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2019-06-27黄焕汉郭雅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城市化

黄焕汉 郭雅玲

摘 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和深入,资本主义为内在动力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普遍性过程。在中国以现代化为引领的城市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的当下,空间生产在中国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空间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不得不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有着共性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矛盾。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反观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或许可以为中国城市化的过度快速化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空间生产;城市化;资本主义再生产;社会关系;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121-04

2017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城市化数据显示,从城乡結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 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 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 973万人,减少1 373万人,城市化率高达57.35%。中国城市化步入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实从2011年以后城市化率超越50%,2015年增至56.1%,发展如此之快,不能不令人震惊。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我国城市化的超速发展使得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流入城市,直接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住宅问题、环境污染、食品供应、城中村和城市边缘人口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乡村由于污染企业的进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青壮年外出带来系列问题,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造成农村的日益凋敝和萎缩。虽然城市化被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被定义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面对的种种问题显而易见,如此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当下就在持续,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似乎难以摆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这一角色。本文将分为三部分对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探析。第一部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第二部分,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一、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1.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提出。20世纪早期之前,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和与再生产辩证法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和基本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式。20世纪初,卢森堡通过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依靠非资本主义的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以后,列斐伏尔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的领域已经入侵和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生产过程中,欲望和身体都被控制和操纵,资本主义也实现了其自身的合法性的生产与再生产,使得无产阶级认同了其经济及利益、资本主义关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局限于无产阶级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成为不可能。列斐伏尔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资本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只不过是空间控制的一部分。他用空间性容纳了日常生活、异化及城市化的问题,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转向了空间剥削。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列斐伏尔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要求当代化了。

2.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在《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中指出:“空间的生产……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1]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指的就是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包括城市空间生产、区域空间生产、全球空间生产也包括抽象的空间生产。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读空间,并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空间的生产可以与任何商品的生产相比。”[2]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就为我们揭示了财富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聚集,而“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商品开始”[3]。因此当下的空间生产,空间成为商品并不是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而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围绕实现空间的生产,而铺设的道路和地铁、物流等网络及技术发展正是服务于空间的生产,或者可以说是使得空间生产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人们长期忽视了空间,是由于“事实上,污染、环境、生态与生态系统、发展及其后果,把关于空间的问题粉碎并掩盖了”[2]。空间生产并不等同于商品商品生产,“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4]空间对社会成员来说是一个支配性的、征服性的、权威性的空间,甚者我们可以把“死亡被抛到了我们身后”[2]!这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脱离,或者城市空间对自然的隔绝带来的后果。人们几乎或者很少想到某个时间我们最终死亡而回归自然,对自然的无情掠夺和伤害,甚至不顾或是没有想到我们的后代如何面对满目疮痍的环境。列斐伏尔把空间和社会关系作为他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如何通过空间生产暂时克服危机并取得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不仅是为了剩余价值的榨取,更是为了劳动力的买卖关系的继续交易而生产,以及资本流通过程中的全部关系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异化及其在生产本质上由对劳动的控制转至对空间的控制,对人身体的控制,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的生产,开端于身体的生产。”[4]城市化的实质是对日常生活的现代性空间化,空间化的战略使得资本主义成功生产了其再生产关系,这样导致的一些社会关系的形成同时一些社会关系的瓦解,加上通过对空间的抽象化和神秘化使得人们始终处于被意识形态蒙蔽的状态中安稳地为资本积累服务。

3.空间生产的特点。“人们处理空间,也就是住宅单元的方式,是让他们恢复均质性,可以和他们部分比较,因而也可以交易。”[2]可见,空间生产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均质化。为了实现空间的商品化,把一切存在物均质化,即把空间变换成无特色、无内涵、风格一致单调无奇的符号和人造景观。第二个特点是符号化。资本主义生产大量符号和图像。把马克思揭示的商品拜物教转变为符号拜物教。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体现,由此人们满眼看见的都是“等价物”和“物”的价值,而价值被“等价物”和“物”完全遮蔽了,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的奥秘所在。列斐伏尔也正是看到了当下资本主义把商品转变成了符号和图像,通过对符号和图像的控制实现对人的身体和欲望的控制。第三个特点是暴力化。在抽象空间的符号背后隐藏的是知识和暴力的控制。人从出生到死亡,身体到思想,都由庞大的知识和权力网络控制。“暴力内在于抽象空间及其使用之中。”[4]

