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田兼好的“平和中正”观
2019-06-28唐晔
唐晔
摘要:吉田兼好的“无常观”并非只是单纯感慨人世无常、感叹生死轮回万物无恒,相反他的世界观里并没有明显的厌世之情。《徒然草》中记录的大多是生活琐事,其中既有对现实烦恼的记录,也有超脱现实之后的愉悦,期间看似充满了矛盾,却也正是“平和中正”观之下大隐隐于市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徒然草;吉田兼好;平和中正;辩证
一、辩证地看待事物
在最有名的第137段中,作者指出“花并非只有在满开之时,月并非只有满月之夜才值得观赏,与此相对的朦胧雨夜之中若隐若现之月也能引起人深深的情思,或者更即便是整个春花烂漫之日,隐匿于家中竟不觉春日已经消失,难道不也是另一种情趣?”
由此衍生开来,作者继续陈述不仅仅是花或月,世间的事情大抵也如此,相比起轰轰烈烈的进程,凡事都是开始和结束更加耐人寻味。就拿男女的情爱之事来说,难道只是邂逅相逢约会才能称作“恋”吗?思而不得的痛楚;无法实现诺言的伤感;独自一人慢慢熬过秋日长夜亦或是望月思念远离的爱人;更或是在寒窗之下追忆陈年往事。只有体会了此类心情才能算是真正通晓“恋”之真谛。
在第82段中,作者指出“凡事都要追求统一完备,实在是毫无情趣之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事物,才是好的。留有余白并将其搁置,这就让人有了期待,让人有了期许其后续,其未来。就好比建造宫苑之能工巧匠,绝非每一个角落都统一完备,建造完整,必定留有残缺之处以备来日之用。照此看来古之圣贤所撰佛儒之圣书留有欠缺篇章,或许也基于此番道理。”
这种对不完全之美的追求,散见于《徒然草》通篇。月满则亏,作者对于事物的看法充满了辩证性,加之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留白余韵等关键词的照应,体现了其“平和中正”的思想。
二、看似矛盾,实则“平和中正”
第175段之中,作者首先痛斥饮酒之恶。作者最后总结世间之过失多因酒起,致使丧失财货惹病上身。虽说酒是百药之长,万病也皆因酒起;虽说借酒消愁,也不乏因酒勾起伤心往事,号啕大哭之人。最后甚至引用佛经警戒劝酒之人:劝酒之人将于五百轮回之间生而无手。可见其对酒深恶痛绝。然后话锋一转。指出酒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特殊场合实乃不可或缺之伴侣。如明月之夜、微雪之晨,再如花下一壶酒,为增添情趣之绝佳之物;再或者无聊烦闷之日约上一二好友聊以解心;亦或是寒冬之日围坐几人煮酒论英雄。作者最后指出,能浅酌一两杯之人,都是无罪的呀。
在子嗣繁衍这件事上,作者在第6段中列举著名皇族贵戚、平民百姓,论证无论身份贵贱,还是不要为好。然而在第142段中却有提到,没有子嗣则不解人间情为何物,因此难免沦落为冷血之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方知世间有情万物,养儿方知父母心。
以上这些看似矛盾的情感抒发散见于《徒然草》通篇。然而也正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吉田兼好并非是世间常有的宗教家或道学者那般独断专行、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他自己尽量避免独断专行的判断方式,能从万事万物中看到其合理之处,体察万物之细微,(如第10段中通过西行之言与自己所闻所感进行对比)并且将其运用于特殊场合,做到了普遍性和矛盾性的相结合,因而这种柔软的思考方式也是其“平和中正”思想的体现。
三、崇尚自然,厌弃人工雕饰
作者的这种中正平和的思想在其自然万物的看法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那就是崇尚自然,万物皆有风情。在第20和21段中指出:世间万物皆可舍弃,唯独这天地与四季风情让人无法不陶醉其中,万事万物的情趣绝不仅限于所谓的花、月、露、风,其他事物又何尝不令人着迷呢。
在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自然观、世界观中,万事万物皆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和以中古文化为代表的“物哀”理念不谋而合,在这里,作者的美学观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拥有这样审美观的人的眼里无论什么都是美的,比起那些特殊的事物,他反倒对看似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更能感到共鸣,更能捕捉其中的天然纯粹之美。比如作者在第154段中提到,“一位贵人在东四门下避雨时看到手足畸形的怪样的人物,最开始因其奇特,觉得饶有兴致被其所吸引,但随着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越发感到厌恶,甚至感受到了其丑态。不由得觉得依旧是正常的五体健全是最普通,但也最好。回到家再看到自己之前因特殊癖好所栽培的奇形怪木,愈发觉得其像那位五体不全者一样,兴致锐减,遂将其弃之。”在作者眼里,万事万物顺应大自然所赋予的形状态势才是最为理想,那些第一眼看似惊艳之物,事实上并不能够深入长久地吸引人。从这里也进而可以得知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在第73段中作者讲到“世间之所以虚言妄语多,那多半是由于人们的猎奇心态在作祟。人们往往有意扩大事实,虚构事实。但这样毫无事实根据的话,事实上在明辨是非的人看来是肤浅和愚蠢的。最诱人的话往往是不真实的话,有教养的人不应该说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是否因此也应该否定神佛的奇迹传说以及高僧的传记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这些神佛的世界,既不能偏信盲目的去相信世上的传说,也不能抱有高傲怠慢雾里的态度。”这里再次体现了作者的敬畏之心以及中正平和的思想。
