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的艺术特点探究
2019-06-27赵正辉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中使用的沥粉贴金工艺进行分析,包括对沥粉贴金的面积、图案、技法的使用等角度作为切入点,梳理出毗卢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的艺术特点,从而得出毗卢寺壁画中沥粉贴金技法较为全面的、独特的、理性的结论。
关键词:沥粉贴金;图案风格;毗卢寺壁画
一、 中国古代壁画综述
壁画,顾名思义是在墙壁上绘制的图画,确切来说是指在天然或建筑物的壁面上进行的一种绘画形式。壁画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其作用一是为了宣扬教义,二是起到装饰的效果。壁画的种类很多,从原始的洞穴壁画、岩石壁画到后来的宫殿壁画、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墓室壁画等。而寺观壁画在中国是分布最广泛、最接近大众、影响最大的壁画艺术,绘制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民俗庙堂中的壁画以儒、释、道三教的事迹为主要内容,是通俗易懂的为民众最方便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壁画是东方艺术体系的重要代表,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统是民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和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其特有的装饰性形成的艺术美营造出了建筑物的文化生态。
汉代壁画广泛绘制于宫殿、祠庙、观阙等建筑上,内容也十分广泛。汉代盛行神仙崇拜和厚葬之风追求死后升仙和希望永固生前的荣华富贵,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墓室壁画。其中较有影响的如:洛阳卜千秋墓壁画、陕西千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汉墓壁画、甘肃嘉峪关汉墓壁画等。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最突出的一点是对现实生活题材如狩猎、宴乐、巡游等和死者生前繁华生活场景的描绘,生动的反映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不同场面。同时也是在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流行,壁画里开始出现佛教的内容使壁画的内容表现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社会动荡,形成中原地区和异域文化的大交融,这一时期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因此寺观壁画也随之蔚为大观,也产生了一批擅长道释画的艺术家,如有“曹衣出水”之誉的曹不兴以画菩萨闻名,被称之为“佛道之祖”。“张家样”的张僧繇就在梁武帝崇尚佛教的影响下绘制了大量的佛教壁画。魏晋时期地处西域的新疆吐鲁番、库车地区也遗留下来许多珍贵的佛教壁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隋朝时期完成了来自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为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画圣吴道子擅长壁画艺术,一生主要从事壁画创作,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壁画艺术千余年来的发展一直沿袭着吴道子的遗风。唐代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最有代表性,其线条丰富有变化,色彩富丽堂皇,场面绘画宏大,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繁荣和兴盛的标志,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最高峰。
宋代的帝王多擅长绘画,因此出了大批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使这个时代绘画蓬勃发展,绘画题材更加广泛。宋代又是我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就为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石窟的继续开凿、寺庙道观的兴盛,也给民间的绘画大师们提供了大展才艺的良机。
元代壁画主要有洞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两大类,描绘以佛教和道教题材为主。这一时期壁画最高水平的代表当属莫高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和永乐宫内的朝元图。莫高窟第三窟观音画,观音运用不同的白描手法表现出了肌肤、须发、行云、服饰等应有尽有的质感。山西永乐宫绘有壁畫的三个殿为三清殿、纯阳宫、重阳殿,其中当属三清殿的壁画最为壮观,朝元图中人物形象多达二百八十六个,表情各异,神态娴静,整铺壁画浑然一体,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装饰性,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集大成式作品。