4.空间生产的矛盾。空间生产的均质化、符号化、暴力化衍生出空间生产的另一类特点:空间的分离化、碎片化以及等级化。“作为空间,和空间一道,被分成了碎片,被分割了。”[2]这种碎片的和被分割的空间买卖方式,是与资本主义的分散性组织形式和分散性权力相一致的,通过资本主义的竞争方式实现了不同空间的商业化和分割买卖。最终空间生产创造和强化了空间的不平衡发展,而空间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资本条件下,空间消费表现为空间生产的要素,空间生产体系决定着空间消费体系。空间消费标志着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名望。空间成了区分社会阶层和等级的标志,实质是空间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劳动者在进行空间消费的过程中接受了空间化的意识形态——空间的区分、空间的隔离及空间的差异和歧视,进而劳动者接受了资本的合理,误以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不存在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矛盾焦点集中在工资与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利润和工资的矛盾,从而让我们看清楚了资本与劳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列斐伏尔指出这些矛盾在空间生产中被抛弃了。如今并不是说矛盾不存在,而是时代发展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把空间和空间里的一切转变为商品,出现了空间矛盾——资本主义对空间进行等级结构性控制和占有并把空间同质化、碎片化为商品,以至于商品如此富足的同时,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却是物质匮乏的;以至于之前的空间被摧毁,时空联系被中断,环境被破坏,而这必定激起底层民众的不满。资本主义通过地价的调节、城市房租的榨取和城市空间的控制和生产等空间行为,获得的剩余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种剥削比对劳动力直接剥削更为隐蔽,程度更大,通过空间生产、控制、隔离和差异化,制造空间的不平衡发展,形成空间的竞争,必定导致尖锐的空间矛盾。

5.空间生产的实质。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空间生产并不是依赖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空间生产可以与各种制度相结合,而资本主义把空间生产极致化和对空间生产的控制,使得在21世纪的今天和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强大。资本主义空间的生产策略便是在多层面上对中心和边缘进行区分,制造中心和边缘的差距,使得边缘不断向中心聚拢。在中心饱和之后,新的中心不断被复制,城市化便是制造中心和边缘差异的空间战略的实践形式。因此,通过对空间的意识形态和空间矛盾的揭示构成了列斐伏尔把握空间和社会关系的研究重点,不同空间的关系其实是不同的社会关系,列斐伏尔指出,“社会关系的生产和某些关系的再生产。”“空间变成了这种再生产的场所,包括都市的空间、娱乐的空间、所谓的教育的空间、日常生活的空间等等。这种再生产通过一种和现存社会相关的方案来完成。”[2]不同的阶层,占据着不同的空间,不同空间由不同的利益群体控制,由此使得社会空间成了空间等级的支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中指出,社会主义并非单纯的是国家政权的更迭、公有制的实行,建立社会主义新国家,单纯改变制度,是无法解决人的异化、生活空间异化及国家政治权力异化的问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异化及政治经济思想异化,同样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令人震惊。总体来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创造出新的生活模式,发展主义价值观下的压迫和压抑,只能让人想到“剥削”这两个字,更没有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切宣传口号变成符号,而符号背后却没有实际意义。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引发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主义中心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空间的隔离和分异等空间问题的产生导致阶级矛盾以空间矛盾为突出表现。城市的规划其实是空间的隔离,严格的空间区分,为的是使权力保持在一个禁闭的空间中进而排斥和驱逐非权力者,同时使得不同空间里的人相对固定,甚至是互不来往,便于权力者观察和控制,整个井然有序的城市是实行等级结构空间占用、区分空间、控制消费的的统治机器。

二、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的城乡发展在21世纪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的日益衰败和萎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原因。

1.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转向了空间剥削。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矛盾及环境能源的缓解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能源被破坏和榨取、经济利益受损的基础上的。空间的控制和占领才是获取最大和最全面剩余价值的有效手段。资本空间的扩张和掠夺行径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被严重侵害及全球环境的加剧恶化。发达国家将其内部畸形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后果向外部转嫁,这种转嫁具有明显的对外扩张性,凭借购买力和市场化的手段,大量购买和消费区域之外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女性。这种扩张缓和了发达国家内的农业和农村问题,却侵蝕了区域之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这便是发达国家的空间占领和控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5]落户,创业,建立联系的目的是占领空间,造成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用“城市—乡村”“发达—落后”“中心—边缘”“富裕—贫穷”“大都市—小城市”等符号为空间贴上标签,进而为榨取剩余价值而进行空间转移。核心和边缘不平等是空间剥削带来的直接产物。在乡村,落后地区、边缘地区、贫穷地区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资源枯竭之后几乎处于绝路,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环境或资源或传统文化),也没有现代化的前景,反而沦落为依附性的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体系的构建其实资本主义所塑造中心与边缘的空间结构关系,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空间结构体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随着资本发展和扩张,尤其当本国的官僚与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密切联系时,空间生产本身及其内部的一切自然成为他们搜刮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可否认,边缘国家也同时得到发展,但发展是扭曲的,最明显的事实便是本国的生产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出口,满足发达国家对原材料的需要,索取也由城市伸向落后的乡村和城镇。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就是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资本主义的空间占领和扩张下进行的。

2.空间生产造就的空间发展不平衡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主义主导下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工业化才能产出更多的GDP。我们看到的是名目繁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提供给跨国公司和企业的投资优惠措施也纷纷出笼,农业和乡村发展都必须让路给工业扩张。为了GDP的增长,可以将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因为商业和建设用地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建设工厂、住宅楼或商业设施,要远比农业经营创造出更多的GDP和税收。只有把空间均质化、碎片化才可能把空间转化为商品,因此需要单纯以经济效用和税收等经济尺度来衡量土地,需要考虑社会文化传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多元价值,需要重新把空间变为单调无内涵的可以衡量的商品进行销售。这样一种大规模的城乡改造运动,使城市化搭上高速列车,不仅使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预示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社会成员只能拥有“小区”里的“住房”,而丧失掉多重意义的“家园”。城市化,不是城市战胜农村,而是城市和农村同时被改变,是城市和农村的时空中断。

