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
——对整体和分行业的中介效应检验
2019-06-27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面对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如何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关注热点。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将文化创意及设计类服务融入到制造业中,可以重塑制造业新优势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塑造制造业新优势。。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创意设计服务2018年1季度增长14.5%注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8年1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5%[EB/OL]. 2018-04-30。。因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Yoffie(1997)[1]将不同产业或行业的相互交叉、渗透,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业态的过程定义为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结交,将创意性活动渗入制造业产业链的相关业务环节,能推动文化创意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杜传忠和郭美晨(2015)[2]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分为企业内部重组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及市场融合。
产业融合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陶长琪和周璇,2015)[3],花建(2014)[4]指出创意产业可以通过横向服务与纵向延伸两个维度激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使产业结构的“柔性”提高(厉无畏和王慧敏,2006)[5]。王娟娟和汪海粟(2009)[6]强调工业设计通过影响需求、投资与技术结构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尹宏和王苹(2016)[7]认为创意设计通过渗透交叉、转化延伸和扩散性重组的方式与传统产业相融合,能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绩效。刘钧霆和曹立华(2017)[8]认为制造业为文化创意发展提供需求与产业依托,通过文化创意的专业化服务、溢出效应与差异化供给可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顾江和李苏南(2017)[9]将市场需求、制作成本与产品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效应。
创意产业可分为生产类和消费类。文化创意产业对制造业产生直接影响,在于其提供的生产性创意服务(胡晓鹏,2006[10];金元浦,2014[11])。胡晓鹏(2006)[10]指出生产性创意服务将既有文化内容结合到实际生产中,能够促进具有本土文化需求的企业的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产品设计的应用创新。王志成等(2007)[12]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产性创意服务分为研发设计和咨询策划;刘军林(2010)[13]认为生产性创意产业是涵盖产品设计、市场调研、咨询策划、广告公关等行业的创意企业集合。
总结上述文献,学者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分析,主要为基于价值链融合角度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且在定量分析中,没有区分生产类创意服务和消费类创意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不同影响。因此,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1)界定生产性创意服务概念。区别于直接用于消费活动的消费类创意服务,生产性创意服务产品是生产性服务业中密集使用创意性知识的高端部分:以创意或创意性的知识作为投入要素,通过人的创造性思维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2)综合我国国家统计局(2015)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以及UNCTAD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分类,可将生产性创意服务分为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建筑服务活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咨询和广告策划服务以及生产性支持服务等。(3)从降低成本和提升创新能力角度,定性分析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注]本文研究中,“产业融合”是指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为文化创意及设计、广告设计等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即文化创意及设计等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中间品,成为制造业生产的新动力。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理进行检验,探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 融合视角下生产性创意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使得企业无法完全掌控生产与运行所需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企业间互补合作成为目前应对快速技术创新及激烈市场竞争的选择。我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以及工艺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技术创新源泉不足,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通过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在分工基础上,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从而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下,共同促进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转型升级。
(一)降低成本
1.降低交易成本。面对技术复杂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业、生产性创意服务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二者的融合必然带来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问题(Williamson,1985)[14]。通过战略联盟等合作模式,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契约及利益连接方式,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协调,减少了因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提高了两者间要素及资本的兼容性。随着融合的不断深化,两者建立起稳定的互利融合关系,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从而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
2.降低生产成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飞速更新,使得制造业对生产性创意服务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而生产性创意服务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具有独立的模块特征,这使得单个制造业保有生产性创意模块的成本,较之作为独立的生产性创意企业利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为市场提供服务的成本更高,因此,制造业将部分与创意有关的业务单元外包出去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制造业在将生产性创意有关的业务不断外包的过程中,可集中更多的资源扩大其核心业务模块的生产,以获取更大规模经济性,使其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二)提高创新能力
