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贫困与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9-06-24张彤张丽
张彤 张丽
摘要 基于河北省11个贫困县区(含贫困退出县)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学历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面临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重困境。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可能性更高,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低;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可能性较低;无论培训对象教育程度的高低,培训时间和补贴的提升都对技能培训效果的改善具有直接促进作用。通过提供培训补助和延长培训时间的方式加大投入,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劳动技能的可能性更高,有助于减轻贫困地区学历教育匮乏对技能培训效果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提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6-0037-08
一、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扶贫减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按照2010年贫困线估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迅速下降到1 660万人(2018年),累计减贫约7.5亿人(汪三贵,2018)[1],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2018年底的1.7%[2]。中国取得如此大规模减贫成就是高速经济增长和扶贫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多个方面的制度优势是大规模减贫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未来两年,中国仍然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群的贫困问题,从而实现到2020年消除现有标准下绝对贫困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值得注意的是,“巩固成果,稳定脱贫,持续发展”[2]作为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仍然存在较大难度,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才能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在贫困地区人口中占据一定规模,直接影响着贫困家庭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从长期发展能力看,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之间各方面的差异都比较大,前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弱于后者(汪磊, 伍国勇,2016)[3]。该群体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能水平较差的问题,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不强;遵守培训纪律的自觉性不高,很难有时间和耐心接受技能培训;思想观念保守,求知欲望不高,难以安心学习;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不配套,培训后对收入增长影响不明显,对培训效果预期不好(黄颂文,2004;彭永贤,2010;何春, 崔万田,2018)[4-6]。尽管我国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劳动技能培训已经较大范围开展,但效果仍显不足。一方面,缺少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存在常态培训机制未建立、财政经费到位困难、培训师资严重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马凯,潘焕学,秦涛,2013;袁小平,2015)[7-8];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意愿、能力和积极性不足,传统观念中认为培训对其就业岗位和收入变化的作用微弱(杨晓军, 陈浩,2008;党曦,2015)[9-10]。由此可见,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水平基本难以满足新时代我国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其未来生存能力直接关系到扶贫成效的巩固和稳定。如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则有可能造成较大范围返贫问题。因此,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不仅有助于解决精准扶贫的后贫困问题[11],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更加直接关系到扶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完成。
以往研究主要从政策层面分析了政府在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缺少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意愿和能力的分析,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河北省11县区农村贫困户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的现状、效果和原因,并从机会成本视角分析了年龄、性别、学历教育、社会身份、劳动能力、家庭负担等多项因素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的约束作用。
二、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河北省贫困县区农村贫困户就业状况调查于2018年12月在该省3个深度贫困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区和1个贫困退出县开展,调查对象为调查地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包含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脱贫户等,有效样本11 880户,16~64岁劳动年龄样本6 611人,其中男性比例59.28%,女性比例40.72%。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访者特征、家庭状况、健康水平、就业意愿、技能培训、收入支出等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是否参加政府提供的劳动技能培训、是否拥有劳动技能、培训能否帮助劳动力获得新技能,该问题可以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因此在方法选擇上不考虑使用常用的OLS回归方法。之所以不使用线性概率模型的主要原因是,该模型预测结果可能存在超出正常值域的情况,如参加培训的概率小于0或者大于1,这类结果在分析过程中与经验事实不符且难以解释。因此,可以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原理对因变量进行线性转换,最直接的方式是把接受培训的概率值P(Y=1)转换为接受培训的概率与不接受培训概率的比值odds(Y=1)。发生比的值域为0至正无穷大,通过对数转换的方式可以将值域转换为负无穷大至正无穷大,预测结果在转换后的值域为0~1,基本在经验认知范畴之内。
上述推导公式反映了概率P和发生比odds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Logit模型可以构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模型。由于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与其他类型培训不同,前者的公共服务性质更强,主要依赖于财政投入且具有一定的准入性特点,所以贫困家庭劳动力是否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同时受到培训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应控制培训提供者层面的因素,如顶层制度设计、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是否有能够实现就业的产业扶贫项目)等。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上,因此应该控制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变量从而控制不同区域培训投入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应控制培训接受者层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社会身份、受教育程度、劳动能力等。上述变量通过影响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学习能力和信息接触能力影响其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可能性。
(三)变量界定与研究假设
结合上述分析框架,可以将影响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的因素进一步划分为4类。一是人口学特征(β1)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影响,如性别、年龄、健康水平、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变量;二是家庭经济特征(β2)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影响,如经济地位自评、家庭是否负债等变量;三是就业意愿(β3)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的影响,如就业意愿、理想收入水平、理想就业类型;最后是社会资本(β4)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影响,如社会身份。详细的概念定义与研究假设见表1。
1.核心变量:教育—提升—再教育的循环机制
假设A: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可能性更大。
假设B: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后,掌握劳动技能可能性越大。
假设C:培训投入越大,通过培训获得新劳动技能的可能性越大。
2.控制变量:影响技能培训和获得的其他因素
假设1:劳动能力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参加政府免费的技能培训。
假设1.1:低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可能性更大。年龄的增长会缩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时间,因此年轻人更愿意通过培训获得更高的回报;
假设1.2:健康水平越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可能性更大。
假设2:家庭经济状况越好,个体越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贴现率更低,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更低,因此更愿意参加培训。
假设2.1:经济自评越高的人更有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
假设2.2:家庭无负债的人更有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
假设2.3:家庭总收入高的人更有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
