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

2019-06-25

中国食品工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白兔食品工业奶糖

杨立三

1949年杨立三

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拉开新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序幕。

杨立三是一个佃农的孩子,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成立,杨立三出任首任部长。1950年12月26日,食品工业部并入轻工业部。杨立三虽然仅担任了一年多的部长,却为新中国的食品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拉开了新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序幕。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病逝于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后,1954年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主祭,并作了长篇讲话。杨立三的送葬队伍极为肃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副委员长及吴玉章、徐特立等同志,这是文官队;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这是武官队。

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惟一一位享此葬仪尊荣的部长。

1950年张学元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厂长,该厂创建“光明牌”,中国食品工业从此开始一步步艰难走向“光明”。

1950年,第一粮粖厂(国民政府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所属食品工厂)更名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中国现代食品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学者张学元教授,出任首任厂长,常务副厂长则是后来成为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

在驻厂军代表及该厂原地下党员的倡议下,创建了中国冷饮自己的品牌“光明牌”,原名“美女牌”。其来源是当时的一首革命歌曲中的歌词“走向光明,走向胜利”(当时中国的部分地区还没有解放)。取形“火炬”,取意誓将火炬照亮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1951年6月“光明牌”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光明牌”不但开创了中国冷饮民族品牌的先河,还开创了一个“光明”食品工业的新时代。从冷饮开始,“光明牌”逐步扩展到罐头、代乳粉、奶粉、糖果、巧克力、饮料等,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综合性食品工业企业。从冷饮开始,“光明牌”逐步扩展到罐头、代乳粉、奶粉、糖果、巧克力、饮料等,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综合性食品工业企业。如今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光明”商标,几乎都是从当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光明牌”中衍生而来。

2006年8月,益民食品一厂(集团)公司等共同组建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一家拥有“从田头到餐桌”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拥有大白兔、冠生园、梅林、正广和、一只鼎等一批著名商标的现代都市产业集团,标志着“光明”已经从最初的一个冷饮商标,一跃发展成为上海食品工业的象征。

1951年张兴忠

出任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整合“三茅”。

战时神枪手,战毕酿美酒。说的就是张兴忠,茅台酒厂第一任厂长。

1921年,张兴忠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1947年在山东聊城地区参军入伍,先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等重大战役。

1949年12月15日,国家主席毛泽东出访苏联,21日是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寿辰,毛泽东以茅台酒作为国礼相赠。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茅台镇消灭黄文英等土匪千余人,茅台镇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可是,生产茅台酒的烧房却因多种问题,仍处于停产状态。

1951年12月,中共仁怀县委、县人民政府按上级领导机关指示要求,派出张兴忠等12名干部主持茅台酒厂的全面工作。到任后,张兴忠亲自带人走访当地知名人士,打听“成义烧坊”、“荣和烧坊”和 “恒兴烧坊”三家酒坊酒师和工人的住处,一个一个登门拜访,请回到茅台酒厂。1951年请回来9名工人,当年生产茅台酒0.34吨。

1952年,茅台酒厂由贵州省专卖事业管理局领导,厂名改为“贵州专卖事业管理局仁怀茅台酒厂”。1952年茅台酒厂工人达到49人,酒窖41个,甑子5个,石磨11盘,产量是75吨,超过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总和。张兴忠经常拿自己的工资买烟送给酒师和工人,还亲自为患病的老酒师洗脚,在张兴忠的感召下,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

1953年7月,张兴忠遵照仁怀县财委通知,接办“恒兴”酒厂。同年8月,茅台酒厂由贵州专卖事业管理局划归工业厅管辖,取名“贵州省茅台酒厂”。11月,没收“赖茅”全部资产。至此,茅台镇私营茅台酒烧坊便转变成为国营茅台酒厂。从此,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品牌“茅台酒”,开始在贵州大山深入萌芽。

1952年 冼冠生

中国食品大王、冠生园创办人,自杀身亡。

冼冠生

1915年,名伶薛瑶卿唱哑了嗓子,服用小贩冼冠生自制的陈皮梅后,嗓音很快恢复,于是拉艺人夏月珊、夏月润兄弟一同投资,与冼冠生合伙开店,并交托他主持,“冠生园”从此诞生。

