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写活人物
2019-06-25李钦刚
李钦刚
细节虽好,但不可滥用,那会使文章琐碎繁杂而混乱拖沓。这就要求善于撷取典型的细节。怎样的细节才算典型呢?
1.能够体现主题。如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老师打“我”一处细节描写:“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就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师生之间那种融洽无间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师爱生,生爱师的中心。又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这个服饰细节描写,既说明孔乙己穷,也说明他懒,更表现了他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
2.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不同的行为反映了不同性格特征,写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不能离开人物性格特征这个“谱”。例如《最后一课》中,被刺刀逼迫着与自己热爱的东西诀别时,韩麦尔先生悲愤难当。文中这样描写在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时的场景:“‘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当宣告最后一课的钟声响过后,韩麦尔先生表情惨淡,说不出话来,最后奋笔疾书,然后呆在那里、话也不说、只用手势说话。这个背影和无声的手势,比用任何悲痛的语言更能表达感情,更为深沉,更能撼动读者心灵。韩麦尔先生爱憎分明,感情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又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罩”字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
怎样选取典型细节呢?
首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例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对父亲攀爬月台的情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正是因为这细致入微的观察,读者的泪才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作者把心细如发、爱子如母的父亲写得可亲可感,让每个读者都感动不已。又如《小橘灯》中小姑娘仔细地做小橘灯的一段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八九岁的穷女孩过早地担起了成人的重担,却镇定、刚强且办事老成、周到、细致的特点。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依靠认真地体味观察生活,仔细地思考选择得到的,从而收到了“借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
其次,要认真借鉴教材中的范例。比如上面的例子,都是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方法的典范之作。我们应该自觉地去借鉴、模仿。《考卷分发之前》这篇文章,写的是面临一场考试,在考试面前不同人的不同态度。有的胸有成竹,因而镇定自若,稳坐钓鱼台;有的临阵磨枪,手足无措,抓耳挠腮,嘴里还念念有词……此时每个人的细微动作,都能反映人的不同态度。下课了,教室前忽然出现了一条上下翻飞的长绳,一群学生在接连跳过。这一细节,可以作为《我班的课间十分钟》的内容,可以表现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可以用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最后,同学间要多交流。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不乏粗疏或片面。教师应适时点评成功的细节描写。比如:“午饭的时间到了,我的肚子早已‘咕咕乱叫,好不容易挤到橱窗前,把饭盆放进去,只见厨房工友满满的盛了一大瓢,接着用勺柄一刮,小山马上变成了盆地,‘扑的一下扣在我的饭盆子上”,这样,工友动作的麻利,“我”肚子饿渴望多吃一点但又不能如愿的情形,通过拟声词“咕咕”、准确的动词“刮”“扣”和夸张的比喻传神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