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骨
2019-06-26白忠懋
文/白忠懋
骨头大都是很硬的,人岂能轻易咬得动咽得下?然而云南撒尼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却有这种能耐。不过他们也不是直接啃咬,骨头是经过加工的,叫“骨头生”。
他们先用斧子把大骨砍成小块,然后用厚砍刀剁成粒,再用一般砍刀剁成细末,最后用菜刀剁得更细。为何不用机器去磨呢?他们说那样保持不了骨头的自然鲜味和营养。骨头末和盐拌匀,放进坛内腌渍,如果嫌味道还不够,还可以拌上舂细的干辣椒粉。“骨头生”是夏秋拌饭吃的好咸菜,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对骨质疏松症患者,也能起到补充钙的作用。
外国也有人有食骨的爱好,如美国人会做骨糊——那儿的食品公司把骨头加工成极细的粉末,配上调味品,制成酱或泥,可作饼、包子等的馅料,有的还加工成糕点或适合老人吃的骨酱罐头。骨糊可做成骨糊肉来佐餐,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到面粉及肉制品中。后来,东南亚一些国家还将它制成骨松、骨味素及骨味汁。其实,丹麦、瑞士早于美国研制骨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就将禽畜之骨用机器切碎后再研磨成超细的粉,再加上5%~10%的肉,这样制成的骨糊口感很细腻,食之易消化吸收。骨糊不但保持了骨粉95%以上的营养素,而且味美,便于人体吸收,特别是对因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而引发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获非药性治疗的效果。
鱼翅,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它也是骨头——那是软骨鱼类(如鲨鱼、鳐鱼)的鱼鳍里面的骨针的制成品。干的鱼翅经过泡发与烹调,使之软化,看上去像粉丝,因此常常给人造成错觉——不再往骨头上去想。
鱼翅中背鳍肉少针多,质量很好;胸鳍次之;尾鳍又次之。日光晒干的为淡水翅,质量好;用盐浸渍的为咸水翅,质量较差。
鱼脆与明骨是什么呢?其实它们为一物,即以软骨鱼的骨或硬骨鱼(鲟、鳇等)的软骨加工而成。福建的福州及宁德所产的明骨是用姥鲨的软骨加工成的,以色泽洁白、半透明者为上品。将其泡软,切成条或片,加些桂花,用糖烩,叫“桂花鱼骨”;也可用高汤烩食。我国食用明骨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明代就是“海八珍”之一。
除了鱼脆,还有些骨头也不是坚硬的,猪羊身上就有。熟食店卖的顺风(猪耳),那里面就是软骨。它的妙处是骨外两层皮,单吃骨没味道,单吃皮也不够味,只有一起吃口感才丰富。羊耳骨也很脆,陕西人用它做成汤菜——美其名曰“洁研未脆”。
在鱼类中,不仅鱼脆可食,即使鱼的硬骨或刺也同样可食,你只要去食品店溜达一圈,便可发现一种休闲小食,那是用鱼的脊椎骨加工而成,一嚼而碎,酥酥的,香香的,佐酒挺不错。有些小鱼,刺多,令人生畏,但一经油炸,马上全身酥脆,凤尾鱼就宜如此烹调,老人牙齿不全,也尽可大胆食用。有一款有点名气的鱼肴叫“酥鲫鱼”,早在元末的《易牙遗意》中已有记载,它重用葱、酒、糖、醋,不加水,用文火烹制。醋可软化鱼骨,使之酥松,而鱼形仍保持完整,成菜鲜香浓郁,甜、酸、咸、微辣。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崇文门外大街的长发酒店供应酥鲫鱼,选用的鲫鱼每条重约100克,用醋、盐及红糖调味,文火煨数小时使骨酥透,浇上炖鱼的汁,吃起来五味俱全。
家畜之骨内有髓,是不容错过的美味。在温州街头,一些小吃店的骨头颇受大众青睐(若穷根究底,此类菜应源自于东北)。这些小吃店主营面条与炒粉干,客人还可以“敲骨吸髓”:敲开大棒骨,可以用吸管吮骨髓,吃起又香又腻。北京有家河南羊肉烩面馆,生意之所以红火,是因为那儿的羊骨髓诱人,它是把羊骨砸碎,煮熟后再加作料爆炒而成的。啃咬起来不太雅观,但吃起来却是有滋有味。一些老年食客认为吃了它补钙,但嫌在家做费时,于是上馆子吃,方便又不贵。苏州人爱喝骨头汤,骨头汤店每天都要用掉好几吨猪骨,连星级宾馆也供应骨头汤,有的食店还供应骨头汤面与骨头汤饺子。赣北武宁县有位老人叫何堂槐,年过百岁,他一生宰猪卖肉,自己却舍不得吃肉,日常吃的都是无肉之骨,可是多年下来后,他爬坡一点也不觉累。这位老人吃骨的方法有几种,或熬成汤,加盐调味,秋夏当开水喝;或与香菇同煮;或用骨头汤烫菠菜下饭;到了冬春季节,他还会加一些舒筋活络的中药一起熬汤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