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9-06-28何祚庥庆承瑞张晓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何祚庥,庆承瑞,张晓芳

(1、2.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190;3.南方科技大学,广东 深圳 518055)

一、关于公有制和私有制

编辑:2018年1月,《求是》杂志旗下的《旗帜》官方微博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城撰写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一文,引起了很多争议。9月,《中国财经》作家吴小平提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 逐渐离场。”这种言论更引发各种讨论和质疑。以至于《人民日报》也发文批评,认为应高度警惕“私营经济离场”的奇葩言论。

更早之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路爱国研究员在《私有制下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的文章中提出:“对共产党执政能力最大的潜在威胁来自私有化。”“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需要共产党掌权,也不可能允许共产党长期执政。”又说,“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建成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而不管最高纲领还是最低纲领都要求消灭剥削制度即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如果共产党政府推进私有化,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表明共产党中途转轨,放弃自己建党初衷和宗旨,扭转了长期以来以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昭示天下的传统形象。”“如果私有化方向不变,总有一天,资产阶级会形成自己的政治代表,谋求与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权力,直到最终掌握国家政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进私有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过程,就是共产党亲手造就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过程。”

请问您怎么看待上述言论?

何祚庥:说实话,上面这些观点也是有来源的。主要依据就是《共产党宣言》里一句著名的话:“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但是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段话:“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而在《宣言》的后面的段落,还写下如下的词语:“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的权力。”所以,对于《宣言》所说的“一句话”,更为严谨一些的解读,应该不是消灭一切私有制,而仅仅是消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剥削”的那种私有制。因此,前述作者对《宣言》要消灭的私有制的内涵,作了不准确的扩大!

从通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在市场经济下,不仅仅民营经济或私有制经济等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且国营经济,虽然在形式上看起来好像是某种公有制经济,但只要它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存在着劳动力的市场,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并且它还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编辑:过去我们以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但是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有迅猛快速的发展。在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业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是2017年的GDP总量的2倍。总计这些民营企业,共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已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居于不可或缺的主要地位,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何祚庥:对。现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对待民营经济。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除了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基本方略以外,还极为语重心长地讲了如下的一句话: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这里的“要素”,究竟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要素?还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素?“自己人”,究竟属于“永久牌”,还是属于“飞鸽牌”?会不会到了某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会再度发动一场“另类”文化大革命,再度把这些“自己人”统统打倒,并且还要打倒他们的“代理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有这些尖锐问题,必须有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回答。中国现在,究竟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实质上是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而特别重要的,必须科学地界定什么是“自己人”。

编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消灭私有制”作为一个口号,对于激励十九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实践证明“消灭私有制”至少目前是做不到的。现在看来,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并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何祚庥:早在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所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就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当时,他做了一个初步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张晓芳:我补充一下,这里小平同志仅仅是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不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回答。之后,小平同志在1985年4月15日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以及在1987年4月26日和30日分别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和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总书记、政治副首相格拉时都说到: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在摸索之中。到1988年5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还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他提出建议,“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而到了1991年8月20日,邓小平又说,“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何祚庥:这说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思考了很久,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直到1992年,他才给出了一个全面的答案。这就是他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五点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也就是说,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手段”,并不是本质。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准,不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形式,亦即不在于它们是公有还是私有,是国营还是民营,其运转的方式是计划还是市场,而重要的是在于它们的内容,或又可称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或本质往往会表现为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作用或功能,也就是某一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表现出的实际的功能所决定,不是由该事物表现出的形式来判定它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形式和内容或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在解读或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时,首先要研究的是它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编辑:听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引起一些争议。您能不能谈谈当时的一些情况?

何祚庥:1992年,中央宣传部曾组织一群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进行了一次长达好几天的对《南方谈话》的讨论。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本质论里,没有加上所有制?讨论会上,也有某些人从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做出解读。而较多的人是从更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观点做出回答,强调不必用所有制的性质束缚改革开放的手脚。当然,会上也有一些学者坚决认为,这是属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问题,断言必须坚持用所有制作为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准。当时在座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就感叹地说:“为什么小平同志只讲了‘五点本质论’?如果再加上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句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争论了。”而会上,立即也有人反驳,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好就好在只讲了“五点”。如果再加第六点,加上所有制,这就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了。当然,在那一时期,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五点本质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编辑:我的理解,他们认为“五点本质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可能指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背离”其实正体现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何祚庥: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并不总是用所有制,亦即生产关系,做为区别姓“资”、姓“社”的标准。举一个例子,斯大林在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曾给出一个有关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经典表述:“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

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也给出一个经典的表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区别,“不是保证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是带有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的间歇状态的生产发展,而是生产的不断增长;不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来的技术发展中的周期性的间歇状态,而是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 并且“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拥护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反对新技术,主张转而采用手工劳动”。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在这两个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中,完全以是否拥护新技术来满足社会需要和是否依靠剥削和掠夺来追求最大利润,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这和邓小平提出的“五点本质论”十分相像,也是没有提所有制或生产关系!

