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电影精神内核的演进探析

2019-06-26刘宁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13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时期政治体育

□ 刘宁(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7)

1、中国体育电影发展背景

在《电影艺术词典》,把“体育电影”定义为“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具有较多地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为适应内容的需要,在导演和摄影艺术上往往更注重节奏感和动作性 在演员选择上常起用著名的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各种事情上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索。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通过与早期中国体育电影对比,对当前中国体育电影的价值选择取向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将中国体育电影分为四个时期:探索时期(1949-1965)、黄金时期(1977-2001)、北京奥运会时期(2001-2009)、多元发展时期(2009-2018)。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出品的《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和《女子体育观》三部体育纪录片是中国体育电影最早的初创品。193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有声体育电影即张石川导演的 《二对一》。1934年孙瑜导演了黑白默片《体育皇后》。这些影片反映了当时的强身救国的体育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当时利用体育来强身救国的理想。

2、中国体育电影的价值内核

南北朝时期理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总结了文章“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状态,从而证明了文艺会随着政治的兴衰而发生变化,时代对文艺有不可抗拒的渗透作用。通过纵向分析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的发现电影的精神价值内核在逐渐变化——从集体至上到强调个人发展——主要由于各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国内体育重大事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兴盛。

2.1、探索时期(1949-1965)

在1949-1956年期间,中国体育电影还是一段空白期,这一现象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现实决定。当时中国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影指导思想是以“工兵农电影”与“写重大题材”为旗帜,国内多数电影人对体育电影作品怀着“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警惕思想。扑朔迷离的政治因素是这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直到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风袭来,电影创作人们才脱离“题材决定论”为政治标准的思想枷锁,也因为国家政策上慢慢表现出来的对文艺工作的鼓励包容,体育电影也终于挣脱政治的桎梏,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1)功能在于服务政治。

从1912-1926年是民国体育的发展初期,在价值观上,出现了由体育强兵、强种、强国的观念,向体育竞技、健身、休闲娱乐的观念转变,但是在大体上,中国体育电影主要作为政府的“传声筒”,借体育文化精神宣扬爱国教育,如这个时期的《冰上姐妹》(1959)、《女跳水队员》(1964)等影片或多或少都在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以至于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主流思想的束缚。

(2)精神内核表现集体至上。

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创作者造成了影响,从谢晋、孙瑜、颜碧丽等导演的体育电影作品中,我们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千篇一律的集体至上理念,见表2。

表1 中国体育电影探索时期作品、题材、及主题思想表(1949-1966年)

2.2、黄金时期(1977-2001)

如果说1971年的“乒乓外交”是现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巨大契机与转折,那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体育实现自我突破后走向时代化、国际化的最好印证。1990年,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亚运会,中国体育事业乘亚运会之势飞速发展,体育电影也迎来第一个高产时代。

(1)沿袭政治诉求。

1983年原国家体委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在政治环境大方向的指导下,中国体育电影再次迎来了一次辉煌。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第五届全运会题词:“提高水平,为国争光”,也就是大众所说的“金牌至上”理念,于是出现了像是《美人鱼》(1986)、《五虎将》(1985)等表现竞技主题的影片,沿袭了“探索时期”的政治诉求。

(2)人文价值的萌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随着国家政治层面的推进,从中国电影业逐渐从六七十年代“八亿人民八部戏”的荒芜寂静中复苏,创作思维突破了以往的诸多思想桎梏,主体创新意识越来越强。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洲运动会,这次中国体育的大发展,同样带动了中国体育电影在创作内容、题材方便的革新,这个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选材趋于多元化,精神趋于个性化、差异化,充满鲜活的中国体育电影再次登上世界的舞台。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国体育电影承接 “探索时期”的精神价值观,同时在新的大环境中诞生了新的形神内核,这是中国体育电影向“个性发展”迈出的第一步,见表2。在黄金时期中产出了30余部体育影片,从过去表现“团结”、“集体”的思想以外,出现了如《神行太保》(1983)、《帆板姑娘》(1984)这类表现个性、树立模范偶像的励志片。

表2 中国体育电影黄金时期作品、题材、及主题思想表(1977-2001年)

2.3、北京奥运会周期(2001-2009)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在北京奥运会周期,围绕体育影片的研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对国外优秀体育电影的研究也开始渐露头角,国内外的自由的文化碰撞,让中国体育电影出现了多元化的主题,但社会影响力不如前两个时期。

(1)人文诉求的沿袭。

这个时期沿袭了“黄金时期”对个性化的探索,进一步挖掘运动员的内心世界。如这个时期出现的《破冰》、《冰刀双人舞》、《柔道小子》等诸多影片,创作者加强了对主人公人文精神的探索,减少了全篇讲集体的老套路,

(2)主要展现奥运精神。

这个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多是紧随 “北京奥运话”的热点话题,多以奥运为主题,不仅有故事片,还制作了很多纪录片,表现奥运对中国、国人的影响,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梦之队》(2007)。

2.4、多元发展时期(2009-2018)

近年来,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转型、矛盾丛生的时代背景下,观众们需要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在十八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这个思想标志着中国体育电影从“集体至上”到“个性发展”的演变。从《中国足球》(2002)到《谁是球王》(2017),是团队意识到个人精神的转变;从《乒乓小子》(2005)到《阿米·走步》(2011),是国家的集体至上到个性发展的转变。

为了引导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新方向,我们应该从继承与创新方面来改进,加之市场营销的双重保障,推动中国体育电影的新发展。

3、结语

根据对中国体育电影史的分析归类,得出四点发现:探索时期影片趋于服务政治,表现集体至上;黄金时期沿袭影片政治诉求及人文价值萌发;北京奥运会周期影片人文诉求沿袭及展现奥运精神;多元发展时期影片表现出肤浅的一元化回流。

笔者认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方向在于继承与创新,创新的同时必需要择取中外的旧文化。鲁迅认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文化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因此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应是基于对旧文化的探索上。中国作为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大国,中国体育电影已经落后于“体育强国”这个事实,关注社会问题,表现人文关怀才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终极目标。因此,电影不仅是“早期”给“当代”以启发、教导和力量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当代”为“早期”不断增添新的解读,为中国体育电影增加新的内涵的过程。

猜你喜欢

时期政治体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