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强迫让座”现象看道德绑架问题

2019-06-28解金鹏解誉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征

解金鹏 解誉

【摘 要】 道德绑架即“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它具有弱强制性、二重作用性、主观性、否定性、伪善性等特征。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涉及众多方面,它忽视了道德自觉、侵犯了自由权利、破坏了伦理公平、损害了社会秩序。消解道德绑架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和个人协同发力、共同努力。

【关键词】 “强迫让座”;道德绑架;特征;原因;消解路径

在传统德治思想的熏陶下,我国现代公民的道德认知和评价出现两极化、简单化发展趋势,许多公民乐于坚守“非善即恶”、“非忠即奸”、“非黑即白”的简单信念,难以理性看待人们正常道德发展层次,视一般道德水平为不道德,唯高层次道德水平方称道德。加之,现代大多民众对“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了解不深、对“道德”和“法律”边界认知不够等诸多因素作用,导致如今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越来越多把道德当成工具的道德绑架行为出现,一幕幕将礼让视作义务的“强迫让座”现象频繁上演。

一、“强迫让座”现象中折射出的道德绑架

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关于“强迫让座”新闻仍屡见报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据悉,2018年就已出现多起乘客乘公交无座辱骂学生、殴打孕妇的不文明行为。1月,合肥网报道:南京1号线一老汉在女孩解释自己有腿伤之后仍搧女孩耳光逼其让座,后又殴打出勤民警;[1]2月,东北一男子乘公交无座要求军人让座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热议;[2] 7月,新浪新闻报道:成都48路公交上一六岁左右男孩不让座,无座老人逼其让座疑似坐到男孩腿上,后小男孩大哭离开。[3]

“强迫让座”现象一般指公交车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某老人、孕妇等个体或群体因他人(多为少年或青年)未让座,该个体或群体用“巨婴式”的言语或肢体攻击该座之人,胁迫其让座。从伦理学上分析,“强迫让座”属于道德绑架一种,强迫人受传统道德影响较深,错误的将传统中华民族美德(尊老爱幼等)和基本道德等同,站在所谓的道德至高点公开要求、舆论强迫别人为弱势一方(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服务,主观的伸张个人的“正义”,粗暴的倡导相对的“道德”。其实,从传统道德来看,道德的四维(礼义廉耻)中“礼”贵在“自觉”,“强迫让座”要求别人有礼但却是很无礼的行为。传统道德并不提倡强制和胁迫,传统道德呼吁个人践行美德时需自知、自适、自觉。

二、道德绑架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道德绑架,即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指人们以其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或某类人默守的道德直觉主动去干涉他人道德选择和道德自由的一种行为。[4]从理论来看,道德绑架中的“道德”是一种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里提到的“愿望的道德”,不是“义务的道德”。如果道德绑架中胁迫使用的是义务的道德,特别是“完全义务”(基本的、需要无条件履行的义务),非“不完全义务”,那就不存在道德绑架这一说。总之,道德绑架是错误的将“不完全义务”等同于“完全义务”。[5]它忽视了自主的“道德权利”而过分强调“道德义务”,模糊了“德治”和“法治”的地位和关系,混淆了“传统美德”和“现代基本道德”内在区别。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强调,“仁慈”等美德是不能强迫的,“正义”才是可以强迫履行的“完全而十足的义务”,“强迫让座”中涉及的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与“公正”不同,是应弘扬而不应强制的一种“仁慈”。

道德绑架包含道德绑架者和被绑架者(个体或群体),舆论审判追随者,绑架胁迫行为四个要素。绑架者以“道德卫士”自诩,打着“正义旗帜”、站在“道德高地”,口诛笔伐要求被绑架者做“道德标兵”,施“善行义举”。而道德标准相同和道德评价一致的舆论审判追随者是道德绑架得以实施的“帮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绑架者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道德观,他们的道德观主要有:一是公众人物同时要成为道德偶像,他们逼迫名人做道德偶像该做的事(比如洪战辉不得不免费演讲、汶川地震马云被逼捐等),二是需发扬风格时不发扬即为不道德,他们“路见不平”,制止生活中所见的“不道德”(比如公交被迫让座、淘宝店因“小本买卖不容易”只能给好评、碰到熊孩子被直言“别和孩子一般见识”无奈选择原谅等)。“强迫让座”现象中老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强迫别人发扬风格让座,这无疑属于第二种道德观。