二、社会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

编辑: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产生近二百年来,也是不断发展的。马、恩晚年的观点可能不同于早期的观点;列宁又发展了马、恩的观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则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一直在发展,因此,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社会主义理论,才是科学的态度。

何祚庥: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社会主义的理论,做了更多的研究和更深入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3月18日发表。《宣言》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学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后来的学者,就将这句话解读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两个必然”。但接着,在1849年,马克思被逐出德国,被逐出巴黎,而移居伦敦。马克思在伦敦生活期间,一是花了大量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完成了《资本论》,另外就是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要注意的是,在《宣言》发表的1848年,马克思年方30岁,而恩格斯还只是28岁的青年人,其参与社会变革的经验和阅历均不甚丰富,因而在《宣言》里所说的各种观点、理论,在某些意见、某些论点上,还带有某种空想的成分。而在伦敦“板凳需坐十年冷”的生活期间,马、恩就将《宣言》里提出的许多猜想变成了科学。这集中表现在1859年1月马克思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总结。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上述理论总结曾为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里所引用,也先后有多位学者曾经全文照引了这段理论总结。列宁还认为这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原理……的周密的说明。”

编辑:这是一段很著名的论述,其中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变更。

何祚庥:这段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很容易理解。邓小平就进一步概括为一个比较简明易懂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在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里,又进一步概括为“社会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先后有不少追随者,学习或应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于讨论和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等诸多重大问题,而且获得多方面的成就。但这些学者,特别是在第三国际影响下的一些学者和革命者,包括列宁,却又往往忽略了其中一个极重要的推论,这就是其中著名的两个“决不会”。

如果将这两个“决不会”应用于讨论《共产党宣言》里所提出的如何实现“两个必然”,以及当前发生的“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等有重大争议的问题,那就还要进一步提问,在当今中国,以民营经济形式管理经营下的生产力,是属于“必然灭亡”中的生产力吗?同样,以国营企业形式管理经营下的生产力是属于“必然胜利”中的生产力吗?所有这些争论,都必须具体地考察在各类不同企业中具体的生产力的具体存在的“物质条件”,也就是必须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的实际和实践,才有望做出科学的回答。

庆承瑞: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大多是追随着列宁所开拓的“第三国际”的传统。在“第三国际”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里,往往只注意“两个必然”,却较少地注意到两个“决不会”。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引用了这段话,但省略了其中的两个“决不会”。但是,为科学地回答中国出现的基本路线之争议,就必须学习邓小平如何统一地科学地处理和把握这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编辑:恩格斯晚年也承认当年“消灭私有制”的提法错了。他在去世前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了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何祚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的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这两个貌似冲突的、也不尽相同的说法,完全可以从实现时间的不同来解决。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说,“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到了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谈话时又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到了1992年1月18日到21日,邓小平又对社会主义将是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的论断,做了进一步的解读。邓小平“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里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至于在中国正在贯彻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小平同志更鲜明地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又说,“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这些讲话,对于那些有极“左”思想,急于建成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甚而是建成共产主义的朋友们,是极重要、极重要的清凉剂!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编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正好赶上了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您如何看待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何祚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诸多实践,根据中国历史上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改变社会的诸多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生产力的理论。他在1978年的《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两个崭新论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后来,邓小平又在1988年9月5日和12日的两次谈话里,更鲜明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又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说,“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到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重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说,“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政策不能变”。所有这些新论点、新论述,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原创性的重大发展。

编辑:为什么这么说?

何祚庥: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他们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充分评估了物质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他们所提出和概括的理论框架里,却存在一大疏漏,即他们从未给出一个有关物质生产力的准确定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叙述中,有关生产力的定义,其实是来自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里有关劳动过程的一段论述:“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后人就将这一论述等同于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且还往往将劳动者仅等同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过程的工人、农民等直接生产产品或商品的劳动者。

更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里所讨论的抽象劳动,仅限于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对社会是必要的简单的劳动,实际是仅计算了来自体力支出的简单劳动。在1875年所写但到1891年才由恩格斯整理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的文章里,马克思又进一步认为这种“无差别”的社会平均必要简单劳动是衡量社会平等的权利、最合理的“同一的尺度”。所以,在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者的概念里,不仅仅那些从不参加生产劳动的地主、资本家不是劳动者,而且那些从事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的企业家们,也不是劳动者,甚而那些直接指挥或管理工人、农民从事简单劳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都不是劳动者。至于商业工作者,以及在学校或科研机关从事科研或教学的人员也都不是劳动者。那些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中参加“管理众人之事”的公务员,包括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就更加不是劳动者!如果将上述议论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知识分子,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自己人”,不包括在生产力三要素里所说的劳动者之列!

