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改革能成为创新之源吗?
2019-06-24吴成颂张青青倪清
吴成颂 张青青 倪清
摘要 运用2008~2017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多元化经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利率市场化对表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表外流动性创造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多元化经营;流动性创造;中介效应;流动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6-0072-10
一、引 言
渐行渐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赋予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决定权,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加剧商业银行间竞争,进一步缩减传统存贷利差收入[1]。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流动性创造是银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实现流动性在金融市场的有效配置,对于保障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意义重大。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提高存款利率[2],存款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负债,提高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但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遇挫,挤压银行盈利空间,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造成威胁。
因此,关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利差缩小问题迫使银行加大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多元化水平[3],进而扩大融资渠道,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那么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是否会在利率市场化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此外,由于表外业务逐渐发展壮大,那么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和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效应是否会在表内外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差异?最后,Koler and Matthias[4]研究发现银行整体信贷规模增长过度将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而银行信贷业务的增加意味着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那么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的增加会对流动性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关键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利于金融市场有效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商业银行有效创造流动性,兼顾盈利和风险监控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①现有文献大多从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鲜有学者探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会产生的影响。然而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银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5],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较敏感。本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丰富了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②现有关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文献大多没有考虑到表内外流动性创造的差异性,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细分为表内及表外流动性创造,探究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拓宽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视角。
二、文獻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银行流动性创造是指银行通过表内及表外业务,用流动性负债为非流动性资产融资,进而为社会创造流动性的过程。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Berger 和Bouwman[6]为流动性创造的测度提供了“流动性转换缺口”指标这一可行性高且简便的方法后,大量的学者开始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①资本结构方面,Diamond ,Rajan[7]提出,当银行资本比率较低时,由于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银行将拓展贷款业务,从而增加其流动性创造,即“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与此相反的是,Allen和Gale[8]提出的“风险吸收效应”,认为银行资本比率越高,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②货币政策方面,李明辉等[9]认为宽松的传统货币政策与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和表内流动性创造表现出正向关系,与表外流动性创造表现为负向关系,苏玥[10]认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且作用效果普遍小于传统货币政策。③市场竞争度方面,周凡[11]研究发现银行业整体竞争度的提高会减少银行流动性创造;而李明辉[12]则认为市场竞争度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的影响关系。
作为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职能的发挥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仅有吕思聪[13]提出在利率市场化带来存款分流的金融环境下,中国银行会迫于监管压力而减少信贷业务,降低流动性创造。
然而,本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具体表现在:第一,增加存款需求。Diamond,Dybvig[14]指出流动性创造实质上是将流动性较高的负债转化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从这一定义来看,负债的获取和补充能力决定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差异。李宏瑾[2]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升,存款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负债,提高了流动性创造水平。第二,增加信贷业务。王谞达[5]指出利用185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倒逼”银行加大信贷业务,钱崇秀[15]指出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的过程就是流动性创造的过程,因此,信贷业务的增加使银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第三,提高信贷违约风险。张月月[16]在对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的研究中发现利率市场化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水平,较高的融资成本将挤出低风险贷款人,高风险贷款人由于风险偏好留在信贷市场,提高了银行整体的信贷违约风险。胡丽红[17]提出商业银行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需要确保充足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会增加流动性创造。第四,进一步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Gorton and Pennachi[18]、李佳[19]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程鹏通过研究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情况发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收官之际,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策马提速,因此银行流动性会提高。第五,促进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竞争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货币当局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合理化,王倩等[20]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认为央行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及时向流动性短缺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使商业银行免于流动性短缺的困境,更有效的发挥流动性创造职能。基于以上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H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多元化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银行多元化经营是通过增加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来优化银行收入结构,降低以往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造成的风险[21]。支持银行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银行风险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银行多元化经营发挥了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帮助银行提高利润的同时分散风险。其二,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可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22]。Ana Lozano-Vivas and Fotios Pasiouras[23]提出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传统业务更显著得影响利润。李宏瑾[2]分析了各国利率管制放开后的变化发现,我国存贷款利率上升但存贷利差有所缩小,银行风险偏好水平提高,这就意味着银行将经营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调整,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以弥补利差的缩小。纪洋和徐建炜[24]的研究也发现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存贷利差缩小,银行风险提高,促使银行提高多元化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对银行多元化水平产生影响。综合以上,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传统业务发展受挫,加之“影子银行”迅速发展起来,这都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加大,传统的收入模式不能保证银行的利润,商业银行开始加大非利息收入占比,实现收益的多元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提高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
(三)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效应