Schumpeter(1983)[15]认为创新就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获取潜在利润,并将创新归为5种模式: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材料及其来源和新组织形式。生产性创意服务以高级要素为核心驱动力,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为生产性创意服务提供了新的市场与作用对象,生产性创意服务利用其知识、技术与文化、信息优势对制造业进行重塑,有利于实现产品、组织架构以及市场创新。
1.产品创新。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生产性创意服务中的文化符号、创意内涵、工艺设计等知识内容渗透到制造业相关环节,改变了生产要素间原来的作用方式,促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功能、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提升,或催生出新产品。
2.组织创新。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可以改变价值链各环节间企业关联方式,制造业企业将处于竞争弱势的环节引入生产性创意,增强自己的核心模块业务能力,使得制造业趋向纵向分离,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生产,促进制造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创新,实现组织柔性化。
3.市场创新。本质即为对新市场的开发(张振刚和张小娟,2014)[16]。生产性创意服务中的广告会展和营销策划等服务可重塑制造业营销模式,有助于制造业识别和分析新的市场需求,开发设计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生产性创意服务的专业化对于诱发制造业的潜在需求和新市场较之制造业本身具有优势,其知识与信息的长期积累与学习将大大缩短制造业对于新市场的开发周期,并且生产性创意企业将与制造业企业共同完成针对新市场特定需求的新产品开发。这种建立在专业化与分工基础上的产业融合,将有助于制造业的市场创新。
(三)促进产业升级
制造业升级一般指制造业呈现出高端化发展态势(盛丰,2014)[17],主要表现为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即从低效率、低附加价值向高效率、高附加价值转变的过程(Gereffi,1999[18];王保林,2009[19])。生产性创意服务将高级要素整合到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在成本效应与创新效应下促进制造业升级。
首先,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可直接提高制造业绩效。其次,两者融合将带来创新效应,主要表现为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有助于制造业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组织创新通过改变组织管理形式和盈利战略模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分工深化;市场创新则不仅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而提高生产效率,还将通过新市场所激发的新产品与新模式快速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由此可知,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而实现制造业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实现的,即成本效应与创新效应在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本文将对成本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视角,制造业又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不同类型密集度制造业与生产性创意服务融合的路径和程度呈现差异,因而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上也不同。鉴于此,本文将从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分别对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对产业融合下成本和创新传导机制的中介效应分析,本文采用温忠麟等(2004)[20]提出的递归检验方法。检验方程如下:
y=α0+αx+α′control+ηit
(1)
m=β0+βx+β′control+ηit
(2)
y=ζ0+ζm+ζ′x+ζ″control+ηit
(3)
其中,y为因变量,m为中介变量,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括行业规模、产权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步骤:(1)检验因变量和关键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拟合的方程即为式(1),若回归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停止下一步检验。(2)对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因变量与中介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回归方程即为式(2)和式(3),如果β和ζ均显著,且ζ′也显著,则为部分中介效应;若ζ′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效应;若β和ζ两者中至少一个不显著,则需进行sobel检验,公式为:
(4)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建立的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lnlrpit=αit+β1rhdit+β2lncyit+β3openit+β4gyhit+uit
(5)
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绩效(lnlrp)。本文采用制造业绩效代表制造业升级。对于制造业升级指标的选择国内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衡量指标:有区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区域单位资本利用效率或者区域工业利润率。本文选取以制造业各行业利润总额除以行业从业人数衡量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表示制造业升级,其计算公式为:制造业行业i的利润总额/行业i的平均从业人数。
3.中介变量:成本中介和创新中介。对于成本中介变量,包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本文借鉴黄莉芳等(2012)[24]的研究,将成本费用(lnc)界定为主营业务成本与营业费用之和,其中,营业费用为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利润的差额。对于创新中介变量,借用刘志彪和江静(2009)[25]对创新能力的衡量方法,选取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lnpa)来衡量创新能力。
4.控制变量: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市场绩效受到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影响。由于本文主要分析产业融合这行为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因此,对于控制变量,可从市场结构角度选取市场集中度、行业规模、产权结构等作为衡量指标,但由于数据的可获性,这里借鉴汪芳和潘毛毛(2015)[26]的研究,以行业规模和产权结构来反映市场结构。其中行业规模(lncy)用制造业各行业从业人数来衡量,国有化程度(gyh)用制造业各行业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占制造业利润总额的比值来衡量。此外,徐盈之和孙剑(2009)[27]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下,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绩效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故本文选取市场开放度(open)作为控制变量,用制造业各行业FDI在各行业实收资本的占比度量,其中FDI指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之和。