编辑:所以把知识分子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民营企业家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是“自己人”。

四、关于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

何祚庥:虽然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里曾讲过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八卷第十四章里还提出过一个总体工人的概念,认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认为脑力劳动者可以是“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但这一重要观点,仅仅是写在《资本论》或《剩余价值理论》里的一句话,并未详加展开,更没有将脑力劳动的贡献具体引入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给出的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公式之中。

① 这一公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公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3卷里所得出的种种结论,均出自这一基本公式。这一基本公式认为产品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W,将来自3个部分,其中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 m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亦即利润。在这些新创造出的剩余价值亦即利润中会有一小部分,以扩大再生产的形式用于再投入,当然也可以完全不再投入。至于剩余价值中扣除了再投入后的大部分,就以“报酬”的形式,支付给各种完全不参加任何劳动的企业所有者或土地所有者,也会有相当一大部分支付给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各类人员,其中主要是各种不同形式脑力劳动者,也就是知识分子。

再加上知识分子获得的收入和报酬,往往比工人农民高出若干倍;所以,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里,从来认为知识分子也和地主或资本一样,同样是剩余价值的分享者或剥削者。②所以,按照上注的论述,知识分子也必然同样是剩余价值的分享者或剥削者。例如,在斯大林晚年所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重要著作中,也仍然认为,“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经济的经济基础,是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剥削”。同样,在文革时间,毛泽东之所以坚决主张关闭所有大、中、小学校,令大批学生上山下乡,把大批教师和干部送到“五·七”干校。原因是,这些“臭老九”,亦即知识分子,只在城里“吃闲饭”?!

而现在,邓小平却鲜明地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还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里的“第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第一”的工人阶级历来是“第一”重要的领导阶级!这当然是对传统理论非同小可的大突破!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里有关物质生产力由哪些“最终决定性力量”的组成的要素的认识。

其实,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之后,我和罗劲柏在1981年合作写了一篇谈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文章。现在看来,如果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同样属于依靠力量之列的教育就应是第二生产力。但由于教育属上层建筑的理念,在教育领域十分根深蒂固!这一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观点,即教育不仅是上层建筑,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的建议,一直未能得到重视,更未能深入展开讨论和研究。

编辑:现在有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在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等新型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里,是否还应认为剩余价值仍是利润或积累的唯一来源?

何祚庥:2001年的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到了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时,又提出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转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还用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老观点来套现实社会的发展,是绝对行不通的。”

江泽民还说:“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确立了几十年,这是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生产中各种问题的政治上的大前提。因此,对很多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的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次七一讲话进一步提出了这个问题,是有深刻含义的。”

江泽民提出的“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代表中央讲的”。中央进行了长期的充分的酝酿和准备……最后经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党委会议集体讨论修改……是经过我们党深入探索、深思熟虑后形成的。但是,江泽民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所必须具有的“回答和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并未得到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反而遭到来自党内外各种声音的批评和反对,而一场需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大讨论,也就由此夭折!

编辑:请问您如何看待“剥削”和“剩余价值”?

何祚庥:“剥削”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通常的定义是,有某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而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对社会所贡献的社会平均必要剩余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剥削”,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二是“无偿地占有”,指无偿地占有另一些人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形成的剥削。 一个必须纠正的理论误读是,不能简单地认为贫富差距拉大即是剥削!

应该说,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所讨论的18—19世纪的生产方式时,现代科技、现代教育培训出的知识分子,只是很小的一个人群,在整个人口比重中,完全不占重要地位。所以,在马克思《资本论》里给出的仅计及由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公式中,其利润m或由利润分割出的一部分的积累,就只能来自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如前所引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之后,邓小平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这一重大的方针。而自此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均有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累计40年来,我国培养出高中毕业和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群,已高达1.7亿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2.5%,约占9亿劳动人口的20%!而且,目前正以年增800万人的增量而不断增加!

五、新劳动价值论

编辑:那么,如何才能在计算生产力的公式中体现科学技术或者教育这样的新要素呢?

