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汉皮影戏中皮影人的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及其传承

2019-06-28尹俊华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江汉皮影戏皮影

刘 露,钟 蔚,李 强,尹俊华



江汉皮影戏中皮影人的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及其传承

刘 露1,钟 蔚1*,李 强2,尹俊华1

(1.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武汉纺织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73)

江汉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其皮影人文化具有很高的娱乐、审美、教化等艺术价值。但现代新媒体的冲击使其逐渐衰败没落,文章为促进江汉皮影戏中皮影人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皮影人的制作工艺步骤繁琐、技艺精湛,皮影人的图案彰显了工巧性、色彩体现了民俗性、造型反映了灵动性。文章认为,相关部门和传承团队双方协作并通过内外措施相结合可有助于江汉皮影中皮影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江汉皮影戏;皮影人文化;制作工艺;美学特征;传承创新

据《天门县志》记载,渔鼓(渔鼓腔是江汉皮影唱腔的一种)是“始于唐代,流传至今”,而中国当代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则在《中国戏剧通史》中明确指出江汉皮影戏的流行于北宋时期。据非遗传承人讲述,江汉皮影发源于潜江、仙桃、天门、监利、洪湖等荆楚地域,主要演绎历史典故、民间趣闻、神话传说等故事,具有符合民俗、贴近民生的地方性风格。与中国其他众多地方皮影相比,江汉皮影皮影人的特色在于其图案精美,技艺精巧;造型独特生动,简洁质朴;色彩丰富,注重彩绘而少雕镂;唱腔优美,骨子里体现出古朴的楚文化底蕴。江汉皮影戏是集音乐、绘画、文学、雕镂、舞蹈、光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曾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以戏剧的方式见证了荆楚大地三百多年来的兴衰历史,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悲欢,具有极高的艺术传承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新媒体的兴起,笔者在实地考察时发现江汉皮影的发展传承遇到了瓶颈:受众只降不增、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繁琐而严苛的技艺致使成本提高、剧目大多陈旧而不适应新时代的价值取向等等,导致江汉皮影作为传统甚至是过时的娱乐方式几近失传的绝境。幸而国家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使得江汉皮影戏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了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江汉皮影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笔者在万方数据库可以搜到江汉皮影相关论文29篇,其中从2008年起新增27篇,整体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江汉皮影近年已愈益成为学术研究尤其是非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升温话题。但是对于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相关搜索,显示论文数量为零。这是因为目前学术界对江汉皮影的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唱腔、流派等领域,对其皮影人本身的制作工艺和色彩、图案、造型等美学特征来切入的文章不多或不够深入。因此,笔者前往潜江展开了实地调研,并从其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和传承发展三个方面入手来展开研究。

一、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制作工艺

江汉皮影繁琐而严苛的制作技艺是其艺术价值的根本。因受楚文化的熏陶,整体上喜用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同时注重装饰美感。此外,宋代遗风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少雕镂而注重彩绘的特征。皮影人中往往有大块面的颜色来表现,镂空较其他类型皮影少,且每个镂空的面积小。众所周知,江汉皮影的皮影的高度在70厘米左右,在远小于真人的比例下,用刻刀在二维的平面上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五官神态、发饰、衣着、图案花卉等细节,皆取决于它选用严苛的材料、繁琐有序的工序、种类繁杂的刀具和精湛绝妙的雕刻技巧。

(一)材料选用

在选材上,江汉皮影多以动物皮(牛皮)进行制作。虽成本颇高,但牛皮的厚质地可以满足皮影在表演时所需的挺括性,同时也更便于雕镂。经过处理的牛皮虽硬,但雕刻前用水将其浸泡就会软化,以便于裁切。它通体为半透明的淡黄色,因而用其制作的皮影人在灯光下有一种琉璃通透的美感,可以很好地显露颜料的色彩(如图1)。并且牛皮制作的皮影人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在采访传承人时了解到,一副皮影人只要不被遗弃,可以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制作工序

江汉皮影的制作工序极其繁琐,一幅皮影人的制作包括选皮、制皮(又包括刮皮、下浆、下料)、画图稿、过稿、雕刻、着色、上油、发汗熨平、组装连接等多道工序,每个工序相互串联且要求严苛。笔者在考察时了解到皮影人的雕刻需要积累数年的经验,在潜江皮影馆中仅有一名手工艺人能独立手工制作。除去选皮、制皮的步骤,一副皮影人从成品的牛皮到制作完成,至少需要3天的工作量,因而其皮影人的制作成本很高。并且手工艺人会根据剧情需要对皮影人形象进行设计,再加上经验、用料等细节的不同使得每一副皮影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大批量工业生产。

图1 制作中的牛皮皮影人

图2 牛皮皮影人的部分雕刻工具

(三)雕刻工具

江汉皮影的刀具选用十分讲究,是其技艺精湛的关键。就算除去专门用于雕刻花纹的刀具,也还有十几把至数十把不等,手工艺人根据画好的图稿或是自身喜好的不同来选用(如图2)。笔者在对传承人进行采访时了解到,雕刻工具除了刻刀之外还有锥子、凿子、锤子、剪刀甚至是扳手等等工具。因为所用的牛皮又厚又硬,刻刀有时候很难将其刻穿,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凿子和锤子等多种工具并用的。