3.空间的不平衡发展和分异以及空间生产对身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使得城市对农村的劳动力者有着强大吸引力。一方面,农业经营已经不足以维持新的社会状况下农民的生存经济,而必须通过“打工”来弥补的今天也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的跨省区流动。中国城乡的差距的悬殊,消灭农村,正是空间生产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化则是空间生产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表面上看来农村人向往城市,所谓的主动和合意,表面上看来是有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自然催生的自主性合意,但是,考虑到差距的扩大主要有从革命意识形态到发展主义信仰主导下的制度和政策所引起,它实际上带有强制性。作为主流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知识分子,高度“现代化”了的文化精英们将其信仰和价值标准不断进行灌输和渗透,也使得农民青年人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表现出强制性的特征。城市代表的符号对于农民青年来说就是发达、富裕、成功,而农村所代表的符号则是落后、贫穷、失败。

三、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1.“诗意的生产”。列斐伏尔提出“诗意的生产”——生产出“人的类存在的空间”——将摧残身体,扭曲身体,打乱身体节奏的所谓理性知识等变为诗歌和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诗性知识,因为这些艺术形式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是没有被抽象空间异化和扭曲的美学体现。“人的类存在的空间”的生产是合乎人生存的状态和节奏的空间生产,让身体的生物节奏不再处于混乱和无序;让身体不再被过度消耗或过度追求瞬间、短暂的快感;或是为了迎合比赛、审美的需要发生改变,导致身体的严重摧残和生理、心理疾病。2010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显示,从全国各大医院门诊统计,中国内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个比例已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2012年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这份调查还指出,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一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原因。压力背后便是资本控制的欲望和身體。城市化、现代化、商品化、信息化等过程似乎导致同一结果——自然界和人的身体在被“摧残和掠夺”后的“好处”是可以花钱来修复和治疗的,比如水污染了,很快有了工业产品——矿泉水(装载在塑料瓶里水是否同样也被瓶子污染,或在水在运输和装载过程中也被污染);身体整容失败了,可以再整形。因此,“诗意的生产”和目前所进行的快速的城市化是不同质的两种空间生产。从人的身体到精神层面上对空间生产提出社会主义空间要求——应该符合人身体的需要,而不是任由资本空间生产中的肆意妄为。

2.城市化的发展注重社会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速度。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被人们误解为是一致,认为总是相互促进的。事实上,贫穷和自然环境的迫害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但社会是否发展了?列斐伏尔指出:“人们把它们混为一谈,认为增长带来了发展,认为数量迟早会带来质量……增长意识形态涉及死亡……人们带着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相信生产和生产力的无限增长……带着同样的乐观主义,人们还认为,这种经济的增长迟早会让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2]这是人们低估了资本的欲望,因此他说:“人们应该做的,是在减少生产的过程中,为其制定方向;人们应该把增长的方向,指向社会的质量的发展……发展和增长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增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发展。因为那些和发展相关的因素……不创造一个合适的空间,就不能够创造形式和社会关系。”[2]而快速城市化当然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显然成为了领航的产业,但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差距拉大,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由于笔者无法提供确切数据证明,但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上文已经提到或者还有没提到的)我们可以确定地提出城市化应该减速,重点不在速度,而在质量,社会发展的质量,至少列斐伏尔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一点:“最清醒的那些美国人,他们已经放弃了无止境地追求”[2]。

3.改变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放慢速度的关键。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必须停下不计代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此模式只会导致严重的工农失衡和城乡对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原材料和劳动力。土地、劳动力、空间都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列斐伏尔指出:“在产品的普遍化面前,所有为作为一种作品的城邑带来活力的东西,都消失了。”[2]过度的城市化,农村社会凋敝,大量移民的拥挤城市,同样也是城市的危机。因此,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了的问题,绝不是“现代化”可以解决的,列斐伏尔认为未来的斗争和反抗就发生在城市中心。“工业已经在事实上表示为非城邑或者反城邑的了。”[2]工业发展通过展开对空间的资源利用,劳动力的剥削而实现。城市越膨胀,城市化速度越快,只能证明空间化过度增长,农民转变为无产者的速度更快。城市和乡村同时遭受到了破坏。进一步而言,空间经济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越来越来分裂。原有的农村共同体被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分裂过程,分裂的现象对国家原有的制度和空间都是威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产一种新的空间制度,目前出现空间问题其实也是对原有的空间分裂和破坏的反映。什么制度?与空间生产相适应的制度。城市化的过快过度发展不仅是环境生态、自然资源无法承受和遭受破坏的单纯问题,资本对空间的控制所形成的结构化等级社会将威胁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空间生产从来就是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的。

参考文献:

[1]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北京:世纪出版社,2005:2-11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

[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Heri Lefebvr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M].Blackwell Publishing,1991:154-29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