冼冠生的经营理念是“三本”,即“本心、本领、本钱”。他注重商业公德,创办冠生园后,提出“信誉至上、顾客至上、质量至上”的“三上”原则;强调生产中的“三注意”:一是配料比例,二是香味分明,三是食品卫生;提出“一切产品,卫生第一”的口号。五卅运动前后,国内“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呼声日高,冼冠生以“食品救国”相号召,勉励同业发展民族食品工业。

历经十多年的开拓,冼冠生先后在南京、杭州、庐山、天津、北京等数十个城市设立分店或代销店,开辟了冠生园农场作为生产基地,兼具休闲功能,实为现代观光农场的先祖。他引进英国、德国的先进设备,将冠生园从前店后厂的传统作坊式经营模式,改造成工业化生产、产销结合、工商一体的龙头食品企业。冠生园“生”字商标饮誉海内外,他也被誉为民族工商业的“食品大王”。

1952年“五反”运动中,65岁的冼冠生自杀身亡。他的自杀原因,是被非法关押逼发欠薪所致。“五反”运动造成了全国的经济大滑坡,冠生园资金周转艰难,积欠员工工资。居家养病七八年的冼冠生被工人揪到公司,逼迫发放工资,被关45小时后心力交瘁,于4月21日跳楼自杀。当时很多企业主选择了这种惨烈方式自我了断,被称为“空降部队”,据说只是为了证明“死要见尸”,没有潜往台湾“投敌”,以免连累家人。

新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刚刚开始,已先折戟,前路未卜。

1953年黄烈火

在台湾地区创立和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次年更名为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 9月22日,黄烈火在台湾地区创立和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和泰化学改名为味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味全公司逐步发展成台湾地区知名的综合食品企业。1992年,味全分别在福州、北京、桂林设立公司。

1998年,顶新国际集团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返台投资,取得味全的多数股权,取代黄烈火家族成为味全的最大股东;味全董事会推举魏应行担任董事长,魏应充担任副董事长。2002年,康师傅方便面在台湾上市。

2014年10月,台湾爆发顶新集团出售“黑心油”事件,一时舆论大哗,许多与顶新有关的食品被下架。风波还延烧到大陆,一些消费者怀疑顶新集团在大陆出售的产品也涉及黑心油,顶新集团被迫声明称大陆顶新产品绝无涉及“问题油”,大陆有关部门也发出澄清表示,大陆没有从越南进口过“问题油”。

2014年10月30日,台湾彰化检方宣布侦结起诉,对魏应充请求法院判刑30年。随着法院的开庭,案情竟像电视剧情一般曲折发展:2015年7月28日,曝光的法院审理进程,让当初认定顶新铁定是黑心企业的媒体和观众目瞪口呆,顶新从越南大幸福公司购入的食用猪油根本不是什么饲料油、地沟油、回收油、馊水油等废弃油脂,而是完全合格的食用油。然而,顶新已受重创,魏家人全部被迫退出味全董事会。

黄烈火用满腔热情创建了味全江山,却在晚年只能眼睁睁看着顶新入主并购,而且因为“黑心油”事件受牵连形象大损,但他未显怨恨,在回忆录中仍旧恳切表示:“味全曾经发光发亮,也确实为国家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相信今天即使换了经营者,它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

1954年乐松生

同仁堂总经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公私合营,14年后自杀身亡。

乐松生是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1948年,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1949年父亲去世后,乐松生成为同仁堂主要负责人。1954年1月,中财委提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随即,同仁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成立董事会,乐松生任经理。朝鲜战争期间,乐松生不仅带头认购公债并捐款,还捐赠了一架飞机。

1955年年初,北京市市长彭真亲临同仁堂会见了乐松生,对他带头实行合营和合营后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956年,乐松生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递交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新中国成立初,乐松生开始试办中药提炼厂,并聘请北京大学药学系教授成立国药改进研究室,试制银翘解毒丸、香莲片、女金片、黄连上清丸等产品,获得成功。至1959年,同仁堂全年总产值1252万余元,产品583种。

1966年文革刚开始,乐松生就被红卫兵盯上了。红卫兵冲进了他家,先是给他挂牌子,接着批斗殴打,而且把他的母亲、夫人叫出来一起打。他的母亲和夫人先后被活活打死,他也遍体鳞伤。后来,虽然乐松生经过医治活了下来,但在极度的恐惧下,他在一年多后的1968年4月选择了自杀,终年60岁。

