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通例、老例、照例”到“九分得意”

2019-06-28孙凯昕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阿Q正传

孙凯昕

摘要:鲁迅在《阿Q正传》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形成了讽刺特色,进一步突出了国民的劣根性。文中多次运用“通例”、“老例”和“照例”,显示出人们思想的麻木,他们认为事情从来都是如此做便是对。阿Q在故事中是一个小丑的角色,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话,但他却很乐意满足看客的要求,尽管他满意自己的行为,觉得“飘飘然”十分得意,但看客只感到“九分得意”,永远不满足。

关键词:《阿Q正传》;看客;飘飘然;讽刺特色

一、关于“通例”、“老例”和“照例”

在《阿Q正传》中运用了两次“通例”,三次“老例”和五次“照例”,无论是“通例”、“老例”还是“照例”,都是指人们处事按照普遍的规律,而这些都是不明文的规定,他们没有想到背后的意思,也没有人想知道原因,但大家却依照旧习惯去做,并视之为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已植根于未庄人民的脑海中,未庄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所以他们的想法无疑是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阿Q正传》中运用了两次“通例”的地方:

1.鲁迅在《序》道:“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甚么。”

2.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

鲁迅为阿Q立传明显是一反传统的做法,一方面他故意引经据典,说明为阿Q做正传表示很为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所以鲁迅最后只能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另一方面,却突出阿Q无姓无本家,却能“著之竹帛”,阿Q的名字是怎样写的,鲁迅也不知道,“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

关于阿Q本家的问题,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时,阿Q到赵家攀关系,被赵太爷扇嘴巴,连续三次阿Q都不敢辩争。

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越看越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这与上面提到第二次运用“通例”的情况一样,反映人们自愿屈服于强权之下,因为赵太爷是“名人”,就算你有道理,你“也不该如此胡说”,所以直至阿Q被赵太爷扇嘴巴“这才出了名”,可见国民是甘愿被欺负的。

故事中运用了三次“老例”的地方:

1.鲁迅在《序》道: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

2.他或者也曾告诉过管土榖祠的老头子,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

3.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第一处指出了中国人好攀附名门大族的传统习惯,这也是国民盲目崇拜名人的表现,就像下面提到,大家同是上城,只有名人上城才算一件事,阿Q上城根本没人关心。看见阿Q有了新夹袄,便变成了“醒目的人物”,阿Q便有了新的待遇,得到尊敬。鲁迅在这里通过“老例”,把国民对于阿Q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态度,作了既简单又深刻的揭露。

故事中运用了五次“照例”的地方,每处用法和带出的意义都不同。

1.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2.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

3.这拳头还未打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4.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榖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

5.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榖祠去。

第一处的“照例”,是因为阿Q没有办法,当有人讳说“癞”或“亮”,他发怒但他们不怕,所以阿Q只能实行“怒目主义”。在第二处鲁迅指出国民对于祭祀神灵这些迷信的行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祭祀、做戏的锣鼓和赌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照例”的出现。第三处,连阿Q被欺负也有既定模式,就像王胡对付阿Q,每次都是拉到墙上去碰头,他也懒得去想,认为用不着打,随便给他一个小小的教训便算。第四处,提到阿Q之所以“飘飘然”,是因为他精神上得到胜利,所以他就能安心睡了,他的思想异常简单。最后,阿Q照例混到夜深,才回土榖祠,这是由于他生活百无聊赖,形成的一种习惯。虽然上面五处运用到“照例”的情况都不一样,但相同表现出人们所作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没有原因,他们亦不想知道原因或追寻原因,最后就这样做了。

二、阿Q的“十分得意”与看客的“九分得意”

鲁迅在《吶喊·自序》提到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习医期间,课堂上放映一部时事片,画面上出现了许多中国人,其中一个中国人替俄人做侦探,被日军捉住,正要砍头示众,而四周的中国人却只在一旁观看。鲁迅后来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心态,在《阿Q正传》中当然也有继承,阿Q本身是示众的材料,但他也尽力的去满足看客。

阿Q遇见了王胡和钱太爷的大儿子,受了两次的屈辱,欺软怕硬的阿Q便欺负弱小的小尼姑。

“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越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是随着酒店里的人的反应来欺负小尼姑,“鉴赏家”看得越高兴,阿Q的行为就越过分。事后阿Q“十分得意”的笑,但酒店里的人是“九分得意”的笑,他们不满足。阿Q是满意自己的表演的,因为他感到“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中多次出现“飘飘然”,除了刚提到那句,另外还有:“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榖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但大约他从此总觉得指头有些滑腻,所以他从此总有些飘飘然;‘女……他想。”、“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恶……他五六年前,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但因为隔一层裤,所以此后并不飘飘然,而小尼姑并不然,这也足见异端之可恶。”、“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越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和“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榖祠,酒已经醒透了。”阿Q之所以“飘飘然”是因为他精神上胜利了,因为胜利,所以感到得意。

然而,阿Q不但自愿“满足”看客,而且很重视他们的反应,就如阿Q与小D的“龙虎斗”,最终“似乎并无胜败,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满足,都没有发什么议论,而阿Q却仍然没有人来叫他做短工。”看客是否“满足”我们不知道,但这个“满足”后来演变为“欺负人者”与“被欺负者”都要感到满足。

尽管阿Q甘愿做示众的材料,但仍然要保存自己的面子,闲人故意提起他的癞头疮,跟他打起来:“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就算阿Q自认虫豸,仍然遭打“闲人也并不放,仍舊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也不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闲人与阿Q双方都“心满意足”,表示大家扯平,阿Q我也没输,看客也满足。

最后叙述阿Q上刑场,更是把看客的心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段。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这一刻阿Q感受到看客们的可怕,他们的眼神就像他四年前来未庄时,在山脚遇到的一只饿狼一样,又钝又锋利。游街途中看见吴妈,但原来吴妈不是来送他的,而是来看洋炮,连看客吴妈对阿Q也如此冷漠。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临死的阿Q还希望满足看客看戏的心态,想唱戏但手脚被绑,最终也没有唱,他们觉得白跟了一场,所以“多半不满足”,而且看客已成为专业的看客,他们认为枪毙并无杀头般好看!阿Q在未庄始终是一个小丑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鲁迅.吶喊[M].雅苑出版社出版,1992.10.

[2]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

猜你喜欢

阿Q正传
语域参数角度下《阿Q正传》两种英译本的研究
王希礼与俄译《阿Q正传》及其他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