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排舞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2018年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北京赛区)”为例

2019-06-26赵艺杰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北京市队伍赛事

□ 赵艺杰(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088)

排舞运动源于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了多种舞蹈风格,有爵士舞、街舞、拉丁舞、等,且同一首排舞曲目分低中高三个等级,有慢节奏,也有快节奏,因此丰富多彩的动作内容,使得排舞运动适合各个人群。随着目前“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在我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在不断地重视。从近几年的全国性排舞比赛的参赛单位来看,排舞运动除了走进校园外,也开始慢慢的进入到大众生活和特殊人群中。通过对北京市排舞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可以深一步了解目前北京市排舞运动的社会群体参与度,为北京市排舞运动的相关推广政策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促进北京人民积极地投身排舞运动中。

1、我国排舞运动的发展现状

排舞起源于美国西部乡村民间社交舞,是一种国际性的体育健身运动。2004年,排舞运动作为一项健身休闲的运动项目被引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逐渐开展起来。2007年11月中国派出了排舞代表团首次出访马来西亚参加国际排舞展演活动,实现了中国排舞运动的引进期。

为了全面推广排舞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从政策引导、创建机构、赛事培训、科研学术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2013年3月28日,为了更好的推动排舞项目的启动与推广,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杭州市体育局和滨江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组建了唯一的国家级排舞运动推广机构——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下设15个省级分中心,排舞运动发展自此扬帆启航。自2013年起,每年都会在全国各省市开展“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分站赛,通过分站赛选拔优秀的队伍参加总决赛,累计开展赛事60余场,直接参赛人数近10万人次。

2、北京市排舞赛事参与现状

2018年“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北京赛区)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主办,北京农学院、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北京市中心和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健身操舞分会承办,北京健康促进会健身操舞委员会筹委会、杭州佑嘉体育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北京华体阳光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由此看出众多机构和人员参与到北京排舞赛事的举办中来,不仅为北京市排舞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进一步促进了更多地北京人民参与到排舞运动中去。

2.1、参赛人员情况

以2018年“舞动中国—排舞联赛”(北京赛区)为例,通过统计秩序册数据,得出(表1)参加此次比赛的队伍共有34支,运动员达到472人,其中男性有59人,女性有413人。由此可见,北京市排舞比赛的参赛者还是以女生为主。排舞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融合的项目,男性参与度较低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相关中心仍应采取积极地措施,减小男女比例失衡,适当的给予奖励,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加分政策,促进排舞运动持续、有效发展。

表1 运动员参赛人数

排舞赛事裁判组分为仲裁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仲裁委员会4名,裁判委员会裁判员15名,其中总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两人,裁判员包含随队裁判共14人。裁判组为排舞赛事公平公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我国排舞裁判员等级从低到高包括: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裁判员只能从低到高逐级考核,考核标准也逐年的严格,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排舞的竞赛规则,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2.2、参赛单位区域情况

表2 参赛单位区域数量

2018年北京站排舞赛事共有34支队伍参与,队伍均来自于北京市,其中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德胜校区组建了两支排舞队参赛。参赛队伍最多的区是海淀区,有11支队伍参赛,占总数的33.3%,紧接着是朝阳区和东城区,分别有7支和5支队伍参赛,而西城区、昌平区、丰台区、通州区和大兴区则是仅有1-3支队伍参赛(见表 2)。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8个区域中,海淀区和朝阳区参赛队伍较多,占据总队伍数量的一半,由此可见这两个区对排舞运动的发展较为积极,而其他区参赛较少。应及时调查,找出其他区参赛较少的原因,加强各个区之间排舞交流,促进北京市排舞运动在各个区的共同发展。

2.3、参赛组别情况

根据《2017-2020全国排舞竞赛评分规则》中项目级别设置,排舞赛事参赛组别分为三大类:学生部、职工部和社会部。通过参赛组别的数据(表3)可得,此次参赛的主力军主要是高等院校、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参赛人数分别是153、128和116人,占总人数的84.1%,而职工部没有队伍参与比赛,社会部中只有3个俱乐部组队参与排舞比赛。

进一步分析可得,北京市排舞赛事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在校的学生,而社会上的青年、老年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促进校园排舞运动的开展对于北京市排舞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排舞运动因其舞种内容的多样性而适合于各个年龄、各个行业、各个阶段的人群,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在北京市各个行业阶段积极的推广排舞,使北京市排舞运动真正做到推广。

