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红包

2019-06-26琦君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红包小叔桂圆

琦君

过新年时,长辈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是大红包。而在我家乡,小孩子代长辈挨家拜年手拎的礼物,也叫大红包。包的纸又粗又硬,包得有棱有角,外加一层红纸,正面贴上店号名称,用红麻绳扎好。从包的外形、轻重、大小,就猜得出里面是什么东西,不外红枣、桂圆、莲子、白糖、寸金糖等,全是小孩子听了垂涎三尺的美味。

过年时,母亲就计老长工阿荣伯去街上两间最大的南货店买来两大箩大红包,一字儿排在厢房的长条桌卜,等过了正月初二,让我去长辈和邻家拜年当“伴手”(礼物)。我站在桌边,踮着脚尖,把下巴搁在桌面上,一个个认大红包上的字,猜包里的东西。“王泰牛”“胡昌记”的店名是我早已熟悉的,费心思猜的是包里的东西。阿荣伯说这两家南货店货色都好,分量又足。其实刚买回来时分量是足的,摆上几天就靠不住了。因为我和大我三岁的小叔会趁大人看不见时,用手指从边上伸进去,挖出桂网、红枣来吃。挖得太多了,小叔就塞些小石子儿进去。阿荣伯捧起包来摇摇,一样的“咚咚咚”响,笑嘻嘻地拎着包,牵着我去拜年了。

到长辈家拜年都有压岁钱,我好开心。到邻居家就只给两个煮熟的蛋,连声说:“元宝、元宝。”我不爱吃蛋,就丢在篮子里提着滚来滚去,催阿荣伯快走。他卸总要坐下来慢条斯理地喝一杯橄榄茶,把橄榄塞在青布围裙口袋里,再抽一筒旱烟。我等不耐烦,就只好捂着两只耳朵,看孩子们放鞭炮。

一圈兜下来,我口袋里已装满压岁钱。篮子里也装满了元宝蛋。我抱怨他们为什么不把大红包打开,给我吃红枣、桂圆。阿荣伯笑笑说:“你要吃石头子儿呀?”原来他已知道我和小叔的戏法,我就缩了下脖子,真感谢他没把我们的恶作剧告诉母亲。

其实每家收到大红包都不打开,只把东边家送来的转到两边家,两边家的转到东边家,转来转去,有时会转回原来的一家。小叔和我就曾在大红包上用铅笔偷偷做过记号,认得出哪一个是我们家送出去的。告诉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元宝回来了另啰!”

如此转几天,到初六才打开,分给孩子们吃。小石子儿也不知道是哪一家塞进去的了。大家都说我们潘宅的大红包最扎实,红枣、桂圆没有一颗是烂的。我想如果我们不偷吃的话,那一定是真正扎实的潘宅大红包,因此心里有点不安。小叔说:“你用不着不安。过年嘛,没有一家的孩子不挖大红包里的东两吃的。大人们送来送去,只是礼数,也相互讨个吉利,谁去数里面有几颗红枣几颗桂圆呢!”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就安心了。

拎着大红包挨家拜年拿压岁钱的日子已非常非常地遥远了。如今面对百货公司陈列出五光十色的新年礼品,我却越加怀念儿时捧在手里,摇起来“咚咚咚”响的大红包。 从大红包的外形、里面包的东西两个方面介绍大红包,内容具体充实,有地方特色。“红纸”“红麻绳”是有意味的细节,彰显喜庆之气、吉祥之意。

“箩”“长条桌”,这些名词体现地方文化,有生活气息。对“我”站在桌边的样子的描写较细腻,其中,“把下巴搁在桌面上”是传神之笔,表现出“我”幼小、天真之态,也表现出“我”对大红包的热情和好奇。从大红包里挖东西吃,往大红包里塞小石子儿,这些情节有趣味,表现出孩子的淘气和天真。

“丢在篮子里提着滚来滚去”,形象感强,写出了个人经验“丢”“催”两个动词,表达出小孩子因未收到压岁钱而不满的幼稚心理、“橄榄茶”“青布围裙”等词体现地方文化,有生活气息。

文中多次提到“小石子儿”。文中的“小石子儿”,有线索的作用,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珍惜和怀念之情。

【编后记】

文中写到摇大红包的声音,这是有意思的细节,表观出作者对大红包印象之深,对逝去的儿时时光、传统习俗、故乡风情的深切怀念。选《大红包》这篇作品时,编者查阅了多种版本。其中一种版本,写摇大红包的声音,是“哆哆哆”;另一种版本,回避掉了拟声词,用模糊的“响声”一词替代。编者想找到原始版本,确认摇动大红包的声音究竟是“咚咚咚”还是“哆哆哆”,但到稿子付印时,也未找到。编者认为,这里所选文本中用“咚咚咚”形容摇大红包的声音,可能不准确。大红包外面是叉粗又硬的纸,里面装满红枣、桂圆之类的东西,麻绳扎着,很“扎实”,即使小孩子偷吃后再塞入一些小石子儿,摇动時,里面的东西,还有东西与纸,振动触碰发出的声音也应接近“哆哆哆”,似乎不大可能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除非里面很空,只装几粒小石子儿。若用“哆哆哆”表现摇大红包的声音,当是精彩的一笔,能真切地表达出独特的个人经验。你认为呢?

猜你喜欢

大红包小叔桂圆
桂圆和苔藓
愿您,三生有幸
不按套路出牌
开心就好
桂圆干买前摇一摇
傻子小叔
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