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
2019-06-25吴慰慈
吴慰慈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1 公共图书馆性质和功能更贴近知识与信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文化阵地。而1994年公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则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
人们普遍重视和强调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必须设法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相应的资料。公共图书馆必须藏有并提供包括各种合适的信息载体和现代技术以及传统书刊资料。重要的是馆藏和图书馆服务是否具有高质量,是否确实满足地方需求,适合地方条件。馆藏资料必须反映当前趋势和社会发展过程,以及记载人类活动的历史。
2 公共图书馆使命更符合社会需求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使命乃至社会职能都相对局限。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都与信息、教育和文化紧密相联,其主要使命为:①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②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③提供个人创造力发展的机会;④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⑥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发挥;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⑨保证市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⑩为地方企业、社团群体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支持并参与各年龄群体的扫盲活动和计划,在必要时组织发起这样的活动。[注]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年。
3 公共图书馆服务范畴不断拓展
在公共图书馆发展早期,公共图书馆是作为道德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引导者。这种社会角色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早期到20世纪中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图书馆已经逐步演变成为自由获取、交流和表达各种不同思想的场所。目前,因特网技术的使用又在进一步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的转变。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公共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角色,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开始为用户、社区乃至政府部门提供更新的、更多类型的服务,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信息中心,正式教育支持中心,独立学习中心,大众流行文化图书馆,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基地,参考资料图书馆,研究中心等。
4 公共图书馆发展更加关注立法和网络
公共图书馆应该是继承文化、传递信息、扫盲和长期教育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提供服务。建立和发展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以拨款等方式予以支持。
为保证全国图书馆的协调与合作,必须完善立法并制定战略计划,来确定并建设同一服务标准的全国图书馆网络。
公共图书馆网络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5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条件。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要严格遵循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做到保障重点,突出特色,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要打破条块、地区、系统和行业的界限,联合所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单位和部门,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联合共建,快速高效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包括各种特色数据库、各种书目数据库等。
6 公共图书馆应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其“复制”行为变得界限模糊。如何保护信息原作权利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他们与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直接协议解决对原著作权和版权的保护措施,同时委托中国版权代理中心统一办理公司在运营中涉及的版权问题,并由中心代公司向著作人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另一方面,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中,密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尖端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字信息的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延伸。为此,他们推出的“网上图书馆”使用了具有版权保护功能的浏览器,具有防下载、防拷贝等功能。
国家应在图书馆立法中重视制定和完善数字图书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在网络化环境下,法律措施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将是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 * * *
以上短文,是我为庆贺山东省馆成立110周年而作,不成敬意。在我的印象中,山东省馆是神圣的,象高山,象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里,有我可敬的师友,也有我教授过的学生。我曾在这里实习、讲课、参观、调研,使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我也从这里窥见到山东省馆的精神面貌、思想水平、学术生态和工作热忱。我不会忘记那些深入细致、无私奉献的图书馆人,他们是建设山东省馆的功臣。我相信,新时代的山东省馆一定会更加挺拔有力,不断前行,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