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作家学习写作 让思维提升可见

2019-06-28张南汪燕宏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肖复兴叶圣陶老先生

张南 汪燕宏

【教学目标】

1.通过说清楚作者和叶圣陶之间发生的两件事,把握“事例+感受”的写作方法及相应的概括事件的方法。

2.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中,领会具体事实的表达效果,感悟叶圣陶做事认真、待人亲切的品质,并在修改习作中,尝试补充感受,增加具体事实。

【教学过程】

一、联结学习起点,发布真实任务

师:平时我们经常要写周记或者单元习作,你在写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我在写自由作文时找不到题材。

师:哦,找不到可以写的内容。

生:我的作文总是写不长。

师:想写具体,但没有办法。

师:有困难是很正常的事。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张老师相信大家能学到一些写作文的本领。

师:(出示肖复兴的照片及其创作简介)这就是肖复兴,他今年已经71岁了。他小时候很喜欢写文章,长大以后写了6部长篇小说、2部中篇小说集、5部短篇小说集、2部传记文学、11部报告文学集、10部散文集……听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太喜欢写文章了。

生:他真厉害,写了那么多文章。

师:是啊,所以他也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这篇课文就是肖复兴写自己15岁时和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之间发生的事。

(点评:从学生的学习困惑出发,并提供作家创作成果,既缩短学生与作者及课文之间的距离,又有效地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大作家身上学习写作本领。)

二、链接读写方法,指向思维发展

师:那么究竟写了几件事呢?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和叶圣陶之间的几件事呢?

生:写了两件事。

师:谁来说说第一件事?

生:语文老师跟“我”说,“我”的作文要印成书了,叶圣陶帮“我”修改。

师:说得很清楚。大作家叶圣陶做过我们国家的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的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而肖复兴那个时候的年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如果你是肖复兴,听说大作家叶老先生给自己修改习作了,你会怎么想呢?

生:鼎鼎有名的大作家竟然会帮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作文,真没想到啊!

师:嗯,感到意外。

生:叶圣陶又不认识我,为什么要帮我修改作文呢?

师:哦,有点儿惊讶。

生:我很光荣,因为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给我修改作文。

师:是啊,心里很高兴。肖复兴在第一件事中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了,赶紧找找看,在哪儿呢?

生:第二段里写“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生:第三段里写“我”一下子愣住了。

生:第四段里写“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什么叫“春风拂面”?谁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

生:春天的风从脸庞吹过。

师:“如春风拂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好像春天的风吹在脸上。

师: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很舒服。

师:(板书:写出感受)肖复兴看到叶圣陶帮助自己修改习作,心里感到很温暖,很舒服,这其实就是他的感受呀!我们在说第一件事时,如果在事例后面补充上作者的感受,这样就更完整了。谁再来说一说第一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语文老师告诉“我”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了作文,“我”心里非常惊讶,也感到十分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个事例讲得很完整了。概括第二件事也要像刚才这样,把事例和感受结合起来说。先自己准备一下。(生说给自己听)

生:第二件事是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觉得非常意外和庆幸。

师:“庆幸”也是作者的感受。

(点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整体把握的方法需因文而异。学生先尝试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移情体验、回溯文本、理解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加上感受把事例说完整,师生共同揭开了课文所特有的写作秘妙,按照“事例+感受”的方法概括第二件事便不在话下。短短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历程可见,从具体到概括,从感知到整合,循序渐进,梯度上升。)

三、构建学习支架,引向思维深处

师:那么,叶老先生是怎么帮“我”修改和评价的呢?请你默读第1~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叶老先生是怎么修改和评价的,用“      ”画出来,并在句子边上用一两个词语写下你的感受。

(生独立学习2分钟)

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交流你们画出来的句子和各自的感受,再结合课后资料袋的信息,把对叶老先生的印象用一个词语写在卡纸上。也许你们还会想出第二个词语,那就写在第二张卡纸上。组长负责写、贴、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3分钟,组长将组内学习所得贴到黑板上。师整理各小组的词卡,将同一类的观点合并张贴,最后形成兩类:做事认真细致,待人平和亲切)

师:哪些组认为叶老先生做事认真细致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向大家汇报:你们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一组学生上台汇报)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句子是“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叶老先生做事很严谨。

师:你们组是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的。下面哪些组也找到了这个句子呢?请你来读一读。

(另一组的学生读句子)

师:(出示叶圣陶先生工作的相关照片)那个时候,叶老先生已经70岁了,但他还要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待来访的专家学者,有时还要开会学习,甚至帮助作者修改习作。再看看这份修改稿,你想说什么呢?