假设2.4:家庭负担系数越低的人更有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
假设3:就业意愿越强,个体越可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有就业意愿的人更愿意通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其提高收入的需求也更高,因此更愿意参加培训。
假设3.1:理想收入越高的人更有可能参加技能培训。
假设4:社会资本越强,个体越有可能参加技能培训。村民代表等相对于普通村民对政府培训信息资源的掌握更加丰富,可以更早地接触相关培训信息和了解培训价值,因此更愿意参加培训。
三、教育、培训与技能获得的关系
(一)不同类型贫困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群体差异
第一,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一成,人力资本累积较薄弱是贫困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贫困家庭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分受教育程度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10.38%;初中学历群体占主要部分,比例为48.66%;小学及以下学历比例也较高,为40.96%(见表2)。
第二,男性贫困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略高于女性。贫困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于女性。分性别看,男性贫困家庭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08%,略低于女性;初中学历群体比例为49.30%,略高于女性;小学及以下学历比例为40.62%,略低于女性。
第三,年轻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显著高于中高年龄组。由于义务教育的改善和发展,低年龄组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其中,16~24岁组贫困家庭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94%,25~34岁组下降到84%,35~44岁组下降到71%,45~64岁组则进一步下降到47%。同时,16~24岁组贫困家庭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为45~64岁组的6倍,反映出不同年龄组在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第四,健康状况较差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劳动力。健康水平与教育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且会相互影响。一方面,高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健康水平可能高于低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健康水平低的劳动力教育程度可能低于健康水平高的劳动力。调查显示,患有长期慢性病或大病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0%,而健康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63%。同时,残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35%,未残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61%。分残疾类别看,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的受教育程度最低,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0%。分残疾等级看,一级残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最低,仅为19%。
第五,不同类别贫困户的家庭成员受教育状况存在差异。家庭人力资本状况与家庭经济狀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较高的人力资本有助于贫困家庭脱贫。分贫困户类别看,脱贫户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60%;其次为建档立卡户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57%,一般贫困户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56%;再次为低保户家庭,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48%;最低的是五保户家庭,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为26%。
(二)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与培训参与
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中仅有不足三成的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且因学历教育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分教育程度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拥有劳动技能的比例为38.13%,远远高于初中和小学及以下群体。除了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差异,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在健康水平、社会身份和收入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患病比例仅为8.45%,小学及以下高达26.62%,这与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年龄构成存在一定关系,一般年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高于中老年劳动力。同时,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中村民代表的比例高于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家庭年收入也远远高于小学及以下,但仅略高于初中学历劳动力。从个体对家庭收入的满意程度可以初步分析贫困家庭劳动力提升收入的需求,相比之下,高中及以上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对经济现状不满意的比例为17.5%,改变当前收入水平的需求比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更为迫切(见表3)。
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过政府免费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仅为42.5%,且因学历教育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接受培训的比例最高,为44.95%;其次为初中学历人群,为42.83%;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最低,仅为34.93%。尽管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对收入现状更加不满,但其参与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同时,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类型和内容存在明显差异。一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的培训时间相对更长。高中及以上群体培训时间平均为11.15天,初中学历群体仅为6.20天,小学及以下仅为5.93天。二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的培训级别相对更高。高中及以上群体参加市级和县级培训的比例为70.6%,初中学历群体仅为65.8%,小学及以下群体仅为61.6%。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新型培训的比例相对更高。高中及以上群体参加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的比例高于小学和初中,参加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传统培训类型的比例略低于小学和初中。四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相对更清晰。在参加过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群体仅有6.74%的人不清楚参与培训的类别,而小学及以下群体不清楚参加过培训类别的比例高达11.28%。五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有补助培训的比例更高,但自付费用也相对较高,这主要和培训类别的差异有关,也间接反映出高中及以上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比例较低的原因(见表4)。
从技能拥有情况与培训参与的交叉分析看,有劳动技能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比例高于无劳动技能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尽管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接受过培训的比例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是拥有劳动技能的比例仍远远低于后者,导致技能提升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首先,教育程度高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的比例更高。小学及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拥有劳动技能的比例仅为22.91%,高中及以上为38.13%。其次,教育程度高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政府技能培训的参与度较低。在已经获得劳动技能的人群中,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接受过政府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在不断降低,小学及以下为60.59%,高中及以上高达47.90%。在无劳动技能的人群中,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接受过政府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在不断降低,小学及以下为40.30%,高中及以上高达26.94%。最后,上述因素促成了“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不愿参加培训,教育程度低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但技能提升不明显”的困境(见表5)。
四、实证分析结果
描述性统计显示出不同教育程度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培训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异同,但难以解释培训参与及其效果的差异问题。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影响,比较不同教育程度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差异,以及影响劳动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节使用Logit模型进行检验,主要结果如下。
(一)教育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影响