四、中正平和与佛教老庄思想的结合
从奈良时代的南都六宗到平安时代二宗以及镰仓武家时代与武家文化结合形成的禅宗派系,佛教思想深远流长。另一方面,老庄思想推崇无欲无求,逍遥自在。当作者的中正平和思想与这两种思想产生关系时,便产生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第18段中,作者再次强调朴素生活的重要性,引用古代贤人之例,阐述人生在世不应该聚集财宝,执着于利欲。提到许由弃瓢,孙晨藁席,以此证明贤人之心是如何清澈,其生活是如何简约。继承宣扬了上古时代“明净直”的品性追求。在此,越过优雅纤细幽谧以「あはれ」为代表的中古文化,上代的人格风貌在中世文化中得以复苏。
第123段中,作者感慨世人之繁忙,毫无余暇。并主张人生在世最重要之事不过三件而已:不感到饥饿、不感到寒冷、不被风雨所侵袭,安静享受现实。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值得去追寻和贪欲的呢?倘若非要再加上一点的话,那便是在生病之际需要药。如若在这四点上没有什么不足,那么便可以称之为富有了,在这四点之外再去追求其他的便是奢侈、是贪欲。此处作者再次重申簡朴朴素的重要性。
第184段中作者主张,国家治理也应以简约为本。在最负盛名的第7段中,作者由此引发出人生观:人生是短暂的,如あだし野的露水一样。但是倘若这种短暂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人可以长生不老的话,难道人生不会因此而变得索然无味吗?正因为人生是有界限的,因此才有了情趣。作者举出浮游和夏蝉之例对比人的生命是何其悠闲,如若有人不懂珍惜和满足,仍然无穷无尽的贪生怕死,对于他,即便过了1000年,也不过像做了一夜大梦而已。世间本无长生不老之术,与其变老变丑苟延残喘,不妨在之前就潇洒地驾鹤归西,有尊严的逝去,寿则多辱。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了这种适合死去的年纪之后,剩下的只有容貌的越发丑陋和心灵上的愈发恬不知耻,在人群中吐沫横飞滔滔不绝,自己宛如即将熄灭的灯却也浑然不知,为了所谓的子孙后代绞尽脑汁谋权私利。贪恋人世却将世间万物的情趣全部遗忘和丢弃,何谈价值与意义?受中世武家文化的影响,比起毫无节制的贪恋生,作者所推崇之价值恰恰与武士的信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人生应该舍弃贪嗔痴,像樱花一样在盛开的季节飘然而去。
五、结语
吉田兼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看似充满着众多矛盾。其思想根本却在于“平和中正”,这种思想影响到他价值观、审美观等诸多方面。文学史上将其归为隐者,但他的隐绝非佛家僧人那般保守消极出世。他崇尚质朴,排斥繁琐,却不像一般的道德家和宗教家那样高举道德或宗教的大旗走向武断片面。他主张万事顺应自然之理,排斥扭曲和畸形,万物自有其理有其道。他的思想向上可以追溯到质朴朴素、民风淳朴的上古时代,下启刚直豪直的武家文化。他主张“平和中正”却又不是一味鲁钝,继承以优雅纤细幽玄为特色的中古贵族文化,体验人情的细微和世间万事万物之「あはれ」。他厌恶的是一切阻挡人生快乐的消極因素,所主张之精髓则在“平和中正”之道,顺应自然,接受自然,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掘无限之美。尚古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此得到完美结合。在动辄走向极致追求的日本思想中,《徒然草》凭借其“平和中正”,大隐隐于市的独特的思想特征,跨越千年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酒井順子.『徒然草』[M].河出書房新社.2016.
[2]永積安明.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44.『徒然草』[M].小学館.1995.
[3]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39.『徒然草』[M].岩波書店.1989.
[4]中野貴文.荒木浩著『徒然草への途―中世びとの心とことば』[J].説話文学研究.2017(52):191-194.
[5]空井伸一.「無常」と「美」の日本的連関についての批判的考察:『方丈記』と『徒然草』、『雨月物語』「浅茅が宿」を通じて[J].愛知大學文學論叢2016(03):1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