在严格的政府监管下,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职能的发挥受到部分限制。王伟涛[25]研究发现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遇挫,市场竞争“倒逼”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可以促进其流动性创造职能的发挥,原因如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因此多元化经营战略带动了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加快资金流转速度[26],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另一方面,余磊[27]通过商业银行多元化战略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融资渠道,增强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从上述分析可知,银行多元化经营将促进商业银行发挥流动性创造职能,增加银行流动性创造。
从前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可知,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流动性创造均产生正向影响,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对流动性创造也会产生正向影响。我们考虑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可能会在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存贷利差缩小,促使銀行提高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扩大融资渠道,最终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此外,由于与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是通过贷款承诺和类似的流动资金请求权来创造流动性的,并且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复杂性较高,本文考虑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与银行表内和表外流动性创造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利率市场化通过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中介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中介效应在表内与表外流动性创造之间具有差异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考虑到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上市时间较晚或缺失部分年份数据,本文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这14家上市商业银行具体包括4家国有控股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及银行官网披露的年度报告,宏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变量的定义及度量
1.被解释变量:流动性创造
目前,关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类。其一是Deep和Schaefe提出的“流动性转换缺口”指标;其二是Berger和Bouman[6]提出的4种测度指标。
在以上关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测度指标里,Berger和Bouman构造的cat-fat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业务结构特征,还考虑了表外业务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采用cat-fat指标来测度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但Berger和Bouman构造指标时采用的数据来源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在科目划分上有一些差异,为了更准确的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本文将借鉴苏玥[10]的做法,对Berger和Bouman方法中的流动性划分进行调整。进一步地,赋予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0.5的权重;赋予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所有者权益-0.5的权重;赋予半流动性资产及负债0的权重。表外业务与资产的业务性质相似,分别赋予流动性表外业务、半流动性表外业务、非流动性表外业务-0.5、0、0.5的权重。具体分类及赋权数值见表1。
最后,根据以上分类和赋权加权求和即可得到商业银行总体、表内、表外流动性创造的测度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总体流动性创造LC=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非流动性表外业务)+0×∑(半流动性资产+半流动性负债+半流动性表外业务)-0.5×∑(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所有者权益+流动性表外业务)
表内流动性创造LC_ON=0.5×∑(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0×∑(半流动性资产+半流动性负债)-0.5×∑(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所有者权益)
表外流动性创造LC_OFF=0.5×∑非流动性表外业务+0×∑半流动性表外业务-0.5×∑流动性表外业务
2.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
本文借鉴王舒军与彭建刚[28]对利率市场化的度量方法,将利率市场化分为5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12个二级指标,鉴于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采用(0~1)为利率市场化程度赋值。权重选择上,本研究同样依据王舒军和彭建刚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构造判别矩阵,并利用Matlab7.0对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利率市场化指数,该数值越大,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指标赋值情况及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3.中介变量:银行多元化水平
已有文献对银行多元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鲁梅尔特(Rumelt)法、赫芬达尔指数(HI)、熵方法(EI)。使用较多的是后两种,本文选取赫芬达尔指数(HI)作为银行多元化水平的代理变量。计算公式为:
指银行第i项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I代表银行收入来源的集中度,I越接近于1,HI越小,表明银行收入来源越单一,银行多元化水平越低;相反,I越小,银行多元化水平越高。
同时,本文将使用熵方法(EI)再次测度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用于稳健性检验。
4.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邓向荣[29]、李明辉等[12]的研究方法,选取以下控制变量: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运营效率、存贷比、GDP增速、通货膨胀率。
(三)回归模型
根据研究假设和上述变量的选择,本文设计的回归模型如下。
1.主效应及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为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在该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本文参考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见图1,设计如下计量模型:
2.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关系检验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否会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设计如下的计量模型:
在(4)式中,i为银行;t为年度;被解释变量LR为银行流动性比率,代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为回归系数;η表示残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所用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观察数据分布趋势及特点,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发现,这14家上市银行的表内流动性创造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在规模上相差不大,这表明该14家银行的表外流动性创造随着银行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半壁江山;而在标准差上,表内流动性创造大于表外流动性创造,这表明表内流动性创造波动程度较大,稳定性较差。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值为2.209,最小值为0.703,最小值与最大值差距较大,表明不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较大差别。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面板数据,在回归分析前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于该面板数据属于“短面板”,为此,本文选择Harris and Tzavalis和Im,Pesaran and Shin提出的适用于短面板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并结合Fisher-ADF方法,检验本文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这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均表明,以上变量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数据均满足平稳性要求。
(三)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前,先对每个模型的数据进行F检验,确定符合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若符合固定效应模型,再进行Hausman检验确定数据是否更符合随机效应模型。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根据模型(1),对本文的3个被解释变量分别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3组回歸模型分别为随机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从表5可以看出,LILV对LC、LC_ON、LC_OFF的系数分别为1.908、1.438、0.982,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表内流动性创造及表外流动性创造均与利率市场化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验证了假设1。本文认为原因如下: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升[2],存款需求增加,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负债,提高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二是利率市场化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水平,较高的融资成本将挤出低风险借款人,高风险贷款人占比提高[16],银行信贷违约风险加剧。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会增加流动性创造[17]。三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收官之际,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策马提速。资产证券化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后将该部分信贷资产出售给资产证券化特设目的机构(SPV),实现流动性扩张[19]。四是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倒逼”银行加大信贷业务[5],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五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当局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合理化,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及时向流动性短缺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20],使商业银行免于流动性短缺的困境,更有效的发挥流动性创造职能。
