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标准化“三问”

2019-06-27苏光鸿

人民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问标准化教育

苏光鸿

【摘要】标准化问题不是标准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对待标准化的问题。教育标准化的利益主体应该是社会。教育不能“唯标准化”,标准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标准化应该有所侧重,即需要在体现教育特点的同时,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 标准化 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制定、发布和实施统一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过程。标准化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它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教育评价考试改革而言,是否需要标准化?如果需要,又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化呢?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按照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否则会使教育评价考试改革陷入误区。

谁是教育标准化的利益主体

标准化考试因其能够客观反映考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评判能力,因而成为现代国家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标准化广泛应用于教育,已成为既定事实。下面,我们可从反面来论证教育标准化的利益主体。

首先,学生未必是标准化的利益主体。由于标准化考试是每个学生求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考核,所以对在校生来说,标准化考试就是将教科书中的“标准知识”“复制”于答题纸上;学生参加标准化考试,“复制”越准确,越容易被录用。标准化主要考察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接收程度,难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人的认知与思维是同构共生的,如果抽去思维,学生的学习就成为死记硬背。可见,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学生未必是标准化的受益主体。

其次,教师未必是标准化的利益主体。因为学生必须按照标准化要求答题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标准化考试作为一种刚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于是教师一方面将教学视作题海战术的训练场,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掌握应试技巧;另一方面将教学视为传递“标准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寻求“标准答案”的意识。可见,现代学校制度下的标准化教学,限制了教师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自由选择,限制了教师对复杂教学情景自主判断和教学策略选择的自由。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也未必是标准化的既得利益主体。

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必是标准化的利益主体。人们通常将考试改革理解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制度变革的主要形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然而政策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很显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标准化考试是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诸方面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标准化并不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随意确定的,而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水平的制约。可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是标准化的利益主体。

那么,教育标准化的利益主体到底是谁呢?标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育标准化与其他行业标准化一样,其利益主体应该是社会。

教育是否需要标准化

教育需要标准化,只不过教育标准化需要在体现教育特点的同时,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标准化需要一定的限度,而这种限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本真。

首先,标准化是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业成绩总要有一定的指标或标准来衡量。现代考试制度使考试内容和方式更倾向于标准化,如要求命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辨析题等多种形式;试题覆盖面尽量大,减少主观题及其分值;测试成绩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分类越来越精细化,一方面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学校培养和选拔大量的“专精尖”人才,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学生数量过于庞大,标准化这种易于操作的测量方式就成为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为标准化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其次,标准化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标准化的最大优点是使教学有章可循。教师的教学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会使许多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标准化的知识训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效率的提高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习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大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理科,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不同的只是思考的过程。文科的许多知识也是确定的,我们不可能在学习每一种知识的时候都进行讨论,都找到解析途径,因为在现代教育体制下,这样做不仅没有市场,而且可能误人子弟。

最后,标准化加快了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进程。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社会也越来越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作为这台“机器”零部件的每个个体,为了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规则发挥自身功用。而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特征要求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的种种规范,以达成个体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因此,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社会规范、限制和引导功能。而标准化作为一种规范,要求学生尽快习得这些规范性知识,以引导他们向“社会人”转变。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化

教育需要标准化,但标准化未必成为支配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并非单纯是为了迎合社会标准化的需要。因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违背教育规律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标准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标准化应该有所侧重。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各科知识以不同的内在结构、不同的表征方式揭示和体现人类对自然界、社会、人类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所以各科教学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语文、历史等学科突出的是社会性、时代性;数学、物理等学科突出的是客观性、严谨性。学科性质不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就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因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而将标准化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规范程式,甚至视为真理而忽略了学科的丰富性、差异性,把教学中有系统的结构分解成线性的部分和序列,进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思维的简单化、线性化。因此,标准化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注重单一选拔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

要加强对多维度评价内容的研究,改变评价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化”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维度的研究,制定具体的、量化的、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使评价既注重教学结果,也注重教学过程。在评价方法上,要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评价结论不再通过一堂课而论,而要综合考虑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多时段、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标准化的,但已经没有了刻板与僵化,更多体现的是客观与公正。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克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一考定乾坤”等不良倾向。

由此可见,标准化问题不是标准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對待标准化的问题。教育活动及对象的特殊性警示我们,教育不能“唯标准化”,而是要立足于教育的本真,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BJY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忠:《标准化考试的实质及引发的教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②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三问标准化教育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