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尔孜征战舞
2019-06-27周文强罗洪忠
周文强 罗洪忠
进入阿里普兰沿孔雀河西行,来到西岸的西德村。我们在西德村的拉德寺院落广场,见到了现年30岁的果尔孜征战舞者玉加次仁,他身披盔甲战服,精气神十足,显得特别英武。玉加次仁从小跳果尔孜征战舞,耳熏目染,如今是果尔孜征战舞的传承者。
玉加次仁经常听上年岁的老人讲,这个舞蹈与战争有关,当时发生了一场攸关西德百姓生死的大战。在西德卡尔首领平措旺布当政时,好炫耀武力,长期对外发动战争,掠夺周边的土地、人口和牛羊,也招来了外敌入侵。
民间传说,为纪念战争胜利,体现雄厚的经济实力,得到护法神的庇护,歌颂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和将士,平措旺布根据征战经历创作了果尔孜征战舞,用舞蹈语言真实再现了西德将士出征、征战、得胜和归来的全过程。
老人们讲,果尔孜征战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卫藏地区称“百谐”。表演场地为拉德寺跳“次杰”神舞的广场,有固定的表演队伍、程式化的表演内容、专用的服饰道具和伴奏乐器。
表演时一般以唱为主,伴着鼓手的鼓点,演员还有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原地转动,或变换队形,或前进后退。西藏艺术研究所原研究员王希华,对这一歌舞称谓做了详细解释:“果尔”,在藏语里是对戴着钢盔帽,穿着铠甲服,手持刀剑、盾牌、弓箭的藏族古代士兵服饰的总称,“孜”,藏语指舞蹈。
每年藏历的二月七至九日,果尔孜征战舞在拉德寺大、小“次杰”神舞会上表演。小“次杰”以彩排形式表演,有六个节目,果尔孜征战舞为最后一个出演节目,观众不多,大约30余人,多为演员的家人,评判表演者的舞蹈技艺。大“次杰”神舞会第11个节目为正式演出,內容围绕着西德寺的建寺历史、征战历程而展开,届时普兰六个村落的百姓到此观看,观众达300余人。我有幸走进果尔孜征战舞表演现场,近距离观察该舞蹈表演的全过程,分四段展开。
开场时节奏缓慢,以手柄鼓伴奏为主;中场时以达玛鼓为主,慢板歌舞,歌词内容主要赞美日、月、星、鹰、士兵的形象等;后场时,舞蹈动作伴随着鼓点节奏加快,歌词内容主要是解说舞者身着的盔甲和手持的盾牌、弓箭、宝剑等的来源和用处,展示和赞美兵器;结尾时节奏舒缓,舞蹈动作灵活,主要赞美将士的勇敢精神。
开场表演时,所有舞者聚集在一间后台房屋里,鼓师普布胸前悬挂一个硕大的桶状皮鼓,鼓身绘有吉祥如意的花卉图案,走在舞队前面,引领舞者出场。在舞蹈中,鼓师左手拍打鼓面,右手敲打鼓槌,两种不同的鼓音和谐有力,众舞者跟随其后。舞者头部多为顶戴花翎的头盔,身着绸缎战袍,披挂甲胄、胸前后背为护心镜,有的舞者左手紧握盾牌,右手持刀握剑,有的舞者腰挎箭囊,手执弯弓,踩踏着鼓点节奏,环绕场地中央的经幡杆转圜前进。当鼓点停顿,舞者载歌载舞,歌声低沉浑厚,节奏缓慢。
中场表演时,坐在大殿前面的鼓师敲响达玛鼓点,两名舞者迎面相对,有的人一手执刀剑,一手紧握盾牌;有的人腰挎箭囊,手执弯弓;有的人将箭头射向敌人。时而前进,时而后退,转圜身体,移动脚步,气氛紧张,刀剑对垒,无声的碰撞,干脆利落,厮杀打斗,动作简练,刚劲有力。无鼓点时,舞者排成队列,应声歌唱,歌词内容多赞美日月星辰、山湖、雄鹰、将士,节奏逐步加快,表现出战场上勇猛拼杀激烈的对抗场面,场内场外气氛空前高涨,精彩地演绎果尔孜征战舞。
后场表演时,舞者轮番出场,每组两人,戴红缨络的头盔,展示身着绸缎战服,外披甲胄,心窝有护心镜,手持刀剑、弓箭、背负箭囊的英雄形象。场内气氛较前活泛,鼓点急促,节奏鲜明,歌词赞美士兵的盔甲、盾牌、刀剑,讲述来源、用处、目的。将士左手握盾牌作防御状,右手持利剑、长刀上下挥舞,与敌人近身角力砍杀,射箭者将敌人射杀于远处,斗智斗谋,斗勇斗狠。
当战舞进入尾声时,表现将士战胜敌人后,狂欢喜庆,鼓点愈加急促有力,节奏益发鲜明,舞者的身姿活灵活现,快速敏捷,反映士兵无惧危险,不怕牺牲,奋勇战斗,保卫家园部落。鼓点声愈加急促,指挥将士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转身,反复冲杀。
表演结束后,玉加次仁说,早期的果尔孜征战舞是以歌舞支差的形式,在西德拉德寺“次杰”神舞仪式上表演,以此完成这一年的歌舞差役。表演者必须为西德部落十户家族的人,各家派一名男子参加此歌舞的演出,具体人数按当地十户家族能出多少个而定,一般为九到十三人不等,年龄上没有具体的限制。
果尔孜征战舞的主要内容,除了祭祀地方护法神等宗教仪式外,由拉德寺僧人跳“次杰”神舞为主,中间穿插表演当地的特色歌舞“嘎尔”舞,以此赞颂庇护世世代代的地方护法神,讲述建寺历史、征战历程,歌颂大自然,歌颂幸福生活,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等。
王希华研究员介绍,该征战舞歌时无舞蹈,无伴奏;舞时无歌唱,有伴奏。歌曲旋律悠扬古朴,速度缓慢,整体格调庄严肃穆,古韵悠悠,极具艺术审美性和观赏性。
2011年5月23日,果尔孜征战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西德村有100多个年轻人掌握了跳果尔孜征战舞的技艺,成为该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