乐松生之死,标志着老字号掌门人此后长达10年悲惨命运的开始,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还没开始发力,就步入了低潮期。

1955年 佚名

佛山市公私合营海天酱油厂组建,首任厂长于无名声中拉开海天大幕。

1955年,佛山25家实力卓著、美味悠远、享誉港澳的古酱园合并重组,“海天酱园”因是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产品品类最多、影响最广的老字号酱园,众人遂推其老板为首任厂长,并以其园名为厂名,即今之佛山“海天酱油厂”,其工艺也得以代代相传。

不知道为什么,本刊查遍材料,也没有发现这位首任厂长的名字,所有关于“海天”的报道中,都只有1982年才成为海天酱油厂副厂长、后来掌控整个海天集团的庞康的名字和故事。这是一个佚名的厂长,但也正是他,于无名声中拉开了海天的壮阔序幕,海天在文沙路旧厂长达50余年的发展故事从此开始。

1982年,庞康成为海天酱油厂副厂长,当时海天酱油还是国企,规模和影响都不算大。1994年,国营海天改制成民营海天。当散装酱油还在大量售卖时,海天已为生抽产品打上精心设计的品牌标志。1999年,人们在每晚《新闻联播》前的整点报时环节,第一次听到了海天酱油的名字。海天成为首个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打广告的酱油品牌。这个广告轰动一时,以前冠名整点报时的多是些“高大上”的产品,大家都没想到一个酱油品牌登上了整点报时。

佚名的老厂长看到海天今日的成就,纵然自己无名,应也为“海天酱园”而开怀。

1956年 秦含章

被任命为中国工业科技十年规划食品工业组组长,创办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在中国食品工业界,秦含章是一位真正的专家。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大会,宣布中国工业科技十年规划,任命秦含章为规划项目中的食品工业组组长。随着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践应用迅速发展,他又担负了创办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的艰巨任务,并亲自担任所长。

秦含章三度在法国调查研究葡萄酿酒的科学技术,把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的实际生产中,写成了《葡萄酒的科学技术》等专著,共六册。他写的《新编酒经》一书,对发展我国的酒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秦含章在国外学过农产品加工、发酵学,回国教学时将所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发酵工业、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知识悉心传授给学生,被尊为我国工农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在茅台异地实验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因为茅台当时的产量有限,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广州羊城宾馆点名秦含章作为轻工组的副组长参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写工作,那天宴会上喝的就是茅台酒。为了扩大茅台的产量,组织上决定在离茅台镇150公里以外的遵义另外建一个厂酿造白酒。这就是白酒史上比较有名的茅台异地建厂试验。作为专家,秦含章主持了这次实验。遵义的新厂将茅台酒厂的老师傅,全部调到遵义再造茅台酒,但品质还是不一样。最后,将茅台镇上的水也运到了遵义,但还是失败了。这次茅台异地建厂的失败,证明了茅台是不可复制的。不过,实验结果也为茅台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60年代,汾酒出现技术上的难题,产品质量一度下降,汾酒厂厂长秦斌向中央紧急求援,周恩总理安排秦含章去蹲点解决。1963年3月,秦含章带领课题小组到汾酒厂现场蹲点,这一蹲点就是两年多。蹲点期间,秦含章全方位研究论证汾酒的各生产环节,分析出了各项理化指标,解决了问题,并形成了科研成果。后来,该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贡献奖”。秦含章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57年“炸糕刘”后人,

将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后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天津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

1957年,在公私合营的时代背景下,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1978年,经天津市饮食公司正式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来多次被评为“优质食品金鼎奖”,1994年荣获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牌,1997年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耳朵眼炸糕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命名为“天津三品”。

当时的“炸糕刘”后人是谁,如今已不可考,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连一个特色小店都必须要公私合营,虽然在今人看来有些不可理解,却也是那个时代中国食品工业的鲜明历史特征之一。

1958年 魏德和

在台湾地区创办鼎新油厂,顶新国际集团由此诞生,儿子们靠一个胖厨师创造一段传奇。

1958年,魏德和在台湾彰化乡村办起了一个小油坊,起名“鼎新”。20年后的1978年,“鼎新”更名为“顶新”,魏德和去世。子承父业,油坊由魏德和的四个儿子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接管。又一个10年之后,中国食品工业界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在魏家四兄弟身上开始了,它从台湾起步,爆炸性成长于大陆,又衣锦还乡回到台湾投资。