控制变量方面,资本充足率CAR与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资本充足率会降低银行表外的流动性创造。这是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越低,资本结构越脆弱,这会激励银行拓展贷款业务,由于银行在表外主要通过贷款承诺来创造流动性,因此表外创造的流动性增加,表明Diamond and Rajan的“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在这14家上市银行中起主导作用。运营效率EFF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提高银行运营效率会减少流动性创造;GDP增速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实体经济形势较好时,表外流动性创造降低。这是因为:运营效率和GDP增速的提高一般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资本缓存[30],根据“金融脆弱挤出效应”,银行流动性创造将会减少。
2.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作用
本文参考温忠麟的中介效应理论[31],对模型(1)(2)(3)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为0.167,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提高,验证了假设2。模型(1)(2)(3)的结果显示,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表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均承担部分中介的角色,而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完全中介的角色。这表明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效应在表内和表外流动性创造之间具有差异性,验证了假设3。
首先,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加之“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这都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加大,传统的收入模式已经不能保证银行的利润,商业银行开始丰富业务类别,实现收益的多元化[32],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多元化水平。
其次,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作用在表内和表外流动性创造之间表现出差异性。这是因为:在表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表内业务的多元化水平,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33],进而增加对市场的流动性供给,即利率市场化通过银行多元化来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产生正效应;而在表外,由于表外业务的透明度较低且复杂,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多个中介来影响表外流动性创造。综合表内和表外,银行多元化在利率市场化影响总体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熵方法(EI)再次测度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用于稳健性检验,重新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更换中介变量的代理变量后,银行多元化经营仍然在利率市场化影响总体、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在利率市场化影响表内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与前文结论一致,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进一步讨论: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方提供中介平台,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在各部门之间实现有效配置。而在商业银行为金融市场创造流动性的同时,严重的期限错配也带来了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将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银行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区分表内外流动性创造。国外研究方面,Fungacova, Ariss&Weill[34]利用多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银行核心流动性创造的增加会触发潜在的流动性风险。Imbierowicz&Rauch[35]通过对美国银行数据的研究也得到了以上结论。国内研究方面,刘志洋,宋玉颖[36]运用中国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表明:流动性创造越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姚智勇认为在商业银行为市场输送流动性的同时,严重的期限错配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有关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关系的假说主要有两个。
一是“流动性螺旋假说”:商业银行在为金融体系输送流动性时加剧了流动性期限错配问题,一些贷款额过高的客户的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大,此时若存款客户增加提款需求,那么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会加大。
二是“流动性权衡假说”:银行过度贷款将会挤出自身的流动性风险承担能力,流动性创造降低,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创造呈反向变动关系,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本文利用模型(4)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與流动性风险的关系,并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又分为表内、表外流动性创造来分析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模型中的LR为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越大,流动性越充足,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和表内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比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412、-0.254,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商业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不显著。表明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增加均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表外流动性创造不会对流动性风险造成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对于表内来说,商业银行在为金融体系输送流动性时,也加剧了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流动性期限错配问题,一些贷款额过高的客户的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大,这时如果存款客户增加了资金需求,那么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会加大,符合“流动性螺旋假说”。对于表外来说,银行通过发售流动性负债对贷款承诺融资来创造流动性,贷款承诺是商业银行保证在借款人需要时向其提供贷款的承诺,当银行发现借款人资金状况恶化时可以减少贷款额度或拒绝向其贷款,与表内贷款业务相比,贷款承诺更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综合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不同的影响,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的增加提高了流动性风险。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造利率市场化和流动性创造指标,运用2008~2017年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了商业银行表内外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②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商业银行多元化水平;③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并且,其在利率市场化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完全中介的角色,而在利率市场化对表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部分中介的角色;④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增加会加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表外流动性创造不会对流动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通过业务转型提升净利差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商业银行释放更多流动性,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威胁到了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高附加值行业的信贷投放,优先选择贷款溢价较高的中小企业,降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润的威胁,扬长避短,利用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
(二)加快表外业务发展,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
根据实证结果,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好自身的渠道优势,在风险可控、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加大与信托、证券、基金等机构的合作,推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从而增加流动性创造。
(三)加强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
根据实证结果,表内流动性创造显著的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有必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在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和银行的稳定性之间做好权衡,切勿顾此失彼。
收稿日期:2018-12-25
网络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0126.1554.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9 10:44:5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诱发及传染机制研究》(16BGL051)。
作者简介:吴成颂(1968-),男,安徽怀宁人,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投资项目管理;张青青(1997-),女,河南信阳人,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 倪清(1990-),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安徽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SAUNDERS,A. and SCHUMACHER, L.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rate margins: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0,19(6):813-832.