何祚庥:在马克思《资本论》所推导出的有关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公式(1)里,实际上只计算了由工人、农民等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以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及其凝结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未能计入这“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加量,更未计入新增加的占9亿劳动人口的1/5的知识分子群在“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中的贡献!这当然是理论计算里的大误差、大疏漏、大缺失!

所以,从数学计量的观点来看,就必须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计量的公式中,在简单劳动者所贡献的活劳动v以外,再加上一个来自知识劳动者所贡献的活劳动u。而在新添加的如何计算社会财富的计量公式之中,还要乘上一个来自科技术进步和市场进步,并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多达几十倍几百倍”的效率放大因子N。

编辑: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新劳动价值论如何发展了《资本论》中有关劳动价值的理论?

何祚庥: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所做的重大贡献有几点:一是比较科学而合理地定义了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根公平而合理的“尺”,也就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平均必要简单劳动量衡量价值量的最公平而合理的“同一的尺度”。二是马克思又用这根“尺”,分析解剖了在马克思出生以前的人类社会,概括出一个可定量计算那一时代的人类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的一个基本公式(即公式(1))。三是马克思又应用这个公式,深入细致地解剖各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特别是他所在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得出有关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等许许多多重大结论。

但是,但由于现代社会已涌现出数量甚大的知识分子群。而且凝集在每位知识劳动者里的价值量,亦即教育和培育的费用,都远远超出仅从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劳动者,这些新添加的价值量,也当然会逐步转移到商品的价值量W之中。因此在现代社会商品价值量的计量公式中,还需要“加”上来自知识劳动者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u。为区别于下面引进的使用价值量Ws,这里将仅由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定义为WJ。为更适合描写现代社会,这一新价值公式,就写成

新添加的可变资本u将在社会生活中做何贡献?如果说公式(2)中的可变资本v是不断为社会添加剩余价值m的话,那么可变资本u贡献的是知识,知识的功能是提高整个社会(包括生产劳动)运转的效率。因而这里就还要新引入一个效率放大倍数N,用以放大生产劳动所产出的使用价值Ws。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就是

这也就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产生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对于N的更深入的研究,还可以发现N实际上由两类效率因子——科技效率因子Ns和市场效率因子NE的相乘而组成,因而就有

由于这里“生产出的比过去多的产品” Ws,还要拿出一部分使用价值补偿在生产劳动中必须投入的必要劳动,也就是还要减去公式(2)中的c+u+v。因而我们可以将扣除了补偿部分后的剩余产品,标记为剩余使用价值Ms,而Ms满足的公式是

利用公式(2)(3)(5),将不难求出以“利润”形式表现出的Ms是

这里的“利润”Ms,将由两类劳动相加所构成,一类来自“科技和市场进步效率因子N×活劳动v产出的剩余价值m”,另一类来自“活劳动u所创造的科技和市场进步效率因子(N-1)×转移到产品中的必要单劳动构成的价值量(c+u+v)。”这时,剩余价值m,也就不再是利润以及积累的唯一的来源。但是,当科技进步和市场进步不起作用,即N-1=0时,就有

因而剩余价值仍是利润或积累的唯一来源。

编辑:如果按照这个新劳动价值论,应该如何看到“剥削”?

何祚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企业所有者,有充分的能力为简单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付给全额报酬,也就不再是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那么不论在民营企业,私有企业,或国有企业,也都能做到“消灭剥削”。而如果随着新型生产力再进一步地发展,将完全可能全部使用“智能机器人”来替代工人和农民直接从事的简单劳动。那么这类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也就完全不是来自剩余价值!更不是来自剥削!很显然,这类高科技、高素质人员武装起来的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决不能称之为以“剥削”“占有剩余价值”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企业。其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也决不是什么资本家,更不能认为新中国已出现什么十分庞大的 “资产阶级”!

相反,如果有某些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尽管其经营管理甚不完善,仍给予在业的职工大量发放补贴或福利工资,这虽然“消灭”了对本企业职工的剩余价值的“剥削”,但却伸手向国家或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索要大量的额外补贴!也就是这类企业,可以长期地无偿地占有来自其它地方其它企业职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难道这类长期占有他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还应称之为社会主义企业?

总之,对于何谓“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所有制的属性问题,必须按照邓小平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具体计算“无偿地占有的剩余价值”的剥削量是多少!而不是笼统地套上一顶以“国有、民有、公有、私有”划线的“姓资”、“姓社”的帽子。

编辑: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主要靠知识推动。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有产权。这种私有产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仅仅从这点来看,“消灭私有制”也是不现实的。相反,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