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
2019-06-27李彩娥
摘 要:要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上更好的发展与成长,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职责。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初中生可塑性强,这个阶段是最好、最适宜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期。抓好初中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使他们终身受益。以下笔者就对常规性学习习惯和发展性学习习惯两个方面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常规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1. 提纲导向。课前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自学,任务明确,目标清楚。
2. 抓住“两点”。在通读教材和对教材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 知识迁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使相关的旧知识“升华”,用于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4. 记录疑点。记录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就可把课堂上的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
(二) 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
1. 学生要用“心”、用“脑”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要聆听老师讲授的新知识、复习的旧知识,要注意易错之处和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听懂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回答的问题。
2. 边听边想,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什么知识点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
3.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回答问题时,要排除心理和思想负担,不能怕别人笑话;要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回答自己所想的内容,回答对不骄傲,回答错不责怪自己,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学习精神,敢于面对失败,大胆、踊跃发言。
(三) 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上课做笔记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教师可用课内督促、课外检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还需要经常性地讲评和个别指导。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
(四)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作业时,先认真阅读课本和重温听课笔记,记住有关的公式、规律,然后再认真解答每一道作业题。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稍一思考就问他人、看书本,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力求独立解决问题。
二、 发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观察数学图形要“观思”结合。做完题目后要反思,不懂的问题要长思,概念规律要深思,关键知识要细思。正面思考受阻再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某一思路受阻,就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去思考。
(二)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观察做到有序性、全面性。最后,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如观察教具演示和数学实验,观察数学模型、函数图象、几何图形。通过以上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
(三)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提出富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用批判性思维、怀疑的目光审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反面意见;在问题讨论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争辩;在作业中,发现学生不“循规蹈矩”的创新解法要给予表扬。向学生介绍数学史上因“怀疑真理、异想天开”而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学生向前人挑战,打破学生对科学家的迷信,使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四) 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的时机要靠教师来创造。数学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探究性。数学问题具有探究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数学活动问题应具有发展性。题目设计时,可以从教材中延伸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在探究中能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从而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
2. 创造性。探究问题具有创造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问题,对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可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要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特征,使学生更具活动力。因此,在进行课堂数学活动问题的设计时,应考虑到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方法不是唯一的,其解答或答案也可以是多样性的。
3. 实践性。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教、学、思、做合一,以达到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在进行课堂数学活动问题的设计时,每一个问题都应有它的生活背景或来源,即: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4. 知识性。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使学生参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及问题发生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五)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学自信心不足,或者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给我展示的機会;让我说我想说的话;让我在玩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希望老师和同学给我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等等!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不愿意跟他人合作呢?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
1. 学习内容设计要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只有学习小组才能操作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2. 注重合作形式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多样,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在班内找好朋友合作,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即: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让孩子们在积极的参与中,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使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作者简介:
李彩娥,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