1988年,大陆的改革开放已渐成气候,由于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始终磕磕绊绊,魏氏兄弟决定赴大陆投资,老四魏应行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那时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切都不熟悉。魏应行在各省辗转奔波,因为家族企业是油坊,他想在大陆开发食用油。许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广告:“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这就是魏氏兄弟在大陆投资生产的一款精炼食用油“顶好清香油”。但当时大陆的消费水平低,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魏家的买卖并不好,到1991年,魏应行带来的1.5亿元新台币(在90年代初约合3300万人民币)几乎赔光。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方便面以一个非常偶然的姿态从天而降。一次出差,魏应行因为不习惯火车上的饮食,就带了台湾产的方便面在车上吃,不料香味引来众人旁观,不时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想到这里,魏应行无比兴奋。

1992年8月,魏氏兄弟投资800万美元成立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方便面产品,他们为品牌选了一个胖厨师形象,取名“康师傅”,意为健康加专业。适合国人口味的“红烧”味道,1.98元一包的价格,以及全面铺开的广告攻势,使“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迅速畅销。从此,“康师傅”一路火爆全国,将顶新国际推上了全新的历史高度。1998年,在大陆取得巨大成功的顶新国际返回台湾投资,收购味全。

大陆与台湾,就这样通过一个胖厨师,创造了一个中国食品工业的传奇。

1959年冯伯镛

冠生园爱民糖果厂厂长,将“ABC米老鼠糖”重新设计为“大白兔糖”。

今天,很少人知道冯伯镛,但很多人知道“大白兔”。冯伯镛是上海爱皮西糖果厂厂长,“大白兔”是鼎鼎大名的奶糖。1972年,周恩来总理将大白兔奶糖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大白兔”一开始并不叫“大白兔”,而叫“ABC米老鼠糖”;上海爱皮西糖果厂也已在公司大合营中改名为爱民糖果厂,随后加入了冠生园。冯伯镛则是“ABC米老鼠糖”的发明人。有一次,冯伯镛偶然尝到英国的鸟结石奶糖,他被其味道迷住了,随即花了大半年时间学习如何熬制奶糖,借鉴英国奶糖的配方、参考了当时最火的迪士尼米奇动画原型作为包装,于1959年研发出中国第一颗国产奶糖“ABC米老鼠糖”。

就在这一年,爱民糖果厂几个积极性高的工人午饭间合计着,怎样为新中国十岁生日献礼。老厂长冯伯镛一拍脑袋,何不将自主研发、初获成功的“ABC米老鼠糖”重新包装,作为国庆献礼之物?很快,厂里一名曾学习过美术的学徒王纯言,设计了更适合中国的经典“大白兔”形象。浓郁的奶香、素雅简洁的中国风包装,让“大白兔奶糖”一炮走红,家喻户晓的大白兔奶糖由此诞生。

当时的“大白兔奶糖”,让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由于供应量极其缺乏,“大白兔奶糖”开始掺杂着和其他糖果一起卖,一包糖果里就只有一颗“大白兔奶糖”,很多人就为了这颗糖而去争相购买,真正是一糖难求。

1972年的冷战期间,尼克松访华的先遣队提前来到中国。由于长期冷战,双方之间的关系难免紧张,需要些时间去缓和。这时候“大白兔奶糖”挺身而出,成为了缓解中美关系的润滑油,深受先遣队的喜爱,甚至临近最后一天,他们连糖纸都不剩打包带走了!毛泽东主席获悉后,干脆每人又赠送了10斤。

大白兔今年刚好60岁。作为中国食品工业历史的里程碑,这颗小小的糖果,从充满小资情调、远离普罗大众的奢侈物,到物资短缺年代的营养品,到赠送国际友人的国家名片,再到备受喜爱的世界级品牌大众食品,其所象征的符号变化,正像一组奇妙的音符,暗合了新中国70年宏大变奏曲中多个起承转合。

猜你喜欢

大白兔食品工业奶糖
我家的“奶糖”
大白兔全球旗舰店
汤姆的奶糖
微笑的大白兔
大白兔奶糖
从“大白兔”奶糖换装看“老字号”品牌再设计
· 《粮食与食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清洗助剂的开发
中国食品工业清洁技术论坛在沪召开
Nisin在食品工业防腐保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