道德绑架的诸多特征,概括起来:一是相对法律而言的弱强制性,“强迫让座”给当事人舆论压力,强迫其行善,带有软暴力性、弱约束性;二是伤害了被绑架者的道德自由,但同时有利于弱势一方的二重作用性,不难看出“强迫让座”中强迫者和被强迫者的权益是一方获益、一方受损;三是大众对道德定义认知的主观性,康德强调: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6]“强迫让座”现象中的强迫者与热心围观的舆論审判追随者,他们的道德评价大多凭主观直觉、传统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错误性;四是对社会道德发展和被绑架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危害性,“强迫让座”中的“道德情感共同体”可能不道德,它会促使集体不理性行为的发生,破坏伦理公平,给让座人带来一定心理阴影、道德焦虑,电影《搜索》主人公不让座被“人肉”,最后自杀身亡就是悲情例子;五是具有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换位思想和个人自由的否定性,“强迫让座”中要座人没有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座位上坐的是其亲人或朋友,相信他们并不会实施强迫行为;六是用道德作为工具或手段谋取现实权益或获得心理满足等的伪善性,《陈翔六点半》有一集“妹爷”在公交上故意站在有座年轻人旁边不停暗示咳嗽,得到位置却让旁边中年人坐,如法炮制又得到位置让旁边小朋友坐,屡试不爽再得到位置自己才坐,后来他们仨祖孙三代谈笑着一起下车,人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是一家子,这恰如其分的映现了“强迫让座”中存在的自利性、虚伪性。

三、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道德绑架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从社会方面来看,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催生道德绑架的社会基础;第二,从历史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思想影响了人们对道德伦理的科学认知,人们重视善恶的外在评判,忽视理性的内在感知;第三,从理论方面来看,道德理论教育中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区分不明显,对基本道德义务和崇高道德义务差别认知不足等,为道德绑架存在提供了理论空间和可能;第四,从实践方面来看,“重德轻法”现象在一些地区仍大行其道,道德成了一些普通百姓的生活教条和信奉准则,存在德治凌驾于法治上的情况。

道德绑架虽然可以让弱势群体最终获得帮助或利益,但综合来看,它导致的结果是弊大于利的。一是它忽视了道德自觉,假如道德绑架中被绑架者道德水平确实低,亟需提升,人为感召其实只是他律的一种,还有家庭、学校、国家等的其他他律途径。相较他律,自我学习提高的自律才是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根本途径,“强迫让座”中强迫的人一昧注重强调他律的作用,忽略了道德提升中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它侵犯了权利的自由,“强迫让座”现象中,公交车座位在法律意义上拥有同等座位权,只是在《乘客乘坐公交车须知》有倡导乘客们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由此可知,让座发扬风格是自愿的行为,不是非履行不可的基本义务。亚当·斯密指出:“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所以,只有建议人类实践仁慈就够了,但绝无必要强迫人类实践仁慈”。[7]三是它破坏了伦理公平,道德绑架是典型的悖论式思维,主要体现在重道德义务,轻道德权利。道德义务具有非权力动机性,但是这在自主自愿的条件下,被外力剥夺了道德权利的道德义务,会影响道德功能发挥,形成“正义幻觉”。四是它损害了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和德治相协调、相统一,“强迫让座”过多地遵循了传统道德范式。一个人不让座并没有违反法律,也没有违反道德,不让座只能说明他/她所处道德层次不高,是在普通的或初级的阶段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的保障没有减少被绑架人的情境压力,无座之人最后一般会选择让步,接受绑架。所以,道德绑架某些方面冲击了、淡化了法律权威,损坏了社会法治秩序。

四、道德绑架的消解路径

消解道德綁架需要多方协同、综合施策、多点发力。一是国家要大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二是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弱势群体拥有全方位、深层次的保障,弱势群体减少并得到有效保护,道德绑架自然消散于无形;三是学校要提升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纯的号召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应让学生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充分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等;四是媒体要发挥宣传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在“强迫让座”等道德绑架事件发生后,不光要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剖析相关行为的社会影响等;五是个人要厘清“我”的边界,公共空间中“我”与“他人”的界限:个人自由中“我”的权利、规则意识中“我”的责任以及公德私德中“我”的定位。

尼采曾说:“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从根本上说都是不道德的”,[8]道德绑架本身是不道德的,提升人们道德水平不能用绑架式的强制手段,而应该用引导式的培育方式,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培养全民理性的道德共识、激发大众潜在的道德自觉来达成。

【参考文献】

[1] 吴晓雯.扇腿伤女孩逼让座 盘点“让座”闹出的那些事儿.[EB/OL].http://news.wehefei.com/system/2018 /01/12/011184598.shtml.

[2] 张义凌.男子公交上要军人让座被女子怒怼:真不要脸(视频).[EB/OL].http://news.sina.com.cn/s/2018-02-26/doc-ifyrvaxf0970244.shtml.

[3] 毕文荣,石志富.现场:强行让座!老人疑似坐小孩腿上 将其挤走[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8-07-12/doc-ihfefkqr2773866.shtml.

[4] 杜振吉,孟凡平.道德绑架现象论析[J].学术研究,2016(03)32-38.

[5] 余涌.非权义务与道德绑架[J].道德与文明,2018(04)40-47.

[6]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6.

[7]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4.

[8] (德)弗列德里希·威廉·尼采.偶像的黄昏[M].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0.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