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个统一”对破解初中政治课枯燥的启发
2019-06-25赵沛鸽张存党平
赵沛鸽 张存 党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现实中大多数中学生对政治课感到“枯燥无味”这个问题,我们从这里得到启发,以化解思想政治课之“困”。
[关键词]习近平座谈会讲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八个统一”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言简意赅的话语中饱含了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深刻精辟,启人思考。
初中思政课是我国整个思政课教育体系中不可避开的最重要一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思政课的责任重大。可是现实中,政治课枯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的老师与学生。我们只有将习主席的讲话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才能破解思想政治教学的难题。下面我们就习主席讲话的“八个统一”中的几项进行探讨。
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是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这种方式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简单的划题背题脱离了中学生实际需求,致使思想政治课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要转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转变课堂模式,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做到三个转变:
转变思想:怎么去教?如何去教?教成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得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正视问题。及时学习,不断充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分层分组,三疑三探等,好的理念方法有很多,不能老是抱着老一套“我都教了十几年了这种思想”,而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学生,抓住课堂。
转变教法:社会在不断的前进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总是给学生讲已经过时的内容,那学生肯定也是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如:在讲到有关改革开放的一道题,让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写一个宣传标语,如果用常见的XX从我做起,××人人有责,那就太无趣,缺乏新意,而现在学生玩手机,刷抖音的比较多,那我就引导学生唱一下抖音的段子“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学生们也抖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写出了“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齐努力”的标语,感觉比答案还好呢!所以作为教师要敢于尝试新东西,接受新生事物,这样也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转变行动:课堂会变得沉闷,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懒”,刚教书时,激情万丈,想尽各种方法去上好每一节课,学生也非常喜欢,不知不觉中,思想上变得懒散,行动上也变得懒散了。“就这样吧。”也许想了很多,但是落在行动上,就懒得搜集素材,懒得制作课件,拎着本,走上讲台,老一套又把内容讲上一遍,周而复始,课堂就变得更加沉闷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愿意去改变,去创新,那么离高效课堂也就不远了。
二、“堅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对于教学实际中,大多数孩子上这门课,多是被动的接受,参与感不强的问题,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关注学生,教师做好引导,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现状。
(一)关注学生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2-15岁,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期,这时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同时也可说是“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而这个时期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时期。往往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成人感增强,不希望家长把自己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希望能更平等的与人交流沟通,享受成人的权利,不希望像小孩子一样被训斥,希望得到家长老师朋友的尊重。另外,相应的独立意识增强,有自己看待事情的想法,有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希望别人横加干涉,于是就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那么我们要多多去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了解心理的特点,给予学生理解、尊重与信任,与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问题,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
(二)关注学生主体
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传统教学大多时候是老师教,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缺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课堂就变得更加沉闷。那么转变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面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采用“分层分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起引导作用,把每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程现出来,让学生自主研究,自己回答,如果还不会,那就“兵教兵”自己去解答,教师这时一定要管住自己,少讲少说,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答问题。如:讲到“车辆限行”这个社会热点,老师可以向学生作引导性提问,“公民开车权利被侵犯了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再引导“公民有开车的权利,但是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有些同学回答到:“我们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有开车的权利,但是我们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马上,学生们自己就能对事情有一个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为将来做辨析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结果,那么学生们的主动性,参与性就充分调动起来,更加深了记忆,从而会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下转变:
(一)面向课堂——多项尝试
我们吃饭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更想色香味俱全。同样,我们的课堂,学生们也希望能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想要打破课堂的沉闷,就不能单一采用一种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点亮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比如:讲中华传统的文化,就可以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学生们喜欢听歌,那就选取一段《经典咏流传》里的《墨梅》让学生去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味,墨香晕染的雅致,再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根本不用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直就脱口而出。再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那就用一个PK赛的形式,分小组PK,看看哪个小组关于爱国方面的诗句说得最多,一下子就炸开锅,学生们会卯足了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五分钟时间到,学生们就能说好多,自己积极说出来的,还怕记不住,我想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会印在他们自己的心理,久久在心头激荡。
(二)面向教材——一颗红心
初中阶段是有升学要求的,我们讲课可采取多种形式去丰富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是还是要牢牢把握好《新课程标准》这颗红心。作为教师要吃透新课标的内容,牢牢把握大纲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切重中招,不是让课堂光有“热闹”,而是让学生学住“门道”。比如:有关文化的内容是中招考试年年必考点,对于课堂上可展示的图片、素材有很多,我们不能光为了“热闹”去选素材,而是重在學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把这些情感转化会为运用的能力,例:北京8分钟,学生们看过后,肯定会非常感叹,接着就引导问题,“北京8分钟”表演,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有现代特色,充满科技元素,堪称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那么如果变成材料题,问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出:一层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影响:二层科技的创新:三层科技对文化的影响。那这样的引导才能实现新课标真正的要求,一堂课不仅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入,更有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去真正的抓住课标的精髓,让学生收获多多。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创造性活动。要破解破解政治课枯燥,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活跃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办好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为此,我们要正视问题,多多尝试,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教学实际出发,敢于大胆改革与创新,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