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的结构特征

2019-06-28张金滨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结构

张金滨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的结构特征

张金滨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通过对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实物结构的逐一绘制,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法,结合前人研究文献,探讨该部女性传统服饰的结构特征,对我们从结构上继承传统服饰文化,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该部女性传统服饰的结构具有以下特征:接近于现代服装结构形式、立体多功能性、自然风貌与节俭的造物思想的承载。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特征;服饰结构制图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部族之一,其祖先居住于贝加尔湖沿岸、萨彦岭以北的区域(蒙古秘史记载),现今该部人民分居于中国、蒙古国、俄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民族。本文研究对象是居住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时间限定是20世纪初至今。目前,针对该部传统服饰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侧重于对其造型、外观、色彩、形式美、镶边、民俗等外在特征与制作技艺的研究,目前只搜集(知网检索)到一篇涉及其传统服装结构的研究,即张诺[1]的硕士论文,针对蒙古族布里亚特部传统服饰的专项研究成果较少,部分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对该部女性传统服饰结构体系的讨论与分析,更是不多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索该部女性传统服饰的结构特征。

一、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的整理与绘制

(一)已婚女性典型袍服与马甲实例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草原是蒙古族布里亚特部聚居地,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及比较封闭的高原环境,现在该部服饰依然保持古制(该部20世纪初,由贝加尔湖沿岸迁移到我国呼伦贝尔草原)。《旧唐书·北狄》记载:“畜宜犬豖,豢养而啖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过去,蒙古族先祖穿用兽皮制作的衣服,但是从搜集资料的过程来看,蒙古族的服饰实物甚少,其中兽皮制作的袍服更不多。当前,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人冬季多以纺织面料或者锦缎为面,裘皮为里;夏季,穿布面单袍(夹里或者无里),蒙古族布里亚特部民众的穿着亦如此,该部已婚女性袍服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类型,分为冬袍与夏袍两类,二者外观形态相同。以夏袍为例,其款型特征为装袖、断腰,右衽大襟、四颗一字盘扣装饰、立领、腰部有一拦腰、上衣下裳形制(图1);色彩方面,灰色、紫色、绿色选用的比较多,该部女性穿用什么颜色的袍服,依据个人喜好而定,没有具体的规定;面料方面,日常穿着的袍服选用布面面料,参加婚礼、庆典、那达慕等传统节日穿着的袍服通常选用锦缎面料。该部已婚女性穿袍服,常与马甲搭配,其马甲对襟、无领、前片尺寸大于后片(图3)。马甲,一种无领、无袖上衣。马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与形制,秦汉时期的裲裆是其雏形,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至元朝时,马甲极其盛行,形制接近于现代,《元史》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不难看出,元朝比甲与现代马甲主体特征极为相似,比甲方便骑马骑射、保暖,受到蒙古人的喜爱,这也是当今蒙古族民众穿蒙古袍时,马甲是必备的单品搭配的原因。笔者收集到的该部已婚女性袍服及马甲的结构制图与尺寸如图2、图4:

图1 已婚女袍实例(个人收集,笔者拍摄)

图2 已婚女性袍服结构制图(笔者绘制)

图3 已婚女性马甲(个人收集,实例笔者拍摄)

图4 已婚女性马甲结构制图(笔者绘制)

(二)未婚女性典型袍服实例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未婚女性袍服,为传统的平面结构,实用美观。立领、连袖、上衣前后有中缝、下裳腰部叠褶并有一拦腰,胸前装饰“之”字形三色镶边、右衽大襟、五颗一字盘扣(图5);未婚女性袍服的色彩比较多样、纯度较高,色彩的穿着选用多集中在红、橙、绿、蓝、紫这几类颜色;未婚女性袍服通常选择锦缎面料裁制而成。笔者收集到的该部未婚女性袍服的结构制图与尺寸如图6。

图5 已婚女性袍服(个人收集,实例笔者拍摄)

(三)女性雨衣与尤登帽实例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日常服饰中的雨衣与尤登帽,也是该部特有的一种服饰(已婚与未婚女性雨衣款式相同)。雨衣­款型宽松,翻领、对襟、连袖,冬天可穿在棉服外挡风御寒,夏天也可以穿着防晒、防风雨、防虫蚊叮咬;面料通常选用呢子料制作;色彩以藏蓝、黑色为主。尤登帽外形呈锥状,由两片弧线状的布片构成,造型简单,但是极富有民族特色,二者搭配在一起,是比较适合于蒙古高原生活的服饰(图7、图8)。笔者收集到的女性雨衣及尤登帽的结构制图与尺寸如图9、图10。

