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探讨
2019-06-26王文枝
王文枝
【摘 要】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本文尝试从“月”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品读意象,把握意象的多层次内涵,进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把握意象解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意象 月 意境 盛唐气象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对高中阶段考生诗歌鉴赏的考点及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中,意象作为文学作品形象的一大考点,这是古典诗歌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及考点。本文尝试结合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来探讨如何准确抓住意象特征并明确意象所要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是理解的“意”和想象的“象”的结合。20世纪初,埃兹拉·庞德就给意象下了定义,即: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因而,要准确指导学生把握意象,教师就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即诗中“象”有何特征,如《天净沙?秋思》中“藤”的特征是“枯”,有枯萎、萧瑟之意;“树”的特点是“老”,“鸦”对应的是“昏”,暗合“夕阳西下”之景,给人荒凉凋敝之感。把握住这些特征,方能明白该意象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才能指导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语言,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下面,我们结合《春江花月夜》,品读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多元内涵。
《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仅在于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清丽、朦胧的画面,更在于张若虚通过对意象的精心选择,传达出他的宏大的宇宙观,赋予了这些意象以全新的内涵和高度。
全诗以“月”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月生——月悬——月斜——月落”的绮丽过程。“月”统摄全篇,却不是单一的,作者以月绘景,以月传情,更通过对月的思考,阐述了人生哲理,把读者带进了新的宇宙空间。全诗分为三小节,先绘“月”景,次抒“月”思,后表“月”情。
第一小节起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春江”、“春潮”“明月”融为一体,此时,明月初“生”,春潮上涌,江岸齐平,月共潮生,化静为动,营造出了一幅壮阔、宏大的画面。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起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着一“平”字,描绘出洞庭湖水烟波浩渺的景象,境界全出,与“春江潮水连海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紧承上句,明月高悬,我们把握住主要意象“春花”、“春江”、“春夜”依次托出,随着月色,我们见出了婉转的江流呈现出的曲折形态美,我们从“芳”“照”体悟到“花林”、“芳甸”给我们带来的嗅觉与视觉上的愉悦感受,随着时间推移,月色渐浓,天地归于一体,回到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皎洁空灵之境。“月”在这一小节中,成了美景的一部分,是主色调,起到了渲染清幽、空灵之境的作用,把读者带进了美景、美境中。
以月来渲染氛围,营造不同意境,古代诗歌中多可见。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鸣涧》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以月色绘景,点出了山居清丽幽静的夜景。潘越《秋兴赋》中“月朦胧以含光兮,凄清以凝冷”,则写出秋夜凄凉清冷之色,同是渲染氛围,意境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巧妙地以月串联起诸多意象,主次分明,使画面层次丰富,结合远近、俯仰、感官等多种观察角度,有力推动了整幅画面的加速运行,令人目不暇接。此为“月”在第一小节的主要作用。
诗歌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过渡,承上启下。此时,诗人不再停留于对月下美景的欣赏,而是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思索,对“月”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在此时有了时空永恒的内涵,诗人在此把读者带进了全新的理性思考中。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易逝形成了对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惜时之感与巨人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由月引发,却也蕴涵着唐诗所独有的盛唐气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代的孤独感与诗人的自信、自负极佳地糅合在一起。当然,此时诗人虽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是慎重而精細的。《春江花月夜》第三节,作者不再停留于对时空、宇宙人生的哲理之思,而是以“月”之徘徊,引入了游子与思妇之思,“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明月朗照,愁思难以拂去,把愁思写得真实可感,引人遐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在二诗中同样有了寄托相思与思乡怀人之感。这种入景入情的方式,把愁思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最后以“落月摇情满江树”回归诗题,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完美地糅合,不愧为“盛唐第一诗”。
由此,“月”这一意象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多元的内涵,把握住“月”的意象及内涵,也就把握住了本诗的文脉,也就品出了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师指导学生品读古典诗歌意象也是同理,从意象的精确捕捉,到意象特征的准确把握,以及从中品悟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诗人的复杂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读诗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