生:叶老先生已经那么忙了,还要帮助肖复兴修改习作,很了不起。

生:作文上的每一句都有修改符号,叶圣陶先生肯定是一字一句地读这篇文章的。

师:不但一字一句读,还一字一句改,这就是你们小组同学一起感受到的细致认真啊!类似的句子你们还找了哪些呢?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这些句子也都是在写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很细致,严谨负责。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谁也想读一读这段话?

(另一组学生读)

师:张老师把这段话改一改:“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你们看,把中间部分去掉以后,这段话的意思还能连得起来吗?

生:连得起来。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中间写那么多句子呢?

生:这段话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的啊,他用了一些具体事实让我们读懂了大作家叶老先生面对一个15岁少年的作文,到底是怎么修改的。其实,这个小组第一次找到的句子也是具体事实。(板书:具体事实)

师:谢谢你们组的汇报。其他组又是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叶老先生对人平和亲切呢?

(另一组学生上台汇报)

生:我们组找到的句子是:“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按照叶老之前的修改建议——用字要准确、长句改短句、句子要干净规范,再看看这份修改稿,你们对叶老先生写的这段评语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有。叶圣陶给肖复兴修改作文是一句一句改的,但评语却都是夸奖他写得好,看起来前后矛盾了。

师:是啊,为什么叶老先生要这样写评语呢?

生:因为叶老先生想要鼓励肖复兴。

生:因为叶老先生觉得一个孩子能发表作文,非常不简单,所以要鼓励他,给他信心。

师:难怪肖复兴说“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你们也很不简单,才十一二岁,却已经能读懂叶老先生的内心。我们读着读着,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亲切随和,谁愿意读一读这段话呢?

(一生配乐读)

师:叶老先生夸肖复兴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流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其实,我们也正是从这一个个具体事实中,感受到叶老先生做事认真细心,待人亲切和蔼。看起来,大作家们都是善于写好具体事例的。

(点评: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因此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之上。小组同伴间的探究交流,反过来又能促进个体丰富认知,深化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后,各小组把交流成果用板贴展示出来,其内在的思维轨迹变得具体可视了。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交叉点”构建起了一个学习支架,触发了判断、辨析、整合、评鉴等深度思维活动。师生共同聚焦人物品质,追溯课文语言,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和言语特色进行准确把握。)

四、落实学以致用,再生阅读质疑

师:课前,大家都说写作文有点难。那么现在,你有没有收获一点写作文的好方法呢?

生:写文章时用字要恰当,用简短的语言写句子。

师:你是从叶老先生的修改中受到了启发。

生:可以通过具体事实来写作文,还可以写出感受。

师:是啊,这些方法可以用到我们平时的写作中。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写的小片段,像叶老先生一样修改自己的习作,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补充一些具体事实。

(生自我修改)

师:请一个同学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修改。

(生读片段)

师:这位同学在自己的片段中增加了一个事例,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修改的符号也很清楚。

师:这节课我们从两位大作家身上明白了写文章要写好具体事实,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学习了如何修改习作,收获满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课文明明写的是肖复兴写作文,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可为什么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到下一节课再去好好研究。

(點评:学生运用这节课所获得的新知练习修改习作,在交流与反馈中,思维过程显现,引领言语表达自我生长。习作修改完毕,学生再读课题,发现课文内容与课题之间存在差异,自然产生了疑问,思维能力在认知冲突中又一次得到锻炼。学习贵在有“疑”。这节课从“惑”入课,引发学习动机,又以“疑”结课,激发了新的阅读探究欲望。)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310006)

猜你喜欢

肖复兴叶圣陶老先生
霜的工作
100万只猫
燕子,住下吧
温暖恰恰发生在极小的瞬间
鱼鳞瓦(节选)
有我在,你怕啥
年 轻
才七十岁
肖复兴:青出于蓝,博士儿子“引领”作家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