[2] 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65-76.
[3] STIROH,K.J. Diversification in banking:is noninterest income the answer[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4(36):853-882.
[4] KOLER,MATTHIAS,Which banks are more risky? the impact of loan growth and business model on bank risk-raking[Z]. Working Paper,Deutsche Bundes Bank,2012(33).
[5] 王谞达. 利率市场化与流动性创造[D]. 天津:南开大学,2017.
[6] BERGER A N,BOUWMAN C H S. Bank liquidity creation[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 (9):3779-3837.
[7] DIAMOND D W,RAJAN R G. 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 (2) :287-327.
[8] ALLEN F,GALE 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arkets[J]. Econometrica,2004,72(4):1023-1061.
[9] 李明輝,孙莎,刘莉亚.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 财贸经济,2014(10):50-60.
[10] 苏玥.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7.
[11] 周凡,齐天翔. 竞争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吗?[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33(4):98-111.
[12] 李明辉,黄叶苨,刘莉亚. 市场竞争、银行市场势力与流动性创造效率——来自中国银行业的证据[J]. 财经研究,2018,44(2):103-114.
[13] 吕思聪. 外部监管和货币政策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18(5):55-65.
[14] DIAMOND D W,DYBVIG P H. 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3):401-419.
[15] 钱崇秀,宋光辉,许林. 超额贷款、不良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流动性螺旋还是流动性权衡[J]. 财贸经济,2018,39(7):81-95.
[16] 张月月.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上市银行风险影响的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17] 胡丽红.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J]. 求索,2015(8):75-79.
[18] GORTON G.and G. PENNACCHI.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liquidity cre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1):49-71.
[19] 李佳. 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扩张:理论基础、效应及缺陷[J]. 财经科学,2014(4):11-21.
[20] 王倩,路馨,曹廷求. 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行为[J]. 东岳论丛,2016,37(8):38-52.
[21] 王修华,陈文彬. 利率市场化、多元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绩效[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5):5-13.
[22] 翟光宇,何玉洁. 商业银行应加速收入结构多元化吗[J]. 财经科学,2016(9):1-13.
[23] ANA LOZANO-VIVAS and FOTIOS PASIOURAS. The impact of non-traditional activities on the estimation of bank efficiency:international evidence[J]. University of bath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
[24] 紀洋,徐建炜,张斌.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风险与时机——基于利率双轨制模型的讨论[J]. 经济研究,2015,50(1):38-51.
[25] 王伟涛,董雅洁. 收入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2007-2015年我国4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J]. 南方金融,2016(8):33-42.
[26] 王亚君,邢乐成. 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与银行流动性[J]. 浙江金融,2016(6):17-24.
[27] 余磊,冯建. “钱荒”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多元化战略研究[J]. 理论探讨,2014(2):97-100.
[28] 王舒军,彭建刚.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及效果研究——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9(6):75-85.
[29] 邓向荣,张嘉明.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与银行流动性创造[J]. 世界经济,2018,41(4):28-52.
[30] 曾智,何雅婷.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对资本缓存的影响[J]. 国际金融研究,2016(9):63-74.
[3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14(5):614-620.
[32] 左月华,李小欣. 利率市场化、银行多元化与银行稳健性——基于2007-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投资研究,2016,35(2):99-107.
[33] 曾智,姚舜达,何雅婷. 多元化战略对商业银行盈利和风险水平的影响[J]. 商业研究,2016(9):117-127.
[34] FUNGACOVA,Z.,ARISS,R.T.,&WEILL,L. Does excessive liquidity creation trigger bank failures[R]. BOFIT discussion paper,2013.
[35] IMBIEROWICZ,CHRISTIAN RAUC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id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in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4.
[36] 刘志洋,宋玉颖.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实证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2):42-50.
(责任编辑:蔡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