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学教文化:一项个案研究
2019-06-28张华孙艳丽
张华 孙艳丽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一门语言必然涉及到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来进行文化教学,具体包括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阅读中文化学习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发展,实现学习者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文学;文化;文化教学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表达和理解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学习与教授一门语言必然涉及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研究不断出现在二语习得、教学设计、课程大纲等研究中(Byram,1997,2008;Holliday,1999;Kramsch,1993,1996)。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教学法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如过程性文化教学(Kramsch,1993;Byram et al.,2001)、体演文化教学法(吴伟克,2010)、“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任丽,2012)等。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文学经典阅读来进行文化教学,具体包括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阅读中文化学习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文学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发展,实现学习者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文学经典阅读与文化教学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哲学、科学等文化现象对文学的影响处处可见。文学文本是作者基于某种文化背景而创作的,包含了文化的多方面内容。Lazar(1993)指出,一个社会独有的产品或用品、体现文化价值的谚语、习语和程式语、社会结构、角色和关系、风俗、仪式、传统和节日、信仰、价值和迷信思想、政治、历史和经济背景、制度、禁忌、隐喻和内涵意义、幽默……文学文本可谓无所不包。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留下一批经典文本,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学习者可以熟悉目标语社会的文化。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和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真实地感受发生的事件。例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1955)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德国北部地区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是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经典的阅读促进了读者文化意识的提高。Corbett(2003)指出“文学文本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Hall(2005)认为“了解别人的觀点是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之一,而文学恰恰可以帮助其达成这一目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文学就能体现文化的全部。Lazar(1993)认为“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不简单,这是因为小说或诗歌极少能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的真实记录……这会误导学习者得出虚假的结论,认为小说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而事实上,它只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的一个非典型描述”。
但是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语境下,我们认为通过阅读英文文学经典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技能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首先,目前无论是大学英语教材,还是英语专业教材中,都选录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如犹太作家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此外,中国也有教授文学作品的传统,许多西方经典著作选录在我们的语文课本内或作为选读出现在必读书目中。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文经典并不陌生,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提供其跨文化理解能力。其次,许多文学作品的故事性比较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目前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仍限于作者、作品文本的解读以及其主题的探讨。学习者阅读文学经典的目的首先在于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很少考虑文化方面的内容。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项个案研究探讨以下研究问题:
(1)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2)学习者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能获取哪方面的文化知识?
(3)该教学模式对学习者以后的文学和文化学习有何效果?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择了来自英语国家的三十余部小说、戏剧和诗歌集(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供大家阅读。正如Day所说(1998),构建读者期待能让读者不断朝向成为一名流畅的读者这一目标前进。因此,本研究鼓励并期望读者能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内阅读完一部作品,整个研究期间阅读不少于五部作品。31名来自山东省内某高校的大二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参与本研究项目。其中男生12人,女生19人,都没有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受试一共分为十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有四名,其他均为三名。课程每周一次,每次持续两个小时。课前,同一小组的受试选择相同作品,并保证上课之前阅读不少于作品的三分之一,对相关的文化兴趣点撰写相关的研究心得,并上传到班级群,以便其他参与者下载使用。
课上,我们要求受试就其所选作品的某些文化方面进行评论。例如某一小组选择了格雷厄姆·格林的《破坏者》。该短篇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少年试图破坏一位老人拥有的房子。这所房子有着的两百年历史,经历了二战炮火的洗礼仍然保留了下来。老人周末度假后,这群青少年首先从内部进行破坏,导致正面坍塌,最终仅剩下一堆废墟。针对该文,教师要求受试回答:读完该文后,你对英国文化了解多少?课后,受试针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同伴的讨论,进一步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例如,针对以上问题,有受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回答:(1)英国老年人通常一个人居住,不与子女同住;(2)年轻人不尊重年老的人;(3)年轻人的父母对子女缺少必要的管控;(4)英国的父母和子女关系可能相对疏远;(5)年轻人由于缺少管控容易加入社会团伙;(6)这些社会团伙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7)团伙领导具有某种荣耀,受团伙成员拥戴;(8)词汇文化方面,bank holiday不是银行节,而是公共假日,但是也许银行与英国人关系密切,所以由此称呼。通过撰写报告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受试对英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阅读日志记录受试阅读书目的数量、所用时间、阅读作品的体裁以及检查是否完全阅读相关作品。相关结果按照小组记录如表1:
