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学习应借道“吟诵”

2019-06-28郭倩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

郭倩

【摘   要】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之一。在当前语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教材中古诗文比例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借助“吟诵”展开教学能有效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基于普通话教学语境推广吟诵,亦是顺应文化传承、教学实践和诗词鉴赏的有益之举。

【关键词】古诗词;吟诵;教学

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自古曾有的“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多种不同含义的称谓统称为“吟诵”,并常常冠以“中国式读书法”的美名。吟诵作为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方法,与古诗词向来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古代读书人通过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吟诵古诗词时的腔调——即语调和节奏——则是作品情感表达最直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恰恰是每一首古诗词的曼妙所在。尤其在统编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吟诵无疑将成为带领学生进入诗词胜境的有益之举。

源头活水缘何“活”。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沿着悠悠历史长河流传至今,其独到的创作意境与传承方式一直起着不可小觑的“活水”作用。

学习研究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离不开吟诵。《文心雕龙》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摘自《神思》篇)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为了让自己的辞赋朗朗上口、广为流传,在作品的创作阶段就会追求一定形式上的切韵度、可歌性,即借助一些优雅的诵调、丰富的表情等艺术手法,使单一的文学体裁更具文艺合一的美感。

古代读书人完成诗词创作之后,其作品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途径无非印刷、手抄、口传,“印刷”“手抄”主要传达的是文字,而“口传”则兼有诗词文字与吟诵韵律的双重传承。加之,吟诵本身又具备着口口相传方便快捷、音节韵律顿挫谐和等优势,使得古诗词原本单一的文字表述形式更为鲜活,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易于揣摩作者的情感,更加方便学习和传播。换句话说,正是吟诵让古诗词在几千年的绵延传承中保持了经久不息的“活力”。

抑扬起伏情感“生”。对于每一首古诗词而言,文辞是记录在五线谱上的一串串严谨的音符,而吟诵则是将音符依照某种韵律演奏成一段段唯美的旋律。

千百年来,每当后人学习、赏析古人诗词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作品诞生的那个年代、那类场景、那种氛围,极力还原诗人的创作初衷,深度挖掘诗人的情感意蕴,而这些单凭对文字层面的把握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毛诗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形,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吟诵,正是从音律层面对古诗词进行完美的补充,曼声讽咏,随情转腔,赋予古诗词以灵动,从而拉近古人诗词与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

吟诵,就像是穿越古今的“留声机”,是它将古代诗人极具韵律、娓娓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也带我们走进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境界,在悠扬婉转的音韵、丰富多变的旋律中身临其境地体味诗词所表达的神情气韵。在诗词学习阶段,吟诵可以辅助我们捕捉到古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之产生同频共振;在诗词评赏阶段,吟诵亦可以帮助我们抒发自己的情怀。正是“吟诵起伏之间,情感油然而生”。

踵事增华应有“谱”。吟诵盛行于“私塾年代”,服务于古诗词,是古诗词的衍生品,古诗词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达到“熠熠生辉”的高度。时至今日,社会各界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投身于吟诵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推广,也有越来越多的吟诵曲调重新与世人见面。以《枫桥夜泊》一诗为例(见下图)。

经过以上曲谱整理,不难发现,同一首古诗词会因朝代、地域的差异,而留下多个不同的吟诵版本。加之,古诗词吟诵多出自于乡音,全国各地的方言尤其南方方言,尽管在节奏、平仄、情感等处理上能够基本保持一致,但终究在普及推广方面很受局限。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发音的平仄有变化,吟诵的旋律和节奏就会完全不同(如表1)。尤其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自幼在相对单一的普通话教学语境中成长起来,佶屈聱牙的各地方言着实很难学习掌握,无疑对传承吟诵文化、掌握吟诵技巧设置了障碍。

以上图表说明,各方言区的字调決定声调的走向,犹如“寺”字在三个方言区由于声调的平仄不同,出现“声各有变”的调值变化,这种变化最适合于方言区内的语言教学传承,而对于当下体制内普通话语言区而言,则传播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吟诵”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普通话教学这样现实的大环境中扎下根、结出果?我们还需要从规范读音和曲调入手降低门槛,为吟诵推广奠定一定基础。古诗词教学可采取“配套吟谱”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显易懂的基础吟诵入门,避免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将晚辈后生“拒之门外”。比如,日本一直延续着吟诵的传统,几乎所有的汉诗吟诵都有成套的吟谱。在日本之所以盛行吟诵、薪火相传,与其“有谱可依”的教学模式密不可分。

当前,在一批文人学者的极力挽救之下,吟诵逐步形成了华调、叶调等系列成果(比如,华锋主编的《基础吟诵75首》,大象出版社出版),特别是一些身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结合生动的教学实践,依据普通话发音标准,针对吟诵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一声平着读、二声往上读、三声拐着读、四声打下读”这种按声调进行吟诵发音的方法(摘自“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老师的示范课),与我们小时候接触过的声调口诀“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十分相似,正是因为其贯穿了“依字行腔——即吟诵不改变字的本身发音”的基本原则。以《蒹葭》一文第一部分为例,将部分吟诵要领作简要整理。

为方便记忆,要领归纳为“四长一匀”:一是仄声读短平声长。根据普通话发音标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吟诵时遇到一、二声,读音要拖长;遇到三、四声,读音要短促。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伊”“人”“一”“方”这几个字为平声,吟诵发音时要拖长;“谓”“在”为仄声,吟诵发音要短促,不能拖。二是平声连诵逻辑长。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声字连在一起出现时,一般情况下,逻辑重音要拖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其中,“蒹葭苍苍”这四个字都为平声,是连在一起出现的,最后一个“苍”字是逻辑重音,就要拖长发音。三是通篇押韵音拖长。每一首古诗词中押韵的字要拖腔,将气息吐尽。比如,《蒹葭》第一部分(前四句)押韵的字为“苍”“霜”“方”“长”“央”(韵脚为“āng”),吟诵时,这些字就要拖长发音,并且要将气息吐尽,尔后换气。四是之乎者也叹词长。遇到“之乎者也”一类的叹词时,为了增加感情色彩和变换气息,也要拖长发音。五是依字行腔气息匀。就是要按照字的声调进行吟诵发音,保持气息均匀,切忌憋气撒气。

吟诵,是古代先贤给后人留下来的瑰宝,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矿”。降低吟诵普及的门槛,就是为了让这座“富矿”一直敞开开采的井口,让文化和历史的遗产得以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廖亚瑄.吟诵——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手段[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75.

[2]徐健顺.我们为什么要吟诵?[J].语文建设,2010(4):74-76.

[3]秦德祥.吟诵的“文人民歌说”——音乐视野中的古典诗词吟诵[J].中国音乐,2010(4):112-115.

[4]陆有富.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128-130.

[5]潘姝雅,张卫东.国子监官韵诵唸·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18.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10000)

猜你喜欢

吟诵古诗词教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