明代,寺观壁画以北京法海寺壁画和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为最,法海寺壁画中的帝释梵天、水月观音都堪称精品,沥粉贴金、云母勾线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壁画的装饰性与艺术效果。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承袭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壁画的技法,运用了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的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从多个方面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有综合表现。此外还有四川蓬溪宝梵寺壁画,四川武连觉苑寺壁画等一些非常具有鲜明特点的寺观壁画。
清代画坛承袭了明代的画风,这时期的寺观壁画中原地区仍然是以表现儒释道三教合流为主,同时西藏地区也有出现了佛教密宗壁画。塔尔寺壁画、拉卜楞寺壁画、雍和宫壁画都是清代壁画的珍品和代表作品。
二、 沥粉贴金工艺概述
(一) 沥粉工艺的起源
沥粉贴金技法是中国壁画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除了在壁画中大量运用,还广泛出现在绘画、雕塑、陶器的制作中。专家研究,沥粉贴金技法最早是在建筑中发明和应用,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为了这种木结构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装饰效果,需在其表面进行油漆彩绘。漆艺中的“堆漆”工艺,是在木材表面用漆和灰堆出立体的图案,这种堆漆方法从外观上看与沥粉的效果极为相似。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其表面就有类似于沥粉技法堆起来的图案。沥粉技法在建筑彩绘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和审美的高度。据可考资料,现存已知最早在壁画绘制当中使用沥粉贴金技法的年代为北魏时期,现存作品在莫高窟壁画中。
(二) 沥粉使用的工具与材料
沥粉使用的工具与操作方法很像我们今天做蛋糕在上面挤出各种各样的奶油花一样。底料一般是常见的立德粉和大白粉,胶(明胶、兔胶、鹿皮胶等),桐油或木器漆,按照比例充分搅拌调成糊状,底料就做好了。将调好的底料装进沥粉袋里,沥粉袋底部可以换装不同规格大小的粉嘴,通过挤压就能沥出完美的线条和图案了。
沥粉袋传统上来说是使用动物膀胱,因其韧性比较大,操作起来比较保险不易挤爆。现在我们可以用厚一些的防水布或是塑料袋,粉嘴也有大小之分,像宽袍大袖、盔甲、山石云纹需要粗壮有力的沥粉就换上大一点粉嘴,像凤冠、宝珠、龙纹这样精细的地方就要换成很小的粉嘴来进行。粉泥的配置虽有比例,但更多的还要靠个人丰富的经验,太稀了线条往往沥不起来不够立体,太稠了又不够顺畅容易脱落。只有将各种材料都准备妥当,加上丰富的经验才能沥出完美的线来。
(三) 贴金技法
沥粉与贴金虽是两种不同的工艺,但是在壁画中往往是同时使用的。由于金箔质地轻薄容易被风吹碎,贴金通常在关闭门窗的状态下进行,先在准备贴箔的壁画表面刷调好的胶液,然后用特制的竹镊子将金箔平置于壁面,贴好后用隔纸轻轻将金箔与沥粉、壁面贴实,待完全干透,用软毛刷扫去多余的金箔就完成了。
三、 毗卢寺壁画综述
(一) 毗卢寺壁画的内容
毗卢寺壁画属宗教壁画,其描绘的内容道教、佛教、儒教三教结合。其东西两壁所绘的主要为道教内容,包括了道教中神位最高的玉皇大帝、天上的日月星辰、五岳四渎、天地、药叉、龙王海神、各路仙人等,内容丰富,场面宏大,与永乐宫的《朝元图》有诸多共同之处。东北、西北两壁所绘的主要为佛教题材,包括了五大菩萨、十大明王、天龙八部、帝释诸天、罗汉天神等,呈现出一个庞大的佛国世界。东南、西南两壁主要描绘了儒教内容,包括往古的帝王、忠臣良将、比丘等众、九流百家、十代名医等场面,题材和表现内容都十分丰富,这些都表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和教化思想。
(二) 毗卢寺壁画的艺术特点
毗卢寺壁画绘制于明代初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毗卢寺壁画在今天保存比较好的主要有释迦殿和毗卢殿的壁画,而释迦殿的壁画大部分也已遗失,所以本文介绍的毗卢寺壁画是针对的毗卢殿现存的壁画。
毗卢寺壁画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流的壁画。毗卢殿壁画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东北、西北二壁以描绘佛教人物为主,描绘了众多佛陀、菩萨、明王、天王等形象,其中的引路菩萨、摩利支天菩萨堪称经典,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佛国世界;东、西两壁以描绘道教人物为主,表现了天上的各路神仙和四位天地以及世俗众神等,内容丰富、场面宏大;东南、西南两壁以描绘儒教人物为主,描绘的内容有对古代功臣将领的敬仰、对节妇烈女的赞赏、对圣人的崇拜等,其内容包罗万象,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是大量精美的沥粉贴金的表现。毗卢寺壁画中运用沥粉贴金的技法,巧妙地把龙神、五岳身上的盔甲、菩萨和神女佩戴的璎珞、头饰、人物衣服上的团花、手持的法器、宝剑等表现的非常充分和强烈,使整壁人物形象呈现强烈的立体感,达到了传神逼真的艺术效果。
