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翟云升《说文辨异》体例研究

2019-06-26徐文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例古籍术语

徐文文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清代时期,研究《说文解字》已经成为一时的风气。据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一书所附《引用诸书姓氏录》统计,从清初到清末,研究《说文解字》并有著述传世者多达二百零三人,其中较著名者有五十余家,足见清代许学之盛[1]。清代学者翟云升,著有《说文辨异》一书。翟氏在《说文辨异》引首中表明了著此书的缘由:“订其音不容忽其义,是而辨异作焉。异者何?全书说解,文从字顺二徐竝符者,十不盈八,证以诸书所引,又多芜杂不清,脱简不完,差池不应,尤令人靡所适从。”[2]可见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然而,对于这样一部研究《说文》的要籍,后世却鲜有研究。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说文辨异》是《五经岁遍斋许学三书》的组成部分,其版本现有三种:“第一种是藏于上海市图书的《五经岁遍斋许学三书》稿本;第二种是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光绪十七年潍县高氏辨蟫居钞《五经岁遍斋许学》本;第三种是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郭氏松南书庐钞《五经岁遍斋许学》本。”[3]本文选用清郭氏松南书庐钞《五经岁遍斋许学》本中的《说文辨异》八卷为研究对象。

一、《说文辨异》编排体例

《说文辨异》的开篇为翟云升的自序,介绍了著写《说文辨异》的缘由:翟氏认为许书与大小徐本《说文》存在差异,且引用《说文》的古籍也“脱简不完,差池不应”,因而试图通过校勘,尽可能地恢复《说文》的本来面貌。《说文辨异》共有八卷,是将《说文解字》的前十四卷重新分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八都是由《说文解字》中的两卷合为一卷,如《说文辨异》中的卷一包括:弟一、弟二(不分上、下),即《说文解字》的卷一、卷二;卷六、卷七却是对应《说文解字》的卷十一、卷十二,这两卷是由《说文解字》中的一卷组成。《说文辨异》各卷内部依照《说文解字》的部首列字,但不是收入所有的部首和字。以《说文解字》卷一为例,《说文解字》卷一上、下两部分共收十四个部首、六百七十二字,而《说文辨异》卷一则共收录其中的十二个部首、三百四十五字,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说文解字》与《说文辨异》收字对比表(以卷一为例)

二、《说文辨异》说解体例

(一)基本体例

《说文辨异》说解的基本体例为每字下先引《说文解字》原文,然后列举该字说解在小徐本或在其他文献的使用情况,最后给出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引用错误,或是说明古今字关系,或是说明出处等,并引用相应文献加以佐证。这是《说文辨异》最常用的体例,例如:

蓛以穀萎馬,置莝中。从艸,敕聲。《系傳》“萎馬”作“餧馬”。辨曰:“‘萎馬’是。萎,食牛也。餧,餒本字。”(卷一艸部)

祴宗廟奏祴樂。从示,戒聲。《韻會·灰》引“祴樂”作“祴夏”。辨曰:“‘祴夏是。見《周禮·鐘師》。”(卷一示部)

芬芬,艸初生,其香分佈。从屮,从分,分亦聲。《一切經音義》七十二、十九竝引作“芳也”。 辨曰:“‘艸初生其香分佈’是。見《廣韻·文》。”(卷一艸部)

芧艸也。从艸,予聲。可以為繩。《昭明文選·南都賦》注引“芧”作“苧”。 辨曰:“作‘芧’者是。‘苧’今字也。”(卷一艸部)

芺艸也。味苦,江南食之以下氣。从艸,夭聲。《爾雅·釋艸》、《釋文》引“江南”作“江東”。 辨曰:“‘江南’是。《集韻·皓》引同。”(卷一艸部)

以上五例为《说文辨异》的基本说解体例,每字先引《说文解字》原文,该字说解在小徐本或在其他文献的使用情况,最后给出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引用错误,例如对“芺”字的说解;或是说明古今字,“苧”今字也。

(二)特殊体例

《说文辨异》的说解大都是遵循基本体例进行说解,但也有少数的特殊体例,即对某字说解之后附加其他的说明。例如,对《说文》注音的说解、引用文献用例的说明、正文重文在该书中的选择说明等,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对《说文》注音的说解

