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训练对于网球初学者作用的研究

2019-06-26矫捷赵伟科中国矿业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10008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网球实验组素质

□ 矫捷 赵伟科(中国矿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北京 100083)

近年来,随着体育的发展,移动素质能力越来越被教练员们所重视。在不同的运动中移动能力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提到,运动训练的目标就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和网球属于同一项群的有排球、沙滩排球、软式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项目。运动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技术和自己的特长技术。拥有特长技术的运动员,往往会在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移动能力作为其中之一,起着很大的作用。

多方向移动训练,在国外被定义为 “多方向性速度训练 ”,其教学丰富,包括很多种方面。如方向变换的能力,制动能力,侧向移动的能力等等多方面都包括其中。这些能力对于训练者的协调、灵敏、柔韧、力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美国的EXOS体能训练中,多方向移动训练是重要的一项,移动能力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利用多方向移动训练来提高网球移动素质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随着基础网球培训的增多,网球技术训练进入到公众视野,尤其是青少年。校园网球近年来在北京等城市得到较好推广,初学者如何能在一个学期内快速掌握网球基本技术学习,笔者意在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某小学两个网球兴趣社团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在每周三和周四上一节课,课时为一个小时。年龄最大的为10岁,最小年龄为8岁,平均年龄为8.5岁。该年龄对于移动素质敏感度高,进行训练会有明显的变化,易于实验的分析。

本实验共选取20名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测量,20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差异,且都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网球项目的初学者。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根据中国知网上的期刊和关于移动训练方面的论文文献,进行了研究分类,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目前比较流行的移动训练方法,对于多方向移动训练有了进一步了解。 对不同运动项目中移动训练的方法和作用进行研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为本文的撰写和训练的方法有效性上提供了帮助。

实验法:通过折返跑测试和扇形跑测试来测量学生移动素质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通过测试学生的正反手击球和比赛情况进行实验。并采用量化技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过程

2.1、前测指标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排除测试者的初始差异,对测试者进行了体质测试,项目为小学的体质测试项目,包含身高体重、肺活量、50m、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和一分钟跳绳,对于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初步了解。排除了因身体素质差异而导致的成绩增长不均衡的因素。身体测试成绩如表1所示。经过T-Text检验,得出表2数据,除了一分钟仰卧起坐P<0.05外,其他项目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可以基本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在进行实验之前体质大致相同,确保实验准确性。

表1 学生素质测试成绩

表2 学生体质测试分析结果

2.2、教学内容安排

初学者在网球学习上主要提高的是移动到目标地点和空间感知觉能力,所以训练方法采用多方向移动训练的方法和传统直线移动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多方向移动训练即为在非定向和稳态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比赛或训练的要求,利用外部刺激因素,引导运动员随机做出移动反应,增强运动员场上多种路线和不同方向的跑动能力,帮助运动员提升移动素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客观因素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基本保持同步,教学都有笔者亲自进行,确保对两组进行教学过程中无偏向性情感,公平教学。教学方面因实验周期较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只进行基本的正手和反手击球技术,并能进行移动中击球。并且并不告知学生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并且不知道实验目的,避免因为心理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本测试共十周,前两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对于网球基本技术的教学内容,即正反手动作,击球位置的基本介绍和动作纠正。剩余的8周进行实验的教学部分。明显,使得学生拥有更好地移动能力和空间感知觉能力。

表3 前两周基本技术训练计划表

2.3、测试内容

(1)移动能力测试。

通过折返跑测试和扇形跑测试来测量学生移动素质能力。折返跑则是要求为测试者站在一条跑道中间,通过侧向滑步触摸左右两条跑道的边线,顺序如图1所示,1→2→3→1方向循环,时间为1分钟。

扇形跑测试如图2所示,在网球场底线中点放一个球拍。要求测试者站在拍子后方开始,计时后,测试者按顺序将五个球放回拍子上,球在放到拍子上时停止计时。

图1 折返跑示意图

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前两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以掌握网球的球感为主要目的,围绕球性进行训练。所以,在前两周并不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

表4 3-10周对照组训练计划表

图2 扇形跑示意图

(2)正反手测试。

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专门找一位不认识任何学生的外校教练对学生进行喂球,每个学生打5个移动正手击球和5个反手移动击球,旁边会有专门的老师对击球是否有效进行判定。测试者站在底线中间位置,教练员由图位置将球抛出,测试者向前移动进行击球。位置站位如图3所示。要求击球在界内就算成功,不对线路进行另行要求。

图3 网球考核示意图

表5

在训练的安排上,3-10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明显区别在于基本部分和素质训练的时间比例上。实验组的移动素质训练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多方向移训练对于移动素质的提高作用也更加

