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对消毒供应室中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效果

2019-06-26钟谊芳

医疗装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持续性达标率医疗器械

钟谊芳

婺源县中医院 (江西上饶 333200)

再生医疗器械是指可重复投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但在再次投入临床前,再生医疗器械需要经消毒供应室回收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和包装[1]。消毒供应室是负责发放无菌医疗用品和器械的部门,但因为此部门不直接接触患者科室,因而质量管理方面较为疏忽,导致再生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2]。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是一种新型质量管理模式,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可更好地提升临床工作的管理质量。本研究探讨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对消毒供应室中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婺源县中医院使用的431套再生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基础外科器械167套,各类器官手术器械264套。

1.2 方法

2017年1—12月在消毒供应室中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器械质量管理,按照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的流程、规范制度实施管理。

2018年1—12月在消毒供应室中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进行器械质量管理。(1)由科室主任、副主任、各环节管理者组成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过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相关管理内容培训,科室主任和副主任主要负责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各环节管理者则负责实施管理措施。(2)小组定期总结分析现阶段管理情况及制定下一阶段管理措施,主要找出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因素分析。如回收环节存在上报不及时问题,经因素分析主要是回收人员未及时发现和上报程序较为繁杂;清洗环节存在污渍残留问题,经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部分器械缝隙容易残留污渍;消毒和灭菌环节存在事后监测不达标情况,经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未能按照规定对消毒液槽清洗和清洁灭菌操作平台;包装环节存在器械保护套未套上情况,导致外包装破损,经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操作时遗漏套上保护套操作。针对上述问题和因素分析,制定如下措施并由各环节管理者负责实施:针对回收人员未及时发现,可通过强化回收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使其职业观察能力增强,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器械缝隙容易残留污渍,可细化清洗流程,让清洗人员清洗存在缝隙的医疗器械时,应注意清洗其缝隙,善用细小工具进行清洗;对于未能按照规定对消毒液浸泡池清洗,可在消毒液浸泡池附近粘贴“用完后请按照规定清洗浸泡池”的标识,提醒消毒人员,并强化消毒人员相关制度、工作内容及流程的培训;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时遗漏套上保护套操作,可将各类型器械包装流程简化版粘贴在包装操作平台附近,以便操作人员随时查看核对步骤是否完善。(3)效果评价。按季对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按照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的流程、规范制度对日常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观察评价。

1.3 临床评价

比较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前后的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各管理环节达标率,主要包括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的达标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各管理环节达标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部门,其主要负责医院医疗用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及回收销毁工作[3]。再生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室重点管理内容,其可直接影响临床诊治的安全性,也是预防因医疗器械引起院内感染的重点管理内容[4]。但从目前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其仍存在较多问题,且未得到及时改善,导致消毒供应室管理质量降低,一定程度影响临床诊治工作。因此,改善消毒供应室管理措施十分重要。

表1 实施前后431套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各管理环节达标率比较[套(%)]

持续性质量改进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在临床医学方面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医学管理水平,提升临床工作质量,因而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也得到推广[5]。该质量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实施,从而提升管理对象的工作质量,提升其责任心、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该管理模式为持续性管理,并不是只针对某一时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而是定期对管理对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做调整,在不断分析和调整中增强管理强度,从而达到提升工作质量的目的[6-7]。本研究中,将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应用于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中,通过找出、分析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实施管理,结果显示,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后的再生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包装5个环节达标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后,消毒供应室管理强度得到增强,且可及时发现再生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改进,避免问题扩大危害性,从而使其各环节工作的达标率显著提升,最终达到对消毒供应室再生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提升的目的。

综上所述,持续性质量改进措施对消毒供应室中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效果较优,可提升器械各管理环节的达标率。

猜你喜欢

持续性达标率医疗器械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用医疗器械原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