珣醫無閭之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从玉,旬聲。一曰玉器。讀若宣。《爾雅·釋地》《釋文》疏引“夷玉”竝作“美玉”。辨曰:“‘夷玉也’是。《書·顧命》:‘夷玉’,《疏》:‘夷玉,東北之珣玗琪也。’凡讀若某,讀如某,讀與某同,與聲相配以定字音,猶今之反切也,然其中有不可盡信者,《古韻發明》曰:‘讀如某,乃許氏就後漢本地土音,與某聲往往不相符。’愚謂:‘與某聲不相符者有三,土音容有之一也,為後人變亂者二也,兼通韻葉韻者三也,欲辨其孰為土音孰為變亂,則不可以形義求,不可以經書證,茫然無所依據,若孰為兼通韻葉韻者,則具見古韻證,通韻葉韻兩部,所引說文形聲,以彼代此,其揆一也,故概不入錄,其因它義而存之者,惟大徐所有而已。’”(卷一 玉部)

2.引用文献用例的说明

3.对正文重文的判定

三、《说文辨异》校勘体例

《说文解字》版本众多,不尽相同。翟云升在《说文辨异》主要比较了大小徐本的互异之处,并引用含有《说文解字》引文的文献,或比较异同,或加以佐证,以兹完善《说文解字》的原貌。翟氏在《说文辨异》校勘中所用到的体例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校勘通例部分,二是翟氏所采用的特殊校勘条例部分。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校勘通例

1.“脱”,这类术语是指出脱落的文字的

茁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聲。《詩》曰:“彼茁者葭。”《系傳》“地”上無“出”字。辨曰:“‘地’”上無‘出’字脫也。”(卷一艸部)

藉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从艸,耤聲。《昭明文選·七命》注引無“不”字。 辨曰:“無‘不’字脫也。”(卷一艸部)

2.“衍”,这类术语是指文献中所衍文字的

徥徥徥,行皃。从彳,是聲。《爾雅》曰:“徥,則也。”《系傳》:“則也”上有“尾”字。辨曰:“‘則也’上‘尾’字衍。”(卷一彳部)

3.“讹”“误”,这类术语是指讹误文字的

諎大聲也。从言,昔聲。讀若笮。《一切經音義》二十引“諎”作“諳,大聲也”。《韻會·陌》引無“大”字。辨曰:“諳,諎之譌。‘大聲也’是。見《廣韻·陌》。”(卷二言部)

彶急行也。从彳,及聲。《一切經音義》十三引“彶”作“伋,急行也”,又十七引“彶”作“汲,急行也”。辨曰:“‘伋’‘汲’竝‘彶’之譌。”(卷一彳部)

琫佩刀上飾。天子以玉,諸侯以金。从玉,奉聲。《類篇》引“上飾”作“下飾”。辨曰:“‘上飾’是,‘下飾’,‘珌’字注,《類篇》引誤。”(卷一玉部)

殰胎敗也。从歺,昷聲。《一切經音義》七十二、十三竝引作“暴無知也”。辨曰:“‘暴無知也’是。作‘胎敗’者,傳寫者誤引‘殰’字注也。” (卷一歺部)

4.“加”,这类术语是指出增加的文字的

蓧艸田器。从艸,條省聲。《論語》曰:“以杖荷蓧。”今作蓧。《系傳》無“今作蓧”三字。《論語微子》疏、《韻會·嘯》竝引“蓧”作“蓧”,芸田器也。辨曰:“‘今作蓧’三字後人所加,‘作蓧者’是。蓧,今字也。‘芸田器也’是。見《廣韻·嘯》。”(卷一艸部)

宏屋深響也。从宀,厷聲。《集韻·耕》《類篇》引竝無“響”字。辨曰:“無‘響’字是。有‘響’字者,以與下‘宖云屋響’相連而誤加也。”(卷四宀部)

5.“补”,这类术语是指出增补的文字的

珵二徐本無《六書故·地理》引《說文》:“珵玉也。”辨曰:“《禮·玉藻》:‘天子搢珽’,本又作珵。珵,蓋珽之重文也。依《玉篇》補入玉部。”(卷一玉部)

蒜葷菜。从艸,祘聲。《太平禦覽·菜》引作“菜之美者,雲夢之葷菜”。辨曰:“‘菜之美者云云’當補入‘葷菜下’。”(卷一艸部)