(四)雕镂技巧

雕刻是江汉皮影的主要工艺,其技艺匠心独具,对运刀的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雕刻的方法也各有讲究,分为两种:一是“走刀法”,即以刀代笔,运刀流畅,刻线讲究刀味;二是“推皮法”,即用刀推皮按画稿进行雕刻,讲求刻画的精准度。江汉皮影的雕刻技艺刚柔多变、疏密有致,其运刀之熟练、技艺之精巧,在皮影人身上呈现出了优美的韵律和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一度为其他地方皮影所青睐。

图3 江汉皮影中皮影人面部的阳刻与阴刻

图4 江汉皮影的皮影人

皮影雕镂方式包括阳刻和阴刻两种,主要体现在皮影人面部的刻画。阳刻是指用线条勾画轮廓,其余部分镂空,主要适用于皮影上精巧细密的部分。比如旦角就很适合用阳刻,镂空的面部给人一种清秀、干净之感。而阴刻则是用镂空线条勾画轮廓,其余整块面则还可用颜色进行情绪上的刻画,因此阴刻适用于皮影中粗犷需额外加以刻画的部分,如花脸、丑角的面部,镂空线条则可用于增强皮影人的性格特色(如图3)。江汉皮影将这两种雕镂手法巧妙地混合运用,依皮而成形,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美学特征

江汉皮影传承至今,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它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色彩古朴强烈,但搭配得当,凸显民俗韵味;图案简约质朴,寓意丰富、疏密有致,彰显技艺的工巧精湛;造型灵活多变,不同角色各有侧重(如图4)。下文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色彩体现其民俗性

宋代《武林旧事》“灯品条”中记载了“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可知早在宋代中国皮影戏的色彩就是由五行色相间而成,即红、黄、蓝、白、黑,江汉皮影的色彩规律无疑也是如此。这五种颜色对比强烈,风格原始古朴。但在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配色往往能加以协调,搭配得当,给皮影人增添了一股民俗意蕴。并且成品牛皮是略微透明的黄色,上色后的皮影人在灯光照耀下的投影显得色彩瑰丽且晶莹剔透,具有独特复古、贴近民生的美感。

此外,皮影人的用色可以反映角色的年龄或身份等差异:年级较大的皮影人多用红色和黑色等暗色调,有活力的青年多用红、绿、黄等明亮色调,黑色作为辅色;平民布衣多用素色,富贵或官宦人物的色彩则鲜艳繁复,这与民众对色彩的感知是一致的。此外,在对皮影人进行着色之前,需要明确五色中的主色和配色,如此才能确切地刻画人物特征。着了五种颜色的皮影人在幕布后翻转跳跃,演绎着故事中的人生百态,观众在台下感悟着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兴于街头巷尾的江汉皮影,它的色彩无疑是民俗民生最直观的反映。

(二)图案彰显其工巧性

江汉平原皮影虽不似北方皮影那么繁琐地重于图案性,但图案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并且其皮影人以图案精细、花纹细腻、造型逼真而见长,连皮影人的发丝都能雕得疏密均匀,足以彰显江汉皮影中皮影人制作技艺的精巧(如图5)。

江汉皮影的皮影人在构图上一般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影像,所以其面部、发饰、服饰等大多都是侧影。江汉皮影中皮影人图案的运用也受到了戏剧的影响,依角色而有诸多不同,皮影人物也分为生、旦、净、末、丑。在小生和小旦的皮影人中,文生服饰多配以梅兰竹菊等图案,寓意角色高尚的情操。老生、老旦的皮影人图案则丰富地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习俗:一是有鱼、喜鹊等美好寓意的动物出现,二是牡丹等象征大富大贵的花卉也很常见。“净”中的武将常用密集的小方形图案来表现铠甲的厚重严肃之感。“末、丑”角的脸谱图案十分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个葫芦形的花,艺人们称之为“门栓眼”江汉皮影图案。江汉皮影的镂空图案细腻精准,构思巧妙。皮影人依皮成型,借光而树影,图案或是花卉、动物纹,又或是铠甲,都为人物刻画增光添彩。

(三)造型反映其灵动性

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造型与其它地区皮影造型相比,以影人高大、造型生动见长。江汉皮影的皮影人身高大概在70厘米左右,体型高大,皮影艺人操作起来灵活顺手不拘束。与此同时,皮影人高大的体型就意味着皮影图案有更大的空间来发挥,图案显现得也就更为清晰,从而便于凸显精致的皮影艺术。

此外,江汉皮影的皮影人在影身和影头的比例上也很有特色。以真人的标准来看,通常人的身体和头部的比例是七比一,模特的标准体型可以达到八比一。但在江汉皮影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也为了操作方便、凸显戏剧性,通常会按照七比二甚至更小的比例来制作皮影。这样的皮影人比例虽然有些许夸张,但是却以戏剧的方式更好地彰显皮影艺术的特色。此外这种造型是有实际功用的:皮影人的影身包括头部、中节和四肢,若上下身相距太远,会导致操纵杆控制的范围过大,不利于灵活操作。江汉皮影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头茬和影身的可拆卸性。皮影人可以一身三头、一头三帽,灵活的可组合性使得皮影艺人在表演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随时更换头茬,成倍数地增加了皮影人角色的数量,十分方便灵活。

