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的当代文学经典化
2019-06-28张丽军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是现时代引起了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这一方面,张丽军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学者。这篇文章中,张丽军主要从评奖、选本、大学教育、中小学教材、学者评价与文学史,读者接受与媒介传播等六种路径切入到了大数据时代文学经典命题的深入思考之中。不管我们对张丽军的观点是否认可,但他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却是必须承认的。
事实上,当代文学经典化,从作品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在21世纪大数据时代,文学经典化,更是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已经开始当代化、经典化、加速度化。无论今天的研究者、读者和同龄人作家承认与否,当代文学经典化都已经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无比迅捷地进行了。
经典并非高不可攀,经典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经典就在读者身边。经典是被无数人所喜欢的作品,就像《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无数读者喜欢这部作品,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经典。经典又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如果经典不活在当下,它就是死去的传统。经典不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当下性;经典是永恒的又是流动的,它与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共鸣。
文学经典若在当代就没有市场,那么它就很难成为经典。文学经典首先要被他们所处的同时代人所认同。比如,《道德经》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进入贵族的坟墓。可见,《道德经》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贵族所认同,如果没有他们的认同欣赏,《道德经》就很难流传至今。经典的生命是时代的结晶,是经典所处时代的人们共同生命痕迹的呈现,经典如果能够被不同时代人所认同,那么便能广泛持久地流传。
文学只有通过阅读才会产生意义和价值,也只有在阅读的意义上才能实现价值。经典的价值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读者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也是所谓文学永恒性的来源。所以说,经典不会自动呈现,一定要在读者的阅读、阐释、评价中才会呈现其价值。
很多人把经典的命名视为一种特殊权力。经典的命名权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现代人还是后代人具有命名权;二是权威还是普通人具有命名权。一个时代的作品是不是经典,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来评价?在某种意义上,时间确会消除文学的很多污染,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真相;但时间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所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同时代人、当代人对经典的命名和选择是能够的、更是必须的,是不可逃避的责任与义务。
经典不是高高在上的被神化的,而是从流传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现代文学的经典还在不断地筛选,不断地变化。当然,经典也不会让所有人都认同,比如说有人喜欢张炜的作品,有人喜欢莫言的作品。所以,当代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发展过程。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需要经历出版、发行、获奖、筛选的过程。作为读者也要相信自己是有鉴赏力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并成为一部有口碑的电视剧作品。这便是一部得到了读者和观众广泛认可的作品。从微观层面来说,每个阅读者对经典化都有贡献,对文学的经典化都有意义。
在加速度的大数据时代,当代文学经典化极具必要性和深刻的内在价值。一方面如今知识的传播生产链接化、产业化、系统化,每一本书的出版、发行,全部都用数据;每年需要从三四千部作品中筛选出经典,来更好地传递同时代人的生命信息和精神呼吸。另一方面经典的神秘化、乌托邦化,又对同时代人苛刻、对同时代人刻薄。海量的信息和快速繁多的信息接收渠道,即使是面对同时代的大师,也是一种苛刻不宽容的态度。但是,在这个加速度时代,文学作品的数据化,传播速度的无比迅捷,乃至同步化、全球化、共时化,使做当代文学的经典研究已经成为可能和现实,也极具必要性。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的生活、艺术生命都是流动不息的,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情感、思想,不能是历史空白,所以当代文学经典需要我们同时代人、当代人的呈现、思考和命名。
必须指出的是,当代的人来研究当代的经典,才能更好的发现经典,更好的阐释经典的“轻轻地、细细地呼吸”的时代性意义。研究现代文学中的鲁迅,需要研究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看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小报,看鲁迅的日记,研究者们能够从中窥探到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但是这种经典意义的阐释也是一种当下研究者的“外在附会”。因为现在的研究者作为生活在当下的人,是通过史料和作品去了解鲁迅,无法真正地回到鲁迅的时代去体验鲁迅的生活和作家的情感。而现在,研究者研究当下的文学经典,比如说研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当下的研究者和莫言处于同一个时代,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那么对于莫言作品经典性的阐释就会更加的有“当下的现实性”,是一种同时性的、不可复制的、“轻轻地、细细地呼吸”。比如说在莫言获奖之前关于人们的种种猜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关于莫言作品的盗版书火爆市场,很多书店开始疯狂地引进莫言的书,而之后又遭遇了书店退书的尴尬(有一些读者觉得莫言的书不宜于青少年阅读);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生活的时代房价如何、物价怎样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都是一个时代的细节,那么谁来传递这些信息?这就需要今天的学者、今天的人来传递。作为当下的研究者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这些时代细节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家莫言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从而能够更好地阐释莫言的经典作品。
事实上,今天无比方便快捷的大数据时代,为当代文学经典化提供了六大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评奖、选本、大学教育、中小学教材、学者评价与文学史、读者接受与媒介传播来完成文学的经典化进程。
第一,通过评奖来认定经典作家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依照科学严谨的評选机制,评选出的作品具有时代的当下性和共同性价值。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则是某种意义上在中国范围内认为很好的经典作品。
第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可以以“选本”“丛书”的形式出现在文学史中。中国人对唐诗宋词的学习都是通过选本来进行的,几万首的唐诗宋词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筛选,造就了我们现在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那么,如果一部当代文学经典被选入选本,那就会被历史传承,其经典的意义也相应被传承。
第三,中小学教材是文学经典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途径。中学和小学作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地方,是传承经典的最初始重要阵地。在中小学的教材里,讲授名家名篇,讲授经典,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对传承经典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第四,当代大学教育是文学经典化的主要途径和核心传播方式。大学里学习文学史必然会讲当代的经典作品,将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纳入大学教育,这也是当代文学经典化的一个标志。在大学里,学生学习经典作品,接受经典教育。只有这样,经典作品才能够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更好、更有意义地传递,从而使经典成为最典范、最高贵、最深刻的经典。
第五,学者评价和文学史是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台阶和关键步骤。文学研究者筛选什么样的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进入到大学教育,需要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学者对当代文学经典做出评价。学者评价是最基本的,文学史都是学者评价出来的,经过文学研究者定论的文学经典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六,鉴定经典、传承经典离不开读者接受和媒介传播。《平凡的世界》成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经过了无数个读者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量。传播媒介可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介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文学作品不仅送到学者手中,更是送到千家万户。通过传播媒介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传播、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当下及未來的文学作品具备了各种阅读和传播条件,这为文学经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建构当代的经典,就是创造当代的文化。一方面当前中国人的精神建构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建构当代文学经典,能更好地传承新的文化和文明,从文学出发,创建新世纪中国新的文明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当代文学经典有利于时代精神文化共同体的共建与时代心灵的精神共振。在中外文学大师林立的环境中,孕育经典,净化与提升阅读者的心灵。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时代,每一个经典的阅读者,都是经典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我们当代人可以通过阅读,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去感受爱、美、自由和诗意。批评家等文学研究工作者应担负起经典阐释者的责任,和读者一起去阅读、去寻找、去发现文学经典,并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文学大师。
正如《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施战军所言,“摆渡经典入瀚史”。当下的学者、研究者要“摆渡”经典入文学史、文化史,把经典的作品选择出来为时代服务,为读者大众服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所在。
责任编辑 飞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