表3 参赛组别队伍及人数数量

2.4、参赛项目情况

根据《2017-2020全国排舞竞赛评分规则》可知,排舞比赛项目共分6个项目,分别是:单人项目、双人项目、集体项目、原创项目、开放组和国际健身排舞。排舞运动源于其他舞蹈,舞蹈风格较多,因此表演形式丰富,除了常见的单双人和集体项目外,还设置了开放和国际健身排舞项目,使其参赛项目多样性,增加了参与的灵活性。

由表数据可得,参赛队伍在选择参赛项目时,还是较多的选择了单双人及集体项目,选择原创曲目的参赛队伍只有3支,而国际健身排舞项目更是无人选起。

表4 各参赛项目的队伍数量

3、促进北京市排舞运动开展的对策

(1)北京市各个区之间排舞运动技能水平发展不平衡,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认识到排舞的健身价值,积极响应国家“阳光排舞进校园”政策,为北京市排舞运动的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

(2)北京市排舞中心可在各个区定期举办一些有关排舞运动的公益培训,排舞参与群众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不了解排舞,认为排舞就是广场舞,排舞和广场舞大同小异。而排舞运动是一项兼具健身功能与时尚相融合的国际运动,轻松的步伐配上优美的音乐,没有繁琐的上肢动作,使之动作灵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便于普及推广。通过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使大众群体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排舞这项运动,更好的体会排舞运动带来的益处;

(3)加强北京市排舞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目前北京市一年举办两次培训,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但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排舞培训班参与人数较多,但参加培训后积极投身到排舞运动教学的教练员却很少,应采取积极措施,号召参加过排舞培训的教练员可以去到各个社区进行公益培训,这样不仅有力的推广了排舞运动,也使教练员学以致用,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练能力;

(4)鼓励除学生外其他职业的社会群体参加,尤其是男性同胞的加入,排舞融合了多种舞蹈风格,有民族舞、街舞、拉丁舞、牛仔舞等各种舞蹈,适合不同的人群。尽管排舞运动的内容种类较多,但其曲目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慢节奏的,也有快节奏的,适合日常健身、课间操和工间操锻炼,正因为排舞内容的多样性,才使得排舞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项目,各个年龄、各个行业,无论是否接触过排舞运动,都可以很快的跟着音乐舞动起来;

(5)进行多元化宣传,除了举办培训和赛事外,可以增加网络宣传,比如建设舞友圈、在微信上建立有关北京市排舞推广的会员群(针对不同的区),不定期的发送一些有关排舞的视频等相关时讯;也可以使群众在社区或公园的广场上进行排舞锻炼,目前北京市排舞赛事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而排舞参赛组别中的产业、机关、基层工会,社区组、老年大学组和家庭组无人参赛,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大家兴趣不积极,也有可能是因为大家没有渠道了解这些培训参赛信息,认为隔行如隔山,自己不能够参加此类比赛。

4、小结

(1)2018年北京排舞赛事的参赛人数总体较少,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文化政治交流中心,人群密度集中,而参与排舞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员加上裁判员总计不过500人左右,其中以女性人数较多,男女比例1:7;从参赛单位的区域来说,海淀区和朝阳区参赛队伍最多,而其他几个区参赛队伍最多不超过3支,各个区之间排舞运动水平发展不平衡;从参赛组别的人数及队伍数量来说,高等院校组和中小学人数最多,是排舞赛事的主力军,而北京市仅有3个俱乐部参与比赛,因此加大北京市排舞运动的宣传力度刻不容缓,促进北京市男女老少积极参与到排舞运动中;

(2)针对目前北京市排舞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在有较大人群密度的社区进行公益培训,使社区有专业的排舞社会指导员负责引导大家进行科学锻炼;政府及当地部门加强对排舞运动的重视,认识到排舞运动的价值,以及对文化的传播促进作用,是排舞运动真正的融入到人民生活中;加强北京市排舞教练员裁判员的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多组织北京市区级、校园排舞比赛,即有竞争,又能使大家闲暇空余时欣赏一场视觉盛宴,更好的喜欢上排舞这项运动;鼓励男性和其他社会行业的人群参与到排舞运动中,既强身健体,又拓展自身的交际圈,也学习了一项才艺;

(3)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排舞运动不断地蓬勃发展,排舞也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中,对居民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北京市排舞运动的推广需要更进一步的落实到各个区、县当中,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北京市队伍赛事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本月赛事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