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
2019-06-27王献玲
摘 要:随着新课标内容不断实施,现代化教育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根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群文阅读属于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篇课外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且还具有探索性教学特征,能够在课堂上针对一个议题、多个文体,同时进行阅读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学语文群文阅读为基础,首先介绍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提出具体的实践措施,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理论;实践
群文阅读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几篇有相互关联的文章,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将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文章的精髓去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 概述群文阅读
(一) 群文阅读的概念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或者是原则,把一些文章有机组合在一起,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群文阅读一般情况会根据文章的背景环境、表达技巧、描述主体或者是风格进行有机组合在一起。
(二) 群文阅读分类
群文阅读主要有两种分类,平行关系和上下行关系。平行关系就是所选择的文章在难易程度上基本保持一致或者是表达内容基本上相同,另外能够通过这些文章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和重点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方法,其目的就是能够平行借鉴。群文阅读的平行关系就是要做到层次分明和重点突出,这样才能有效体现出群文阅读的艺术性。上下行关系就是以一篇文章为重点然后带动多篇文章,简单地说就是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模式,这样的群文阅读方式能够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和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上下行关系在文章表达方式上基本上相同,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学习重点上,其他文章只是辅佐和补充主体文章。
(三) 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群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养,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文章库。通过群文阅读模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修养,充分发挥出阅读的魅力。群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阅读的广度和厚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梳理,更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教师通过教学任务和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加以实践,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和指导性强的群文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整理为群文库,这样方便学生在群文学习过程中总结阅读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另外群文库的建立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和锻炼提供了帮助。群文库建立必须要时刻坚持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选取文章时要保证脉络清晰,并加强与其他年级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二、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措施
(一)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现代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那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创立图书角,通过氛围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老师做好引导工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难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 群文阅读组文的巧妙设计
文章的组合对学生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学习热情,那么实施之前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合理的选择一组文章,此外也可以参考其他因素巧妙的选择合适的文章,比如教学重点、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训练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群文阅读教学质量。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古诗文群文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通过这两篇文章可以全面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也可以选择景观描写类的文章,《济南的冬天》《夏》和《故都的秋》这三篇散文分别是不同的作家所写,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技巧。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 结语
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巧妙选取群文阅读组文,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读写结合,提高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9):156.
[2]冉明远.浅析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79.
[3]赵亚非.中学群文阅读与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224.
[4]石大海.群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科学咨询,2017(38):46.
作者简介:
王献玲,安徽省淮南市,凤台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