图7 女性雨衣实例(个人收集,笔者拍摄)

图8 尤登帽实例(个人收集,笔者拍摄)

图9 女性雨衣结构制图(笔者绘制)

图10 尤登帽结构制图(笔者绘制)

二、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典型传统服饰的结构特征分析

蒙古族是一个多部族的少数民族共同体,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众多部族之一,该部女性服饰作为蒙古族人民一年四季一贯的传统服饰的主要类型,其服饰特色独树一帜。通过对收集到的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服饰的结构制图与款式图的绘制,结合上文的分析,得到了文献不能企及的一手资料,有利于探索该部袍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为后续进行创新传承提供有力的素材来源。

(一)接近于现代服装结构形式

接近于现代服装结构形式,是指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已婚女袍的结构特征。通过上文对该部已婚女性袍服实例的分析、平面款式图以及结构图的绘制,可以看出该部已婚女性袍服由衣领、上衣、下裳、装袖四大部分构成,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与现代服装的衣裙式结构极为相似。其中,衣领结构上缘领角呈现圆弧状,下缘也是呈现弧线状,这说明衣领结构当时已有前起翘(图2、图6),这种结构使得衣领上口更接近人的脖子,便于防风保暖、防虫蚊叮咬;上衣整体宽松,腰部放松量较大,腰线呈弧线状,与直线形腰线比较,它使腰线的维度更符合人体腰部的特征,证明该部女袍对造型美的追求;与上衣拼接的下裳,腰部叠对褶,增加了下裳的宽松度以及下裳与腿部之间的空间,适合劳作与骑马,极具有典型的草原风格特征;衣袖为较接近于现代结构技术的独立的装袖结构,肩部叠褶,与我国传统华服一贯追求的平面结构、人衣和谐共处的造物思想背道而驰,而与现今的泡泡袖结构极为相似,体现了该部已婚女性袍服用两维形式表达的立体思想,与现代服装的构型观念基本一致。

(二)追求二维基础上的立体结构表达

该部已婚女性袍服衣袖与衣身的关系是分离式结构,袖子为典型的现代装袖形式,袖肥量较大,袖型宽松、立体;其衣领下缘结构线、上衣腰线都呈弧线状(上文已做了说明),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服装结构技术的运用,由此可将其定义为一种对服装结构进行的“立体”探索,这种通过立体的技术表现出来的造物思想,与西方传统服装结构中的立体意识不谋而合。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已婚女性袍服在结构上具有典型性,是蒙古族传统服装现代立体结构的代表,展现出了中、蒙、俄传统服装结构的结合,这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证据。前文已分析,该部女性服饰结构与我国传统服饰结构构造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正是受俄罗斯民族服饰文化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该部已婚女性传统袍服衣袖的结构上,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该部在迁移到我国呼仑背草原之前,其祖先曾经在贝加尔湖地区接受俄罗斯的统治长达200多年之久(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贝加尔湖地区割让给俄国),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蒙古族布里亚特部民众不仅生活、习俗等方面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部分布里亚特人加入俄籍、说俄语),服饰穿着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同化。第二,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洛可可女装(洛可可女装特点:低领、泡泡袖、衣裙式形制、裙身膨胀多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俄罗斯民族人们的服饰穿着模仿欧洲各国的关键时期,而欧洲传统服装的立体结构早在11世纪就已经形成,因而在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先祖处于俄国统治的时期,俄罗斯民族服饰已然是装袖结构,所以,从这点上来看,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已婚女性袍服的装袖结构被理解为是受俄罗斯服饰影响是有道理的。

(三)适应于自然环境的草原风格结构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生活的呼伦贝尔草原,此地区地形复杂,山脉起伏错落,百年前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游牧与狩猎相结合,服饰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方面,该部女性传统袍服下裳利用腰部褶裥结构的放量设计,使下裳的横向宽度的空间量变大,利于腿部大幅度的活动,尤其适合在高而茂密的草原草丛中、崎岖的山林地带行走。而该部女性传统袍服衣长及脚踝,一般由十二块布料(布料幅宽限定)拼接而成(图6),在腰部均匀的叠褶,在保留草原风格服饰基础上,形成半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行走时极富有节奏韵律的美感,这体现了该部人们较质朴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当地昼夜温差大、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所以该部服饰只有冬夏两种,并根据气候需要,无论男女都配有雨衣,雨衣结构宽松,胸围放松量较大,可当衣服穿,也可当被子盖。总之,基于生存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对该部传统服饰结构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这些结构特征的形成,正是该部女性袍服的魅力所在。