该表1显示了十个小组阅读书目的数量、平均所用时间以及题材分布。本研究期望受试在该课程期间阅读不少于五部作品,但是其中有两个小组(二组和六组只阅读了3和4部)未能完成这一目标,三个小组读完五部,五个小组超过五部,其中三组为八部。每周平均所用时间十小时以上,最高为18.5小时。
课程效果方面,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进行。課程开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清楚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我们发现至少一半的参与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注意到相关的文化点,有些受试认为在以后的经典阅读过程中,也会一直关注某些相关的文化现象。以下是一些受试对本课程的心得,原来为英语,先转录成汉语如下:
“我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虽然我的阅读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会坚持努力。”
“通过文学学文化这一课程让我有机会通过阅读一些原版英文作品,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我可以选择一些喜欢的作品,既能提高我的阅读水平,又让我了解了作品之外的东西。”
“开始时,花了我大量的时间阅读作品,因为我的词汇有限,一点都不觉得有趣。不过后来,我慢慢地适应了,我开始寻找里面体现出的文化了。”
(二)课程特征分析
通过为期十六周的学习,受试不但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同时学习了相关的文化内容。课堂上,小组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总结出如下特点:学习者尽可能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体裁应尽可能广泛;学习者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所阅读作品;文学阅读既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文学文本应该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相协调;文学阅读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教师是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的引导者;教师是通过文学学文化的模范。
如上所述,学习者应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作品,从阅读作品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正如约瑟夫·爱泼斯坦所说:“我确切记得的是在阅读柏拉图和修昔底德时感受到的智力兴奋,我还记得在翻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读到他接连抛出令人目眩的假设,我几乎明显感到一种全身心的愉悦。我也能回忆起在读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短暂却真心实意的沮丧情绪。”学习者由此可以通过阅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逐渐变成一个娴熟的读者。
因此,“通过文学教和学文化”这门课程可以让学习者变为更好的读者,扩大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使他们更愿意去阅读文学作品。这一课程也符合Grabe(1991)提出的“娴熟的读者源于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日积月累的改善”。正如他所说,阅读是带有目的的、不断理解的、灵活多变的、交互进行的一个过程,它需要缓慢地改善。这也同Renandya﹠Jabobs(2002)的描述一致,他们认为,广泛的阅读能让读者更能理解世界、理解其包含的各式文化现象。
(三)进一步研究
通过文学教文化这门课程由于属于实验性课程,不管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还是课堂的具体操作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Grabe认为阅读最基本的是要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按照自己的进度阅读。鉴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将来使用:尽可能提供有趣的、符合学习者水平的作品,建立小型作品数据库;由于时间所限,课堂上由多部作品向经典选编转变;课堂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提供各种阅读方式的机会,快读和细读相结合;分析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和原因;允许学习者分享和推荐阅读书目;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持续记录学习者的阅读行为;由课堂讲授向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转变;由读写分离向读写结合转变;由yes or no 向yes,but 转变;由what 向why 转变;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
东西方的伟大经典试图提出并回答关于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最深刻和最永恒的问题,了解和研读它们能够帮助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学习者的心智、开阔其视野、激发其思想、培养其思辨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结语
本研究试图回答三个研究问题。首先,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的方式体现了文化的信息,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挖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着促进者的作用,提示作品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学习者可以据此进一步阅读相关材料进行挖掘。其次,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宗教、价值观、婚姻观、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得出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理解是不成体系的,如何构建一个成体系的文化理解模式,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最后,学习者通过经典的阅读提高了自身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扩大了阅读能力,为以后的阅读提供了动力,大部分学习者表示将继续进行经典阅读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个过程阅读五部作品有很大的难度,不过学习者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文学经典的阅读让他们产生了积极的情感,让他们继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Byram, M.&C.Morgan.Teachingand Learning Languageand Cultur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4.
[2]Day, P., &Bamford,J.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Grabe, W.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991,Vo.25,No.3.
[4]Renandya, W., &Jabobs, G.Extensive Reading.In J.Richards&W.Renandya(Eds.),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任丽.构建“4+Z+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外语,2012(4):71-77.
[6]吴伟克.体演文化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