(3)比赛法。

在学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比赛采取简单的抢七规则。由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赛,对阵情况采用随机抽签的办法。有20个签位,1-10号各两个,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内抽签。在比赛后对胜负场次进行统计,胜利的一方到统计处报分。

3、结果分析

3.1、实验前后移动能力对比分析

(1)折返跑成绩分析。

表6 实验前后折返跑成绩对比

由表6的数据可以得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折返跑成绩较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移动训练后,对于学生移动能力提高有一定影响。但是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提升相对明显。实验组P值<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提高幅度明显。对照组P值>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在直线侧向移动素质方面,实验组的素质要比对照组有优势。

折返跑可以锻炼学员腿部肌肉的短距离爆发能力,提升加速能力和锻炼肌肉耐力。对于直线加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网球运动中,会有大量的侧向移动步伐和折返运动,有助于运动员移动至合适的击球点,进行击球。在比赛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2)扇形跑成绩分析。

表7 实验前后扇形跑成绩对比

扇形跑测试,作为网球水平测试的一个项目,在高校选拔高水平运动员是经常被用作其中的一项测试内容,具有良好的测试意义。这个测试属于一项综合测试,对运动员的多方面能力进行了考核,如速度、柔韧、力量、协调等等。测试者需要在测试中有明确的空间感知觉能力,知道自己的方向感,减少测试的误差,缩短时间。在折返中,有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通过腿部力量进行急停急起。

经过多节课的学习,实验组成绩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相比于对照组,学员在测试中的步法运用要比以前有很好的改善,一些学员甚至可以在测试中运用滑步,证明他们的腿部力量有了很明显的增强。实验证明了在训练中增加多方向训练对于学生的作用和帮助还是很大的,对移动素质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3.2、正反手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表8 实验前后正反手数据统计

经过了移动能力测试,为避免比赛会因学生心理素质压力而产生影响,先对学生进行了移动中正反手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实验组经过移动训练,正反手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所以可以推断,移动素质的提高,对于网球的基本技术掌握和学习师友很好的提升作用的。在测试中,实验组的正手成绩明显偏好,高达94%,因为移动素质的提升和多方向移动训练带来的空间感知觉能力提高,对于球能有更好、更准确的判断,所以失误率很低。而对照组的空间判断能力较差,在击球时不能达到合适的击球点,造成身体失衡,出现失误。

3.3、比赛结果统计分

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抢七比赛,比赛结果如表9所示。实验组最后胜了七局,对照组胜了3局。在比赛中,实验组对于机会球的把握和失误率大多低于对照组。因为比赛场地范围较小,移动速度占优势,可以更好地移动至击球位置,进行击球。在对球的判断上有明显优势。

表9 比赛结果统计表

3.4、分析与讨论

经过对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四项考核测试,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进行问题分析和总结与概括,得出以下几点:

(1)在新手教学中,学员的移动素质尤其是空间感知觉较差,导致学习基本的网球技术时产生阻碍;

(2)经过一段时间移动训练,调整上课中移动训练所占的比率,可以提高运动员移动素质的同时,增加相关感知觉能力,对急停急起,方向调整和步法运用有很大帮助;

(3)移动训练可以帮助学员提高对球的判断能力,正反手移动能力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在比赛中甚至网球学习中的提高信心和对网球的兴趣程度。

通过对实验对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对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移动训练,得出以上数据,证明了移动素质训练对于初学者的作用和意义是很明显的,因为新手的移动能力和空间感觉存在着明显的欠缺。通过移动素质训练的提升,在多方面移动训练时提升了空间感知觉等相关能力,对于网球的基本技术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时间的安排较短,对于移动素质训练的时间可能还不够充足。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直线素质能力提升并不太明显,更多的体现在多方向移动训练对于实验者急停急起和空间感知觉能力的提升上。而且对于移动素质训练在课程安排中所占时间的比例并未进行研究。是否增加或减少相应比例会对学生有更好的帮助还有待研究。所以希望通过这个文章的撰写,可以给新手学习提供建议。

4、结论

(1)移动训练效果方面,经过了10节课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移动测试检验,得出学生的移动能力均有提升,但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提升幅度更明显;

(2)实验组的移动素质提升,对于他们在网球基本技术学习方面和比赛方面占据优势。能合理运用步伐,空间感知觉能力提升,对球的判断和击球成功率提高,激发网球学习兴趣;

(3)适当增加移动步伐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虽然减少了常规的教学时间,但是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基本技术掌握和学习,反而在相同时间里对学生的技术提高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网球实验组素质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