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2019-06-25彭琼
彭琼
摘 要: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上,我们国家的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互联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这表示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共同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打破了传统的固步自封模式和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社会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推动力和进步空间,同时也注定会使我们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如果要是将这种思维创新能力同样的用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方面,一定会有突出的效果,再次高等院校中各个管理者们都认识到,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如此的重要,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的管理和工作模式一定要加以创新,同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工作观念和理念,建立学校家庭双向的家校管理模式,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教育思想的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与孕育而生并且呈现了多种优势和特点。对于信息的交流、传递文化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样这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来说,也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1.提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对于“互联网+”来说,信息的快速、及时传播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对于高等院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各种的信息交流以及传递都需要及时准确,因此对于互联网技术在这一方面一定会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这几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让各种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时空和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样也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可以明显加强的地方,因此在高等院校进行学生管理,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各种即时的通讯工具或者软件,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交流,努力打破传统的交流模式,解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努力将学生管理效率提高。
2.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
“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沟通和交流逐步的扩大,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在高校之间学生和学生、老师和老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各种交流趋于频繁,同时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这就打破了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之间变得更加的开放、平等、包容,这种互动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因为这样没有距离的沟通,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对于高效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充分的运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来努力构建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并且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学生管理的问题,多采用一些学生青睐喜欢的管理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会使学校更加具有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质量。
3.丰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素材
在现代的互联网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更加的容易和便捷,同时,互联网上有很多的内容和素材也是相当的丰富,可以供学生去下载和阅读。这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就要求一定要积极的从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采纳,同时要密切地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和热点内容,从而发现管理学生的办法和方式,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主要为以下几点:
1.多元、开放的互联网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它是开放的并且没有限制,各种信息和文化都掺杂在其中,给同学带来方便信息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同时会让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第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虚拟区间,社会上很多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会在网上体现,当学生进行阅读或者是采纳之后,就会纷纷的涌入学校,给学生心理造成扭曲,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各方面政策的实施。
第二方面,互联网虽然是开放的,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会对他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接受,不利于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同时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阻挠。
2.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会出现许多不足,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与现在的时代背景不相融合[3]。现在的学生独立性强,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不再像以前的学生一样事事顺从老师,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和方面出发,去对学生进行管理,加强我们的学生工作。
二、“互聯网+”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举措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学校的基础,因此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但是这项工作又是繁杂的,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学习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办法,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可以包含以下几点: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
学生管理需要创新,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在结合互联网技术,对自身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在悄然莫测的变化中,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也要不断的加以变化,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针[4],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学生问题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解决,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新时代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学生管理模式也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从传统意义上的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工作繁琐、程序荣长、信息传递缓慢,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信息的遗漏缺失等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是低下的,不利于我们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趋于淘汰,我们需要研究更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模式进行改革。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下,高效的管理者们一定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采用家校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同时要注重平台化管理和组织化管理,要从学生的思想出发,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思想变化,从多方面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根本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制定,这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1.管理模式实施基础
(1)管理的平台化
在互联网发展大时代中,平台是最大的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对于学校管理来说,组织的平台化管理已经逐渐的趋于一种管理模式,高校管理者们应该加以重视和运用。通过建立学校的教育平台和学生管理平台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在平台上各项工作可以一目了然,同时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也能够实行资源共享,达到实时的沟通和交流,在高效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借助很多的互联网媒介来进行沟通,例如QQ,微信,微博,网站等工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采取多种模式的互动来推进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及信息化的改革,让学生管理更加的规范、更加的智能,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对于平台化管理来说,可以有效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也能够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户外知识,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校的发展动态,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处理,根据相应的措施和结果反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2)组织的扁平化
复杂的组织架构,冗长的组织部门,不利于学生管理。在新时代下的学生管理组织架构一定要简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校管理为主要单位。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组织框架构间的时候要多满足学生要求,撤掉多余的结构,重组或者是合并功能相同以及类似的组织,以保证高质高量的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也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组织趋向于扁平化。
2.管理模式实践示例
高校管理者应该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管理,从双向互动管理模式出发,不断创新管理具体举措。
(1)学生日常管理
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以学生的日常管理作为基本的管理内容,可以采用相应的移动软件对这些工作进行日常的监督和检查。第一,学校可以采用学生日常管理系统,对学生相应的身份和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第二,学校的管理者可以利用QQ,微信群等及时的将学生管理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补充;第三,学校管理者也可以运用交流群开展小范围、短时间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小型会议;第四,学校可以开设主题班会,或者教育活动日,将相应的内容、开展图片上传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加以宣传。总之,利用现代的工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2)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核心是学生的思想管理。管理者一定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同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及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学生的问题[5],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以下几种情绪的问题,例如课业、心理、交往、人际等,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学校可以在相应的官方网站或者是专栏设立专门的节目来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在微信或者是QQ上建立相应的工作群或者是栏目来给学生提供就业知识以及思想教育平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所倡导的双向互动管理模式就基本可以形成,同时还要注重平台化的创建以及组织扁平化的建立,这些都是为了高效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所服务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确保反馈途径畅通。这种双向驱动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和学校不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呈现友好的态势,更利于学校展开管理工作。
三、结语
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结合,可以更好服务学生,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们应该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尽最大努力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斌,金文斌.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整体推进高校学生工作[J].成都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2]海朋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5).
[3]郭胜召.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8).
[4]王春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需要机制和模式创新[J].通信世界,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