6.“改”,这类术语是指出改窜的文字的

嚳急告之甚也。从告,學省聲。《一切經音義》三引作“急也,甚也”,又四引作“酷急也,亦暴虐也”,又十一引作“酷急也,甚也”,又十二引作“酷急也,酷之,甚也”,又十五引作“嚳急也,酷之,甚也”。辨曰:“‘急告之,甚也’是。《廣韻·沃》引同。《一切經音義》出自元應一人之手,而紛紛岐出如右,其為後人改竄至此極矣。”(卷一告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翟云升能够根据具体校勘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校勘通例。有分析疑误出现的具体原因的,如“宏”字下辨曰:无“响”字是。有“响”字者,以与下“宖云屋响”相连而误加也;亦有提出勘正意见的,如“蒜”字下辨曰:“菜之美者云云”当补入“荤菜下”。另外,通过校勘通例的使用,也可以看出翟氏对校勘《说文解字》的严谨态度。对于十分确定的问题,翟氏往往直接指明,如“后人加”“误加也”“脱也”“引误”等;对于并不非常确定的,往往在校勘用语之前加“疑”“当”等字加以标识,如“似脱”“疑引误”“当补入”等。

(二)特殊校勘条例

除以上校勘通例的使用外,翟云升在《说文辨异》中还运用了不少特殊校勘条例。其中包括:“当如”“引作”“引X作X”“当作”“并引”“并引X作X”“引X并作X”“引同”“X 上(下)有(无) X”等。举例如下:

1.“当如”,这类术语是指出某引用有误的古籍情况应当如某引用正确的古籍情况

堅剛也。从臤,土。《爾雅·釋詁》疏引作“剛強之固也。”辨曰:“二注均未當,當如《系傳》鍇曰:‘剛土也’。”(卷二臤部)

藍瓜菹也。从艸,監聲。《集韻·談》《類篇》竝引“藍”作“蘫瓜葅也。”辨曰:“篆當如《集韻》、《類篇》所引作‘蘫’,與上訓‘染青艸’之藍不同。菹,葅古今字。”(卷一艸部)

胲足大指毛也。从肉,亥聲。《一切經音義》二引作:“足大指也。”辨曰:“‘足大指毛也’、‘足大指也’竝有脫文,當如《廣韻·咍》作:‘足大指毛肉也’。”(卷二肉部)

2.“引作”“引X作X”,这类术语是指出古籍引用《说文》的情况

喉咽也。从口,侯聲。《太平御覽·人事》引作“嚨也”。辨曰:“‘嚨也’是。‘嚨,喉也’。”(卷一口部)

皰面生氣也。从皮,包聲。《一切經音義》七引“皰”作“靤”,又十四、二十二竝引作“面生熱氣也。”辨曰:“作‘皰’者是。靤,今字。‘面生氣也’是。見《玉篇》。”(卷二皮部)

逯行謹逯逯也。从辵,錄聲。《一切經音義》引“逯逯也”作“逯也。”辨曰:“‘逯逯也’是。見《玉篇》。”(卷一辵部)

3.“当作”,这类术语是指出某引用有误的古籍情况应当作什么才正确

棥藩也。从爻,从林。《詩》曰:“營營青蠅,止於棥。”《系傳》“止於棥”作“止於樊。”《集韻·慁》引作“蕃也。”《韻會·元》引作“籬也。从爻,从林。作从二木,中枝交也。”辨曰:“右注均未完善,當作‘藩也。从二木,中枝交也。’‘棥’通用‘樊’。”(卷二爻部)

瞻臨視也。从目,詹聲。《韻會·鹽》引作“仰視也。”辨曰:“‘臨視,仰視’竝未合,當作‘視也’。經書‘瞻’竝訓‘視’。”(卷二目部)

4.“并引”“并引X作X”“引X并作X”,这类术语是指出多种古籍(或同一古籍的不同处)引用《说文》相同的情况

瞖二徐本無,《一切經音義》十三、十八、二十四竝引《說文》:“‘瞖,目病,生翳也。’依《玉篇》補入目部。”(卷二目部)

鼾臥息也。从,幹聲,讀若汗。《一切經音義》十一、十四、十五、十七、十九竝引“臥息”下有“聲”字。辨曰:“有‘聲’字是。《廣韻·翰》:‘鼾,臥氣激聲’。”(卷二鼻部)

9月25日,水利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第21届离退休干部运动会在京举办。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宣布运动会开幕,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宁致词,水利部党组成员刘雅鸣主持开幕式。

