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燃创新激情?
2019-06-25周彧君
周彧君
今天,中国的企业家面临的创新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率先模仿就是创新”的红利越来越薄,几乎不复存在。
技术、高度透明性和新兴市场的竞争,使得公司的技术、产品、服务、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根据调查,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大量CEO的任期不超过5年,因为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其战略和战术就被其他人模仿或超越。互联网时代,公司高透明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唯一的救赎之路就是加快创新步伐。
旧有的盈利惯性多数已进入快速减速通道,亟待突破性技术的产品创新及匹配的组织创新,而前期丰厚的获利,会让组织中产生很大的“熵增”,带来组织的惰性和官僚氛围。企业家每天不仅要考虑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让一个“熵增”组织重燃创新激情的问题。
“熵增”难题
创新人才是每家公司渴望拥有的智力资产。多数情况,企业起初多由创始人或者是核心高管负责创新,他们有激情,只是随着年龄不断增大,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常会无奈团队跟不上其思路,迫切需要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接班。
从事创新培训、咨询工作近10年,我们与很多中国企业家交流过团队创新能力的问题,99%会抱怨企业缺乏创新的人才,对现有的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不够信任,同时,团队自身信心普遍不强,在内部经受到打击。
其中,既有创新团队能力问题,也有企业家思维窄化问题。中国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常遭遇组织内部多重维度的挑战。
大量有创新力的中国企业,其创新依赖企业家个人力量,比如海尔的张瑞敏、早期阿里巴巴的马云。中国企业家集体崇拜史蒂夫·乔布斯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这些创新英雄往往事必躬亲,结果精力透支、身心疲惫,力不从心,乔布斯英年早逝,马斯克身体情况每况愈下。
“极致的成功需要极致的个性,这样的成功是以其他方面的牺牲为代价。”马斯克前妻贾斯汀·马斯克(Justine Musk)为他写过这样的注脚,即使在美国,这样的人生也并不受到推崇。
一家企业由企业家的力量去推动创新是必须的,同时,团队合力创新才能解放企业家,推动组织发展,引领组织未来。
企业家是雇主,处于掌控的位置,团队成员领取薪水,处于被动的角色。在我们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跟随多年的员工不仅是“熵增”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其不知道该如何更有效地为企业家分忧,团队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狭窄,很多问题认为是老问题,解决不了是很自然的,缺乏创新思维的现象非常普遍。团队需要统一创新的语言模式和体系建设,才能最终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有效分解创新天才在发展上的压力。?
说到培养创新人才,现在多数是指85后甚至00后,其实创新团队的组合往往是“老中青”三结合为最佳,如何将现有成员创新激情点燃,是创新团队能力的关键挑战和瓶颈。我们观察到,大量组织创新或研发团队的工作非常忙碌,花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效果不太尽如人意。
僅仅是因为创新团队能力不行那么简单吗?我们深入服务不少国内大型组织的创新中心,其实,真实原因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我们曾经服务一家国内著名服装品牌,服务的项目团队负责为新品牌设计形象店,为完成任务,项目经理在组织内外招募30人的团队。10个月之后,一件作品都未通过审核,30人团队只剩下3个人,不是转岗就是辞职,而很多成员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有多年实践经验。
为什么其作品无一通过呢?深入了解发现,研发项目能否通过,决策取决于销售部的一名副总裁,由此形成了一个突出矛盾:设计师认为,销售部同事没有品味,根本不懂其作品;销售部的同事一致认为,设计师的作品不够好,恨不得自己去替代设计师,销售部的负责人则不想做出最后决策,不希望得罪设计部,最后一直不决策,导致创新研发部全体成员集体受到重挫。我们服务的另一家美国公司,也发生类似情况,研发部很多人无奈离职。
如果创新团队长期不受到认可,试想一下几个人能再有激情,又会是怎样的工作状态?大部分人自然是得过且过。
2018年,我们服务了一家集团公司100位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重点“一对一”跟踪18名创新骨干,每个人在创新方面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是擅长逻辑思维但不擅长表达,影响不了其他团队成员;有的特立独行不好合作,而个人能力强;有的“好好先生”推动不了项目,有的非常聪明,只是年轻缺乏经验不知从何下手;有的长期受打击,缺少自信。
经过系统训练后,团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现在,他们每一场创意收集会的创意总数比之前提高5倍,高质量的创意总数比之前提高3倍多,半年内22项高质量的创新概念通过初审,2个概念得到决策层的高度认可。
当社会分工倾向于将组织及其个体变成一个个“社会机器”甚至某个机器零件,很多人习惯按部就班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作为组织领导者,将员工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并令其焕发出本有的内在的生命活力,是所有商业组织的一个根本性挑战。
三项原则
谷歌在第一个10年取得惊人的成功,现在看来理所当然,其实,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扩张速度。
2003年-2011年期间,比尔·卡夫兰(Bill Coughran)担任谷歌系统基础建设部门的工程副总裁,他带领千人团队建造了谷歌的“引擎”,为人们使用谷歌浏览器和其他服务提供系统和设备支持。“世界上没有人跟我们做相同的事情,”他说,“因此遇到问题时,我们没办法从其他公司那里购买解决方案,一切都要靠自己创造。”