四、 毗卢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
(一) 毗卢寺壁画中沥粉贴金所占的比重
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这是由多种原因相互影响的结果,毗卢寺壁画中使用了大量的沥粉贴金,这也是毗卢寺壁画的一大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在精神层面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渴望。壁画中四海龙王、天蓬大帅的盔甲和璎珞装饰几乎全身的面积都施以沥粉贴金的工艺,其效果可以想见在当时是何等的耀眼,壁画中的天蓬大帅张目怒发,从其头饰到全身盔甲、腰带、手持的仗剑、鞋上的装饰纹样,可谓无处不用沥粉贴金,这样的形象与沥粉贴金的运用还体现在护斋护戒龙神、大将军金神等众、梵王等众、药叉大将、持国多闻天王和广目增长天王等。
除了这些全身运用沥粉贴金的形象外,也有部分在人物头饰、璎珞、服饰的花纹、法器上用了沥粉贴金,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整铺壁画的装饰效果。另外如天妃圣母、鬼子母头戴的凤冠、胸前的宝石璎珞、袖口的花纹、身上和鞋上的宝石;大藏菩萨、大势至菩萨、引路王菩萨等菩萨头戴的宝冠、项饰珠宝、臂钏、手镯、脚镯、胸戴璎珞、衣边袖口的花纹处都用沥粉贴金来体现其华丽的样貌。此外还有往古忠良、往古后妃、天龙八部等一些少量运用沥粉贴金的形象。可以说沥粉贴金在整铺壁画中无处不在,是壁画艺术特定的效果所决定的。
(二) 沥粉贴金图案的风格特征
毗卢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图案绘制很讲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像玄天上帝、六甲將军、药叉大将、持国多闻天王等这样威武雄壮的形象,沥粉贴金面积更大,图案以大面积的山字型铠甲、鳞片为主,沥粉线相较其他形象更为粗壮一些,在充满力量感的同时也很符合人物的造型。而那些表现体态柔美的女性形象和慈悲的菩萨的时候沥粉贴金就显得更为精致,如引路王菩萨、十二圆觉菩萨、天主等众、六丁神女等,沥粉贴金在这些形象上多以圆形的珠宝璎珞饰品为主、线条流畅,装饰性更为多一些。
毗卢寺壁画天妃圣母和鬼子母的形象很相像,头戴的凤冠高高竖起宛如一只凤凰飞舞的样子,线条流畅,十分形象和传神。耳饰为圆形周围有小的宝珠环绕,胸前布满璎珞,不同的是鬼子母宽袖长袍袖口处的沥粉贴金是凤凰和云纹,天妃圣母则是缠枝莲花纹。
五岳中东岳西岳中岳的人物官帽、衣服的袖口处都有沥粉贴金,纹样为卷草纹、云纹,值得注意的是东岳的袖口上出现了龙的形象,而其他几位却没有,为什么只在东岳这一人物身上出现?五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东岳指泰山,其说法始于汉武帝,泰山为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称,自汉代到清代有成就的帝王都要封禅于泰山形成了泰山的神化和帝王之尊,所以东岳的衣服上出现了龙纹的沥粉贴金是非常有寓意的。
总体来看毗卢寺壁画中沥粉的图案基本上包括了以往传统壁画出现过的一些纹样,如龙纹、云纹、串珠、卷草纹等,而且并无多次重复的纹样,且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所使用的面积有所区分,相近的人物身上沥粉纹样不同,使沥粉的整体效果更加丰富。
(三) 贴金技法的应用
沥粉的最后效果是需要贴上金箔来表现恢宏和富丽的气势,沥粉与金箔的结合在装饰物、法器、领口、袖口、服饰纹样、盔甲上等都有体现,可以说基本上有沥粉的表面都会贴金箔,除了在沥粉线上贴金箔,也有一些需要在面积上贴金箔,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单独将沥粉的线贴金而中间空出来从整体上来看气势会相差甚远,也是因为装饰物的需要这样贴金更能显得华丽,在盔甲、鳞片上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虽然这些金箔很闪烁耀眼,但是在整铺壁画上画工很好地控制了使用的面积,并且与周围的颜色能达到很协调的呼应。毗卢寺壁画用的颜料都是矿物颜料,颜色很是鲜艳,这样与金箔同时使用就能得到很好的配合,相得益彰不至于喧宾夺主。金箔运用所能达到地装饰效果是非常独特的,且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一个辉煌的创造。
五、 结语
在艺术发展的今天,更多新兴的绘画材料被创作者运用,这类作品带给了观看者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材料技法的运用是为画面需要增添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它是画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审美与画家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王素芳,石永士.毗卢寺壁画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朱玉珉.论中国传统技法沥粉线技术的应用及美学价值[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1.
作者简介:
赵正辉,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