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研究
2019-06-28王哲英邱克强
王哲英 邱克强
摘要: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立足产业长远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目标,建立由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动态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为有效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高等院校
1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处在复杂开放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1]。协同效应在教育系统体现尤为明显。教育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其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教育系统自身产生放大影响,即“1+1>2”的效应,这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被称为协同教育。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国情制定的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战略[2]。协同创新教育战略有针对性的指出了发展协同创新的教育改革方向,打破关起校门搞教育、科研的局面,改变高校教育、科研脱离行业、产业需求的现状,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为主体、以政策支持为依托的协同创新的育人战略。该战略为协同创新主体的高校走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促成了新型合作机制的建立,助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2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25年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飞跃,我国需要加快步伐推动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质增效,协同经济结构中各要素,优势互补、互动联结,发挥各要素的力量,集体创新,以协作的方式促进创新的内生式经济增长[3]。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是当前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紧迫和重要任务。因此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战略意义重大。
首先可以促成新型合作机制的建立。产教融合合作各方会以优质的创新资源展开合作。高校优秀人才会在新型教育体制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引领下获得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然后通过行业链将这种良性的合作机制辐射到其它产业,从而产生新型合作机制。
其次可以带动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及教育策略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可以促使高校调整教育结构,完善专业建设,促进校内学科融合,同时客观上为教师提升师资水平提供了平台。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作用下,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补充满足行业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开放办学,扩大合作,扩大高校国际影响力。因此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必然的选择。
第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国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有识之士以及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新技术带动经济的发展速率会以指数的方式递增,同时新技术的更迭速率也是惊人的。企业仅仅靠自身的研发团队、研发能力、研发平台很难应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竞争形势,只有走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协同创新这条道路才是企业最终出路所在。
因此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能促成新型合作机制建立,培养高素质的拔尖人才,而且会变以前的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产量为中国质量,中国产品为中国品牌。
3、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而企业间竞争又推动着技术创新,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正是通过创新人才的作用才得以实现。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是协同创新的主体,担负着引领科学技术前进的重担。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国走出“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走向以创新求发展的新路,可以说,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教育机制是培养优秀“双创”人才的最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1)立足产业长远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由企业参与的动态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进行,社会、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不断的进行变革。以区域产业定位为目标,立足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依托高等學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以市场为导向,与骨干企业密切联合,开展由企业参与的各项组织的创新活动。根据企业制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标准,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将教学改革逐步的渗入到各个教学体系的环节中,从而实现动态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
(2)立足高校长远发展,以人才质量为目标,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随着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过去由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角色的评价方式,已经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严重脱节,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用和质量已经关乎高校长远发展的大计。引入行业、市场、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共同参与人才质量评价,不断完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高校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高校人才质量培养科学评价体系。
(3)立足开放竞争谋发展,以政策为指导,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高校自身应营造开放、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促使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拓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然后要在同一协同中心下不同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参与跨学校选课、学分互认等优秀人才予以学分优惠政策,以及加大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建立各类人才奖励制度,激励人才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从而实现以人才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03—107
[2]王超.地方高校推进协同创新战略的思考与实践一一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科学管理,2015(29):12—13
[3]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