从政府劳动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与培训参与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的人培训参与度反而越低”。初中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概率略低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高中及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概率仅为小学及以下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的88.8%。同时,在所有年龄组中,35~44岁的中年劳动力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更可能参加培训。个体特征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影响也较大,女性参与培训的概率是男性的1.22倍,在婚人群参与培训的概率是不在婚人群的1.41倍,家庭抚养负担较重的个体参与培训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家庭有负债的个体参与培训的概率为无负债家庭的52.1%。值得注意的是,村民代表等作为掌握行政资源和信息的人群,参与技能培训的概率是普通村民的1.3倍。最后,就业意愿和理想收入水平是影响贫困家庭劳动力是否参与培训的直接因素。那些理想收入越高、对当前经济状况越不满意的人,参与培训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见表6)。
(二)教育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影响
基础学历教育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影响极为重要,技能培训为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带来的益处更大。首先,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拥有劳动技能的概率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的1.58倍。其次,从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的交互效应看,接受培训对受教育程度高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更有用,参与过培训的高学历劳动者拥有技能的概率是低学历劳动者的1.47倍。最后,个体特征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是否拥有劳动技能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低年龄、男性、健康状况良好的群体拥有劳动技能的概率更高(见表7)。
(三)受教育程度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
基础学历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提升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对初中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提升效果最好。模型结果显示,初中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概率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的1.41倍,高中及以上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概率是小学及以下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差异并不明显。如何才能提高技能培训对能力提升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有培训补助的政府劳动技能培训中,个体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概率是无补助培训的2.64倍,显示出培训经费投入与培训效果之间的关联性。从某种角度看,培训补助对降低贫困家庭劳动力因參与培训而带来的损失具有积极意义,降低了其学习的经济和机会成本,因此可以激发贫困家庭劳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训时间对培训效果的积极影响也非常显著。从模型结果看,培训的天数每增加1天,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的概率将增加4%。无论是培训补助还是培训时间的增加,只有建立在增加培训投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见表8)。
五、结 论
总体而言,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提升面临多重困境,劳动技能培训仅仅是短期内改善劳动力技能状况的一种手段,相比之下基础性的学历教育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积极作用更大。首先,高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难。高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政府技能培训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可能是由于政府培训的职业技能难以满足高学历人群的需求。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一般性的市场培训存在较大差异,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导致其培训内容和方式与一般培训有所不同,但过于基础性的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影响不大,因此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反而有所下降。其次,低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更难。低学历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政府劳动技能培训获得新的劳动技能的可能性更低,效果不佳的培训既浪费了参与者的时间,也浪费了组织者的投入,这就导致低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政府培训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最后,政府劳动技能培训效果提升难。培训效果与培训投入的多少密切相关,通过提供培训补助和延长培训时间的方式加大投入,有助于增强政府免费劳动技能培训的效果,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新劳动技能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困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解决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干扰。一是应充分重视贫困地区基础学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义务教育巩固率的同时,还应积极提升高中入学率;二是应积极改善培训内容设计,针对低学历人群提供能够适合其学习的培训课程,提高低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的效果;三是应加大投入,延长培训时间的同时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避免其陷入经济状况越差越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技能培训的恶性循环。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首先,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将会影响到我国脱贫攻坚政策目标的实现,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关系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制度设计与安排中,应重视贫困家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升需求,降低其接受培训的经济和机会成本。同时,在推广公共劳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性别平等、行业平等和地域平等,将技能培训覆盖到全部有培训需求的群体。其次,规范劳动力市场、改善劳动就业环境至关重要,如果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没有对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将迅速降低,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实现政府培训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对接与循环机制。最后,低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本相对更弱,通过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减轻其经济和生活压力,降低参加培训的时间成本,是提高低学历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收稿日期:2019-03-29
网络出版网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0520.0902.00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9-05-21 15:03:19
作者简介:张彤(1971-),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河北省委督查室调研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经济学;张丽(1987-),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 中国40年大规模减贫: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6):1-11.
[2]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19-03-05).http://www.chinasafety.ac.cn/main/xwzx/aqyw/2019-03-05/12530.html.
[3] 汪磊,伍国勇. 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2016(7):112-117.
[4] 黄颂文.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2004(5):56-60.
[5] 彭永贤.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10(8):124-125.
[6] 何春,崔万田. 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城市问题,2018(3):27-33.
[7] 马凯,潘焕学,秦涛. 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基于供求框架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72-76.
[8] 袁小平. 农民工培训政策:一个分析框架与顶层设计[J]. 社会建设,2015(4):77-89.
[9] 杨晓军,陈浩. 城市农民工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8(11):46-53.
[10] 党曦.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收入效应研究——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6):105-110.
[11] 新浪財经.委员:三年脱贫攻坚战完成之后,后贫困问题怎么办?[EB/OL].(2019-02-27).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9-02-27/doc-ihrfqzka9685638.shtml.
(责任编辑: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