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2019-06-27邹琳
摘 要: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小学生更好的认知、理解与掌握汉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二年级作为小学生识字学习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对学生识字学习的引导和帮扶,全面探索和优化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汉字,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二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任务也逐渐地明确,主要包括“会认”和“会写”两种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积极探索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较为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要求,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技能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分三个方面就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进行讨论。
一、 以游戏为依托,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二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喜欢玩一些小游戏、参加一些小活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这些突出的年龄特点,用丰富多样化的小游戏、小活动来唤醒学生识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去识字、认字。
例如,在学习《找春天》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识字小竞赛游戏。首先,笔者在课前准备了十几张小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一个字,并且字的上面都有注音,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个竞赛小组。其次,笔者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如探头、嫩芽、音符、喜鹊、杜鹃等,引导学生跟着多媒体音频进行识读,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这些字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次,笔者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残缺的词组,如()头,引导每个组派出的代表进行抢答,将需要填写的字展示出来,如A组将写有“探”字的卡片第一时间展示出来了,就为该组加一分,同时,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哪个组答错了也不会扣分,让学生全面地投入到对这些字词的学习之中,自然有助于识字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后,笔者判定得分最高的组为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全面激发学生在课堂的识字热情,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这些字词,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 以故事为载体,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二年级的小学往往喜欢听一些小故事、小笑话,语文教师可以在充分认知学生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的字词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这节课的生字“齿”时,笔者就向学生讲述了“唇亡齿寒”的成语小故事,尤其在讲到“齿”字时,笔者便故意将读音加重,并反复读了几次,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对“齿”字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生动讲解,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如学习了“唇”字,知道了唇和齿的关系,了解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从此学生便会对“齿”字念念不忘,可以大幅度减少学生在识字学习中“回生”和遗忘现象的发生,自然能力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编写和选用故事时,一定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内容积极向上并可以较好地展现所教授字词内容的素材,而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故事识字教学法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促进识字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 以儿歌为引线,激发学生识字欲望
儿歌以其唯美的音乐旋律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而二年级的学生自然也是喜欢儿歌的,因此,教师不妨利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儿歌来激发二年级学生识字学习的欲望,并以此促进识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中的“玫瑰”生字词时,笔者便编写了一首儿歌,如下:玫瑰花,玫瑰花,送人玫瑰留余香,我们都要做善事,为了他人,也是为自己呀!玫瑰花,玫瑰花,送人玫瑰留余香,我们都要积极帮别人,他人快乐,我也快乐呀,好一朵玫瑰花……在教学时,笔者还向学生播放玫瑰花的绚烂画面,并配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在一遍一遍地诵唱中学习“玫瑰”这个词语,加深学生对“玫”和“瑰”生字的认知和理解,这要比单单的进行生字教授的效果要好。另外,教师在编写儿歌的时候,还可以将若干个生字词组合到一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能,让学生在一首儿歌中可以学习多个生字词。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全面认识到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小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影响,积极探索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游戏为依托,激发学生识字热情;以故事为载体,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以儿歌为引线,激发学生识字欲望,促进学生较好掌握汉字,为其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铺垫。
參考文献:
[1]田雅丽.小学低年级体验式汉字识字教学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施科君.小学低段字理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邹琳,四川省眉山市,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