本文选取2000-2014年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注]为与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相衔接,本文将制造业分为15个行业,包含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纺织及皮革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基本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及其他制造业。其中机械制造业包含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及计算机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各行业的利润总额、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利润和利用外资情况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普查统计年鉴2004》,专利申请数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融合度数据来自WIOD(2016)最新发布的2000-2014年我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根据前文对生产性创意服务的定义和分类界定,从WIOD中分离出我国生产性创意产业部门,测算生产性创意服务和制造业的融合度[注]本文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选取计算机程序设计、咨询及有关活动、信息服务活动(J62_J63),法律和会计活动、管理咨询活动(M69_M70),建筑和工程活动(M71),科学研究与发展(M72),广告和市场调研(M73),其他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等(M74_75)作为生产性创意服务的行业构成。。
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利用制造业各行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利润总额进行平减调整,生产者价格指数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局网站。由于制造业各行业要素结构的差异,在与生产性创意服务融合发展和升级路径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借鉴OECD对制造业的分类标准以及王岚和李宏艳(2015)[28]对制造业的分类,将15个制造业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其中,劳动密集型包含纺织及皮革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及制造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及其他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包含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及塑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包含医药制造业、化学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四 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计量模型,利用stata14.0对2000-2014年我国制造业整体、5个劳动密集型、5个资本密集型和5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别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为消除同一个体不同时期自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
(一)基准回归分析
表1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整体影响效应。由列(1)回归结果可知,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采用面板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下,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次加入产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和国有化程度控制变量,结果显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这也验证了前文的分析。
根据列(4)可知,行业规模(lncy)与制造业绩效(lnlrp)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可以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实现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促进制造业升级。对外开放程度与制造业绩效显著负相关,主要原因可能为随着外资不断涌入国内,外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优势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将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锁定在价值链底端,压缩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产权结构与制造业绩效负相关,说明国有化程度高的市场结构不利于制造业绩效提升,这主要因为在国有企业的垄断下,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市场缺乏竞争性,而国有企业自身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政策的便利性,长期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动力不足,绩效提升和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表1 制造业整体的基准回归模型
注:* p<0.1, **p<0.05, ***p<0.01,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二)制造业整体行业中介效应检验
对于创新中介效应的检验,如表2模型(1)与模型(2)所示。其中模型(1)为产业融合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可知,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477,且通过5%的显著水平检验;国有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及企业国有化会阻碍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模型(2)报告了产业融合以及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创新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666,且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而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根据前文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可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
对于成本中介效应的检验,模型(3)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成本的影响,其系数为-0.310,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模型(4)报告了产业融合以及制造业成本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制造业成本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1.260,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且融合度对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绩效提升的过程中,成本降低发挥了部分的中介效应。
表2 制造业整体的中介效应检验
(续上表)
变量创新效应(1)lnpa(2)lnlrp成本效应 (3)lnc(4)lnlrplnc-1.260∗∗∗(0.044)lnpa0.666∗∗∗(0.075)open-0.041∗∗-0.001-0.024∗∗∗0.002(0.015)(0.009)(0.006)(0.002)gyh-0.241∗0.744∗∗∗-0.1220.741∗∗∗(0.119)(0.042)(0.112)(0.035)lncy2.114∗∗∗-0.2231.786∗∗∗-0.945∗∗∗(0.340)(0.251)(0.191)(0.115)N195191210206adj. R20.534 0.8170.652 0.968
注:*p<0.1, **p<0.05, ***p<0.01,括号内为标准误差,截距项省略。
(三)制造业分行业中介效应检验
制造业分行业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1.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表3模型(1)-a或表4模型(1)-b的结果可知,产业融合度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提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两产业的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行业规模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行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产业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其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可能因为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偏向于采用外包契约控制方式,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将制造业的生产局限在价值链低端环节(洪联英等,2013)[29],不利于该类制造业绩效的提升和转型升级。国有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负,产权结构偏向于国有化会阻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提升。