睞目童子不正也。从目,來聲。《一切經音義》十、十四竝引“童”作“瞳”。辨曰:“‘童、瞳’古今字。”(卷二目部)

犨牛息聲。从牛,雔聲。一曰牛名。《初學記獸》引“牛名”作“牛鳴”。《太平禦覽·獸》《廣韻·尤》竝引“犨”作“犫”。辨曰:“‘牛名’是。《廣韻·尤》:‘犨,白色牛’。作‘犨’者是。犫,今字也。”(卷一牛部)

蕤艸木華垂皃。从艸,甤聲。《昭明文選·琴賦》注引無“埀”字。又《園葵詩》注、《雜體詩》注引“埀皃”竝作“盛皃”。辨曰:“‘艸木華埀皃’是。《白虎通·五行》:‘蕤者,下也’。”(卷一艸部)

吟呻也。从口,今聲。《藝文類聚·人》《太平禦覽·人事》引“呻也”竝作“歎也”。辨曰:“‘呻也’是。‘呻,吟也’。”(卷一口部)

5.“引同”,这类术语是指出某古籍引用与作者校正的引文相同的情况

亍步止也。从反,彳聲,讀若畜。《昭明文選·魏都賦》注引無“止”字。辨曰:“有‘止’字是。《玉篇》引同。” (卷一彳部)

6.“X 上(下)有(无) X”,这类术语是指出古籍引文某处上(下)有(无)某字的情况

噤口閉也。从口,禁聲。《韻會·沁》引“閉也”上無“口”字。辨曰:“‘閉也’上有‘口’字是。《楚辭·九歎》:‘口噤閉而不言’,《注》:‘閉口為噤也’。”(卷一 口部)

哽語為舌所介也。从口,更聲。讀若井汲綆。《系傳》“介”下有“礙”字。辨曰:“有‘礙’字是。《說文解字篆韻譜·梗》:‘哽,舌礙語’。”(卷一 口部)

誂相呼(本作嘑)誘也。从言,兆聲。《昭明文選·報任少卿書》注引“誂”作“挑”,“相呼”下無“誘”字。辨曰:”作‘誂’者是,通用挑。有‘誘’字是。《廣雅·釋言》:‘誂,誘也’。”(卷二言部)

总体来看,翟氏在《说文辨异》中所用的校勘术语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不论是校勘通例还是特殊用例,翟氏都以客观文献资料为基础,做到有据可循;用词谨慎,合理推测,不妄作断言,不确定之处用“似”“疑”等词语,可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说文辨异》校勘体例的不足之处

虽然翟氏在《说文辨异》中所用的校勘术语丰富多样,但同时也存在着术语重复繁杂的情况。往往是校勘同一种问题,却使用多种术语,大同小异。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特殊校勘条例中的例2“引作”“引X作X”和例4“并引”“并引X作X”“引X并作X”。

糵牙米也。从米,辥聲。《一切經音義》十五引作“芽米也”。辨曰:“‘芽米也’是。《玉篇》:‘糵芽生穀也’。”(卷一艸部)

逯行謹逯逯也。从辵,錄聲。《一切經音義》引“逯逯也”作“逯也”。辨曰:“‘逯逯也’是。見《玉篇》。”(卷一辵部)

“引作”“引X作X”都是指出古籍引用《说文》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芬芬,艸初生,其香分布。从屮,从分,分亦聲。《一切經音義》七、十二、十九竝引作“芳也”。辨曰:“‘艸初生,其香分布’是。見《廣韻·文》。”(卷一艸部)

粈雜飯也。从米,丑聲。《一切經音義》三、四、十三、二十竝引“粈”作“糅”。辨曰:“作‘粈’者是。‘糅’今字也。”(卷四米部)

舒伸也。从舍,从予,予亦聲。一曰舒緩也。《昭明文選·七命》注、《六書故·工事》引“伸也”竝作“申也”。辨曰:“‘伸也’是。見《說文解字篆韻譜·魚》。”(卷二予部)

“并引”“并引X作X”“引X并作X”,这类术语是指出多种古籍(或同一古籍的不同处)引用《说文》相同的情况。

校勘术语在丰富多样的同时,还应该更加规范化、简单化,方便读者阅读。

五、总结

本文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出发,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大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又分别可以分为基本体例、特殊体例和校勘通例、特殊校勘条例。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选择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体例进行说解,希望能为“《说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尽绵薄之力,文章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体例古籍术语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我是古籍修复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