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学校德育融合实践研究
2019-06-25张玲
张玲
摘 要:美术教育与德育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过程与内容有契合点。该文通过研究课堂美术教学、课外美术活动与德育融合实践,促进美术教育“以美育人,育人以美”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美术教育;德育;关系;融合;实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各学科在教学中加强了与德育融合实践,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1这里明确指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德育。
一、美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契合点
美术教育以具体物象再现现实生活或以抽象语言表达作者思想境界,通过作品及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发挥美育的功能。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个人的道德情感培育具有积极作用。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美术素质外,还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德育功能。
古人云:“知之深, 爱之切, 行之坚。”学校德育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动三个发展过程组成;美育也需要从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到审美升华。它们形成的过程具有相似之处, 都是潜移默化的缓慢过程。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人有了辨识与评判美的素质就能无形中接纳各方面的审美理念及附属的道德观念;《礼记·乐记》中提出的“乐以象德”也是说通过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国学大师王国维强调美学与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等等。这些证明德育与美育在内容上有紧密的契合点。
德育重理, 美育重情, 通情而后达理, 情理结合并运用于实践, 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 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德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推动美育的深度发展。
二、美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实践
美术教育既包括课堂教学, 又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借助课外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道德情操,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提高学生修养和审美品格,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这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一)课堂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
新课改后的中学美术教材按照学习方式主要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每个学习板块都可以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德育实践。
岭南版的中学美术教材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评述”领域,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通过古今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两个内容, 让学生体验具有科技含量的艺术品蕴含的科技奥妙和艺术元素, 充分感受其魅力。八年级上册的《美术馆与艺术市场》及八年级下册的《走进古典艺术》, 它们涉及美术的各个门类, 其中每一件优秀的美术创作都是本质与表象的结晶, 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既再现了个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和道德情操, 又体现了民族的道德意志。教师应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情感, 使学生逐渐形成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 并学会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 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信心。
“造型·表现”这一领域涉及《校园采风》《生活中的点、线、面》《源于自然的启示》《光与影的交响曲》等单元, 学生在洞察、体会、感知生活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认知水平、审美能力、技法表达, 而且在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真善美, 陶冶了情操, 并转化为个人的外在道德行为。
在“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领域, 教材中有《绿色的梦》《学当美术小编辑》《校园的节日》《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等单元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 同时也涉及美术折纸、陶艺、编制、木雕等项目。每个手工艺作品都凝集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智慧。这两个学习领域需要学生善于思索、勤于动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更加留意周围生活与自然环境、欣赏和喜爱民间艺术。
(二)课外美术活动与德育融合
课外美术教育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展, 也是德育实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在校内举办以国庆节、母亲节等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师生书画展、艺术节等活动;可以在特定节日期间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手工或绘画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等。美術活动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 激发他们追求理想、创造更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学生在全身心投入课外美术活动的过程中, 拓宽了眼界, 陶冶了情操, 获得了审美体验, 培养了道德情感。
美术教育与德育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内课外使学生在道德上受到美育“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以美育人, 育人以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洁.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今日科苑,2009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