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背景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9-06-25李慧中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

李慧中

摘 要:发轫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精神文明建设也持续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本文拟从回顾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出发,将当前的时代特点和本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不仅为我国发展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也为我们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战略方向和重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担负着统一师生思想、凝聚师生共识的重大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将当前的时代特点和本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着重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关问题。1997年,中央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有关事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2006年,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2017年4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二、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以高校为依托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的重要保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争夺话语权和舆论制高点的新“战场”。互联网等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利用新媒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探索应对、主动作为,认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开拓校园精神文明的突破口,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生动、更加扎实,以保证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1]

三、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党政干部,包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本身,都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有教学和科研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只是锦上添花;有的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上级的一项硬性要求,只是单纯地负责上情下达;有的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比较务虚,对学校发展没有实际而具体的作用,因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都是没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将精神文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应有高度的表现。

(二)队伍配备上不够充足

当前各个高校的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文明办)一般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其中1-2名工作人員负责。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的日益增多和逐渐细化,各级文明办均开始显现出职能、人员等诸多方面的不对等和薄弱。而从事精神文明精神工作的专职人员队伍中,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近的较少,大多数人都是“中途转行”或“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过马列主义理论,政治素养偏低,文字功底薄弱。且平时多忙于应对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缺乏理论学习,导致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够。

(三)工作方法上不够创新

如今虽然已进入“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但当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多还是沿袭以往的工作模式,在方式方法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如宣传载体仍然以橱窗、展板为主,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道德讲堂流程固化,形式较为单调和刻板;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不善于通过网络来关注师生思想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偏重于学校内部开展活动,不注重与上级文明办的沟通和联系,随时处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意识不强等,传统的工作方法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大文明”氛围

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文明办这个专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部门,他们既是骨干队伍,也是核心力量。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占领高校舆论平台的今天,应改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只是文明办这样一个部门负责的观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应该“组团作战”。不仅需要文明办牵头负责,也需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全体参与;不仅需要党政干部的努力,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支持,力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三全”(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浓厚建设氛围[2]。党委应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江汉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由一把手但任组长,并在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立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校文明办(宣传部)组织协调、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营造了“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大文明”氛围,引导师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工作和学习。

(二)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大文明”格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这个工作的经典定义、严格要求和高度认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光“授业”是远远不够的,“传道”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教师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如何培养学生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率作用,构建全校“大文明”格局,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高度重视。学校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师德相关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师德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学习各级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的通知》《关于开展“三育人”工作检查暨评选“三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关于印发江汉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落实。二是丰富载体。强化各基层党委政治学习的主阵地,要求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对师德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介,强化对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开展教师团队辅导、心理健康、成长建设,构建教师成长体系。

(三)完善机制建设,打造“大文明”体系

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政治性强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全盘的统筹谋划、需要进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尤其是在新媒体时期,只有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动员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一起来做,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大文明”工作网络,打造“大文明”工作体系,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3]。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实行“一把手”工程,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校领导班子每年定期进行研究部署,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分析宣传思想工作的状况,研究加强改进的措施,加强全局性的工作指导和检查。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全校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各单位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逐级分责、环环相扣、责任到人,确保不出现“管理真空”和“衔接漏洞”。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每年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在“硬件”建设上给予支持,不断更新设备,完善设施,便于工作有计划推进,从而使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四)创新工作方法,保持“大文明”活力

新时期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工作途径,才能保持“大文明”活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

一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切实增强文明创建工作的实效性。如学校组织师生赴蔡甸区马鞍山,开展主题为“祭扫钟子期墓,传承知音文化”的道德讲堂,将道德讲堂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了形式,深化了内涵;邀请“红二代”(老红军的子女)王小齐同志开设了一场以“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将道德讲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重温长征精神,追寻红色记忆,这都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为建设文明校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加强新媒体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应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运用生动且鲜活的网络语言,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学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85周年、五四运动99周年、世界粮食日以及各个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微博、微信和校园网,将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进行整合和推送,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关信息,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争取广大师生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文明传播合力。在继续发挥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整合运用,开展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学校利用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平台评选“感动江大人物”,参加投票的总人数达7万余人次;在微博、微信上开辟专栏宣传优秀人物、点赞感人事迹,使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不断呈现在师生的视野,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感动潮。江汉大学“感动江大人物”颁奖典礼相关报道曾在中国文明网上刊载,这是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

四是加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建设。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为此,学校制定《江汉大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工作方案》,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传播小组,负责各个单位网络文明传播的具体事宜。小组成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單位文明建设工作动态和建设成果等为重点进行网络文明传播。引导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微公益”,传播“微文明”,汇聚“微力量”,共同营造社会文明风尚。

五、结语

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国家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生生不息,需要丰润的道德滋养。改革开放四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举措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互联网+”的新媒体环境,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育校园精神为重点,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结合本校工作实际,进一步拓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而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彰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走进师生、走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查仲春.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4).

[2]李永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赵晓呼.全党动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J].求知,2013(12).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