏味、厌烦的情绪,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现象,而教科书只能记述文字、符号、乐谱这类可看、可读的内容;而不能表现出这些文字、符号、乐谱所代表“音”的实质性的东西,也就是“听”的内容,我们要使“看”和“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声、韵、义融为一体的感知状态,加强对乐音的感受、歌曲的理解、意境的体验,以乐激情,以情生悟,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课堂上教《西洋管弦乐队》这一课,我先在PPT课件里展现出各种木管乐器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各个形状不一,外形各异的木管乐器的名称;然后,分别在各种乐器的下方设置音响按钮,介绍完每件乐器以后,能对应乐器的图片去引导学生聆听每件乐器的音色。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晰的分辨乐器的音色,这种教学方式在脱离多媒体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的。声画结合的体验方式,在学习效果上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音乐感知,使得学生在“看”和“听”的双重刺激下,大大激起了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而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众所周知,兴趣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持续、稳定的兴趣是要靠后天培养的,而兴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传统僵化的音乐教育模式,鼓励创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抗拒变为接受。[6]努力探索音乐教育的课外实践路径,更改单一的音乐教育模式,为学习过程增添乐趣。教师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音乐兴趣,在课外活动实践中不断巩固的音乐兴趣,才能真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喜欢它,从而使学习音乐成为一种自觉追求,成为可持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2.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4]周文静.浅谈小学音乐如何进行趣味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3.
[5]李珊兴.兴趣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3.
[6]潘泳衡.谈高中音乐如何提升學生的音乐素养[J].北方音乐,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