创新者最初阶段是探索工作,卡夫兰所带领的团队,并未一上来就让团队开始创新工作,而是从使命愿景出发,点燃团队的激情,最终才能走向大的创新成功。企业领导者,培养创新人才方法,需要从多层维度去考虑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三项重要原则:
○ 一把手工程
要真心提高团队创新能力,要有实实在在的预算和投入,必须按照创新的本质规律设计全方位的提升计划。
我们曾经从事5年创新人才培训,最终结果是,上课的效果很好,之后不了了之。创新问题是需要“一把手”严肃认真对待的,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事情。我们服务百度时,提出如果最高层不能挤出3天时间一起交流,就无法往下推进项目,结果他们认为高层安排半天都不容易,最后放弃合作,只完成了一项根据其要求设计的培训,这样结果难有很好的期待。
我们在方太的项目,获得从上至下的重視,在高层创新领导力部分,创始人茅忠群和产品&研发副总裁诸永定全程参与,整个项目历时一年(包括实施与辅导),顺利深入完成了创新体系建设,客户有收获。领导者实实在在的精力投入是必备条件。
○ 仁爱文化
团队仁爱文化很重要,因为创新的基座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没有这些底层土壤,很难创造出感动世界的作品。在创新领域,我们坚决反对“狼性文化”,因为 两者底层价值观完全不匹配,希望做好创新的企业,必须从建立仁爱文化开始。
○ 独立空间
创新人才最好能有一个独立的创新空间(创新中心或创新实验室),可按照创新型组织形式工作,按照其爱好和激情使命展开想象力。
创新人才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不宜选择闹市区,适合安静舒适的环境,提供一个专心思考的地方,由于很多企业的创新研发部门人员较多,专心思考的地方可以是多个独立思考的舒适小空间,如谷歌就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办公室设计,每家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改造设计。
即便在闹市区,也可采用调整创新团队工作方式来解决,有些公司的创新团队在家工作,每周碰头一到两次也是可行的方案,创新工作宜用目标来管理。
系统性构建
作为全球第一家数字化工业公司,GE为更快学习以加速产品开发,开发了FastWorks,这是一个专有的持续创新框架,旨在向全球35万名员工传授精益、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方法。
FastWorks框架将创业公司的速度和灵活性与GE的规模和资源相结合,要求员工从问题或想法开始,然后进行实验、测试、学习和迭代,鼓励他们挑战规范而不是接受它们,不仅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而且改变他们对工作、角色和项目的思考方式来跟上变革的步伐。
GE的案例说明,企业可用系统性方法搭建创新队伍,构建创新领导力,如要打造一只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需要系统性构建创新体系工程,其要点包括:
○ VIEW测评和SOQ测评
在FastWorks成立之前,GE的团队经历4600人的团队VIEW创新团队建设测评,5400人参加了SOQ(Situation Outlook Questionnaire,情景态势问卷)创新组织氛围测评。
创新团队开始工作之前,要做好匹配工作,VIEW测评结果将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创新团队组合的重要价值,不同的人在一起产生的创新成果大相径庭。
在创新队伍建立之初,需要选对人,才能做对事,创新领导者必须要掌握营造创新氛围的技能,SOQ测评工具,帮助组织评估目前的创新氛围与国际创新型组织的差距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一对一”地帮助创新领导者调整行为方式。
○ 统一创新思维
创新团队必须有统一的创新思维语言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合力。
财税软件巨头Intuit已有36年历史,他们不断在尝试回答:我们如何在挑战前生存下来,成千上万的初创企业正试图杀死我们?他们的解决方案会是什么?
为让创新成为每个人的工作,Intuit在创新催化师方面投入大量努力,这些创新催化师是团队需要的教练。Intuit认为这是领导力培训——许多经过培训并掌握创新催化技能的员工,最终提升到高级职位,不仅有助于创新产品,也有助于创新流程。
由于团队是熟练的创新者,Intuit可以快速组建团队,解决一个问题,取得重大突破,然后解散团队,每个人再重新开始他们的核心项目。一位业务线经理厌倦了在团队中的工作,她就与人力资源部进行了轮岗,将其产品管理和创新技能应用于招聘流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Intuit开发了一种共享的创新语言和一个让团队负责的度量标准:选择解决方案时,客户生活中最重要的、可衡量的改进是什么?其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团队身上,鼓励其尝试创新,不管在什么岗位,同时,以统一思维系统化管理创新的流程,确保能识别和发展最有前景的创意,及时砍掉没有希望的创意,以免白白消耗资源。
○ 变色龙创新组织
为了保障创新团队能长期产出创新成果,需要专门设计适合创新的、以使命为驱动、符合项目不同阶段所需的组织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变色龙”创新组织,帮助创新从项目最早期、最模糊的状态,顺利过渡到创新成果上线的主航道。这个过程会帮助创新团队成员厘清自己的创新角色和责任,以及可高效协调和安排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提升创新工作的效率。
○ OS+激励模式(OKR+SOQ)
创新团队不能采用KPI的考核方式,创新是有周期的,KPI侧重于短期导向的激励,技术创新突破的团队采用KPI,只会加速创新的失败或者流于表面的形式,或是对评审的要求应付了之,这种创新成果很难为市场所接受,自然也难被决策层认可。
激励方式会直接决定创新的可持续性,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现在已经越来越为人熟悉,但是仅靠OKR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企业的氛围和团队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建议采用结合SOQ测评指导下的针对性创新激励制度,称为“OS+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