由表3模型(2)-a和模型(3)-a的回归结果计算得到Sobel检验值为0.868,小于临界值0.97,说明创新中介效应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不显著。根据表4模型(2)-b和模型(3)-b的结果,计算得到Sobel检验值为-4.807,小于临界值-0.97,说明成本中介效应也不显著。这可能因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长期锁定在加工组装环节,以代加工贸易为主,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架构不合理,缺乏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创意服务的有效融合,致使创新和成本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
2.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根据表3模型(4)-a或表4模型(4)-b的结果,产业融合度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绩效提升的作用显著为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可以通过与生产性创意服务融合发展来提升绩效水平。行业规模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作用显著为正,说明存在规模经济性。由表3模型(5)-a和模型(6)-a的回归结果计算得到Sobel检验值为1.253,大于临界值0.97,创新中介效应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绩效提升的作用显著。根据表4模型(5)-b和模型(6)-b的结果,计算得到Sobel检验值为1.606,大于临界值,成本中介效应也显著。
表3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创新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注:*p<0.10, **p<0.05, ***p<0.01,括号内为标准误,截距项省略。
3.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根据表3模型(7)-a的回归结果可知,行业规模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存在规模经济性。而产业融合发展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提升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生产性创意服务融合的成本较高,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创意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周期较长,融合发展对其效率的提升还不显著。对于融合发展的创新效应和成本效应,由于在第一步检验中,融合度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不满足中介效应的检验条件,中介效应不存在。
表4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续上表)
变量成本效应劳动密集型(1)-blnlrp(2)-blnc(3)-blnlrp资本密集型(4)-blnlrp(5)-blnc(6)-blnlrpopen-0.039∗∗-0.033∗∗0.004∗-0.023-0.021-0.004(0.012)(0.009)(0.002)(0.016)(0.014)(0.005)gyh-7.360∗∗∗-6.858∗∗∗1.632∗∗0.619∗∗∗-0.0800.732∗∗∗(1.449)(1.115)(0.416)(0.135)(0.072)(0.029)lncy0.772∗1.203∗∗∗-0.805∗∗∗1.550∗∗∗-2.061∗∗1.032∗∗∗(0.305)(0.223)(0.145)(0.351)(054)(0.156)N707070667066adj. R20.6140.7830.982 0.454 0.617 0.959Sobel检验Z=-4.807>-0.97,中介效应不显著Z=1.606>0.97,中介效应显著
注:*p<0.10, **p<0.05, ***p<0.01,括号内为标准误差,截距项省略。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创意产业中剥离出对制造业影响最密切的生产性创意服务,从两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入手,分析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如何通过成本和创新的中介效应,最终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和附加价值的提升,从而实现制造业升级。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分别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创新中介效应和成本中介效应均显著。从制造业行业细分角度来看,产业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作用不显著。而成本和创新的中介效应仅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显著,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不显著。
对于我国目前亟待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本文的研究或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第一,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其产出效率,但融合的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并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可理解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代加工贸易为主,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缺乏与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协调能力,产品分工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要脱离被锁定的低端环节,重建产品分工,通过培育本土化的产业链系统集成企业,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掌握价值链分工的主动权。同时,加快价值链分解与重组,通过产业间兼并重组、长期合作等融合模式,加强与价值链各环节企业的沟通协作,不断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集中资源专注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获取规模经济,提升核心环节竞争力。
第二,对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融合的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均能发挥显著的作用,促进其效率的提升和转型升级,因此,要积极探索高效的融合方式,构建现代产业战略联盟,加强联盟内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避免联盟企业间的文化冲突,提高联盟的稳定性和互动性;国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松对合作创新的管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构建现代产业联盟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三,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创新不足,传统引进外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有限的,而该类制造业在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设计和研发成本高、周期长且风险大。因此,要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逐渐打破企业边界,通过将创意研发过程中的既有成果与相关企业共享或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创新成果,形成多维度的创新网络合作机制,提高生产性创意产业部门的创新成果的利用效率。并且可借助互联网交易平台,不断实现创意的共享化、融合化、平台化和特色化发展。例如重庆的猪八戒网,将创意设计、营销策划等创意服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大大降低了两产业互动融合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