图5 江汉皮影中皮影人镂刻精细的图案

图6 潜江市江汉皮影演艺馆

三、江汉皮影中皮影人制作的传承

江汉皮影戏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如今迫切地需要我们去保护、传承和发扬。但是笔者前往潜江考察后发现,当地江汉皮影的发展现状颓败低迷,名声仅仅是响在“市外、国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现代娱乐新媒体的冲击,江汉皮影观众数量大幅减少。在笔者考察当天,皮影馆中的观众清一色都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这致使受众数量只降不增,年龄层次出现严重断层。二是,皮影艺人进行皮影戏演出的成本较以前大大提高。首先体现在牛皮攀升的价格阻碍了其发展,其次是如今的皮影表演更多地需要移动式前往市外、国外进行展演,使人力物力等成本增加。三是复杂而繁琐的制作过程以及要求严格的雕刻工艺,使得皮影人不能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只能靠手工耗费大量时间逐一雕刻制作。四是皮影制作艺人迫于生活而大量转行,一些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因年岁已高已无力继续从业,可是愿意学习和传承皮影制作技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近年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一度衰败的江汉皮影看到了些许微光。笔者了解到潜江作为非遗申报地,在金陵寺社区设立了皮影馆(如图6)。虽然该馆外观简陋,但有一支专业的制作兼表演的团队常年在此展演并组织着当地的皮影艺人,政府也会每年提供一些的资金补助和宣传渠道。潜江皮影馆虽然力量薄弱,但其团队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努力传承的精神令人感佩,也无疑促进了江汉皮影的皮影人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但对于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这些表演团队想要拯救濒临失传的江汉皮影,难免有些杯水车薪。想要复兴江汉皮影的皮影人文化,笔者建议以下几个措施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首先是内部措施: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对江汉皮影艺人进行生活补助和经营补助,保障他们的生活要求,从而鼓励其继续从业。二是要同时推动皮影剧本、表演形式的创新,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与价值观。其次是外部措施:一是,大力宣传以加深群众对江汉皮影的艺术价值理解与认同程度;二是宣传营销及产业链式的循环发展。政府可以优化整合资源、打造皮影品牌,并进行品牌策略宣传,开发附属的旅游、文创、艺术品收藏产业线。笔者认为将以上四个措施内外协同实施,一方面可以挖掘其艺术价值,促进其与当代文化相互结合进行自我创新,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推动其皮影人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同时,也有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共赢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江汉皮影的皮影人文化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楚文化的精粹。它历史悠久且贴近民生,在见证了一个地域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本文从精选的皮影用料、繁琐的制作工序、种类繁杂的刀具和精巧的制作技巧挖掘了其精湛绝妙的雕镂技艺,并从色彩、图案、造型三个方面研究了江汉皮影中皮影人的民俗、工巧和灵动的美学特征,印证了它具有很高的娱乐、审美、教化等艺术价值。虽然现如今江汉皮影的传承现状衰败低迷,但笔者相信如果整个社会、广大专家学者和皮影爱好者能够高度重视,共同对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挖掘、继承和创新,江汉皮影中的皮影人这朵民间艺术之奇葩,一定会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1] 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 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 李妮妮.江汉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耿鸿业.皮影戏的数字化应用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 郑明钧.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J].民族艺术研究,2006,(5):64-67.

[7] 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20-125.

[8] 严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25(4):21-24.

[9] 郑明钧.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J].民族艺术研究,2006,(5):64-67.

[10]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69-170.

[11]杨永波.论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9):227-227.

[12]吴琼,林学伟.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的传承与未来[J].科学技术创新,2010,(31):229-229.

[13]贾涛,韦凯.浅析民间皮影造型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07,(7):131.

[14]李颖卓,梅志辉.基于STM32单片机皮影戏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9):179-180.

[15]潘长学,周应斌.从皮影艺术到互动媒体设计[J].装饰,2003,(11):26-27.

The Manual Skil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of Shadow Figures in Jianghan Shadow Play

LIU Lu1, ZHONG Wei1, LI Qiang2,YIN Jun-hua1

(1.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 Periodical Pres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Jianghan shadow play is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folk opera art in China. The culture of its shadow figures have high artistic value of entertainment, 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so on. But it has gradually declined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new medi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adow figures culture in Jianghanshadow play,this paper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hadow play is tedious and exquisite.It also summarized the pattern of the shadow figures show its artistry, the color reflects the folklore and the modellingreflects the agility.The article also hel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asures by relevant govern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team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Jianghan shadow figures culture.

Jianghan shadow play; culture of shadow figures; manual skil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通讯作者:钟蔚(1976-),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YJA760055);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

J827

A

2095-414X(2019)03-0003-05

猜你喜欢

江汉皮影戏皮影
江汉英美术作品
我们来演皮影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皮影戏
月光皮影
不老的皮影
艺术百家 江汉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