(四)服装结构中的节俭情怀

较偏远的地理位置,半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注定了蒙古族布里亚特部的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相对缓慢[2]。在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布料资源丰富,服装的裁剪可以无视物资的浪费,而在僻远、落后的地区,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对布料必然节省运用:一方面,该部未婚女性袍服上衣以及雨衣结构延续中华民族服饰传统的平面十字结构形态,立领、连身袖、右衽大襟、直线裁剪(图6、图9),其中,直线裁剪则简化了裁剪难度,使得该部女性在家里就能手工完成服装的制作(在呼伦贝尔草原,许多年老的牧民都会缝制其传统服饰),也使布料能最大限度的被利用;该部袍服的直线结构,不仅降低了裁剪难度,而且这样的款式,宽松舒适,不挑体型,据说在当地一件袍服可以姐姐传妹妹,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交换着穿着,穿用多年,这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节约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从未婚女性袍服、雨衣的接袖结构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布料的幅宽,接袖是充分利用面料幅宽之后做出的选择,展现出该部民众的节俭之风与惜物精神。

(五)多功能性的结构特征

蒙古族布里亚特部祖先多在林中狩猎或者在草原地区游牧,造就了其适用狩猎、游牧生活的服装结构,如上文提到的已婚女性袍服的装袖、断腰结构以及下裳丰富的褶裥结构,又如男女老幼通戴的尤登帽,据说有五种戴法,适用于一年四季(图8),这些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因在于服饰的功能性价值(图10)。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地人们传统服饰结构的特质,纵观中国服装发展史可以得知,服饰产生的那一刻,功能性便是第一位的,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也不例外。

三、结语

综上所述,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女性传统服饰结构既延续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因子,又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下,朝着本部自身特征发展。该部女性传统服饰结构体现了该部人们造物智慧、民族审美与情感,对其结构的讨论不仅有利于该部传统服饰的传承,也有利于对民族服饰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如今,我国社会中兴起了前所未有的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热潮,对传统服饰本体的研究是基于传统的设计创新与实践的开始,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1] 张诺.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传统袍服的研究与创新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7.6.

[2] 周雯,罗晓梅.凉山州彝族服装的结构及影响因素[J].丝绸,2017,(9):43-50.

[3] 格日勒图.从传说说起——蒙古族服饰的审美追求[J].美术大观,2004,(5):54-55.

[4] 辛文.蒙古族服饰及其所蕴涵的生态理念[J].设计视界,2006,(3):15-19.

[5] 曹莉.蒙古族服饰镶边艺术[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3):75-77.

[6] 曹莉.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艺术中的线形设计[J].艺术百家,2010,26(1):208-210.

[7] 李莉莎.蒙古袍服前襟叠压关系的改变及其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28(6):109-111.

[8] 孙萨如拉.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9] 包晓兰.蒙古族巴尔虎部落服饰艺术研究[J].装饰,2010,(3):99-101.

[10]顾萍,王帝丫.蒙古族巴尔虎服饰艺术研究[J].西北美术,2017,(3):138-140.

[11]青青.巴尔虎蒙古族服饰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2]澈力木格.近现代巴尔虎服饰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13]孟和娜仁.蒙古喀尔喀民族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4]桂丽.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36-42.

[15]白金昌.布里亚特妇女服饰[J].草原歌声,2010,(4):67-70.

[16]杨贤春.服装与形态——对中国传统“服装裁剪”与形态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2,(5):67-73.

[17]邵新艳,刘瑞璞.“十”字裁剪的灵动美[J].四川丝绸,2008,(4):32-36.

[18]乌日汉.布里亚特蒙古族服装中的线形艺术设计探微[J].科技展望,2015,(1):25-28.

[19]包路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文化[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2):73-78.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Female Costumes in Buryatia Region of Mongolia

ZHANG Jin-b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odern Design and Ar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the collection of clothing objects, the structural drawing of female traditional clothing in buryatia region of Mongolia was made one by one,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traditional clothing in buryatia regio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women’s traditional clothing in this department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t is close to the bearing of modern clothing structure, three-dimensional multi-function, natural style and thrifty creation thought.

Mongolian buryatia; buryatia women's traditional dress; structural features; clothing drafting

张金滨(1976-),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服装设计理论研究、民族色彩、传统服饰等.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S17071).

TS 941.6

A

2095-414X(2019)03-0046-06

猜你喜欢

蒙古族服饰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动物“闯”入服饰界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论结构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