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蓄势”
2019-06-24吴广岭
吴广岭
课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学离不开“蓄势”。单元目标的有效落实,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都需要以组织高潮来增加力度,而高潮的推出,离不开“蓄势”。
1.营造氛围的蓄势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营造出一种与新课内容相和谐的情绪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意的蓄势。
例如,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于松建老师在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呈现两组词语——“阳光 沙滩 椰树 奔跑”和“黑夜 室外 火光 呼喊”,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境。很多学生把第一组想象为温暖、舒适的海滩度假场景,把第二组想象为夜晚灾难来临的场景。没想到,教师呈现的结果却相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开场,不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与之后学习的《在柏林》这篇微小说的特点相呼应,这就是有效的“蓄势”。
2.接受新知的蓄势
为了更好地教授新知,教师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旧知识、旧经验,使他们能把新内容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是为接受新知而蓄势。例如,课文《去年的树》中,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教学时,组织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教师读旁白“树对鸟儿说”“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但怎么问的,没写具体。此时,联系之前所学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人物说话有具体的提示语,有反映人物心情和语气的词,读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于是,借鉴这篇文章给《去年的树》加上提示语。显然,复习旧知是为了“同化”新知,是十分有效的蓄势。
3.转折过渡的蓄势
过渡是语文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任务转换时,教师要注意为下一个任务而蓄势,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戴建荣老师执教《注意说话的语气》时,让学生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学习用合适的语气说话。怎样从“道歉、解释”的语气向“劝说、提醒”的语气转换?戴建荣老师是这样蓄势的:“小明得到老师的原谅,心里轻松多了。高高兴兴地往教室走,可是经过洗手池时,看到有个同学洗完手没把水龙头关紧,水就在那里滴答滴答地流呢。如果你是小明,会怎么做?”
4.纳入主流的蓄势
学生的思维本身具有随意散漫、多元辐射的特性,如何把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通过巧妙引导,使其纳入主流,也就是为突出主流进行必要的蓄势。例如,《我的心儿砰砰跳》所在的单元导读对习作的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但写得非常散乱。那么,如何让写出的感受更清楚,更打动人心?教师通过范文引路、对话交流,整合学生不断涌现出来的零碎经验,有效引导,最终归纳出学生普遍认同的写作妙招,这样,学生写作的欲望被激活,课堂教学走向了深入。所以,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源,善于体验和调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情绪,把这些看作有效的教学资源。
5.層层推进的蓄势
整个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都可以看作是为一堂课的高潮的出现而蓄势。如果没有前面每个环节的铺垫和推动,不可能产生高潮,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活跃、最亢奋的状态,也需要层层推进,有临到高潮前的蓄势。例如,李文斌老师执教《短诗三首》时,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性;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大胆创作,仿写现代诗,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6.拓展延伸的蓄势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和拓宽。例如,《古诗三首》中《示儿》的教学,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借助注释让学生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示儿》的大意后,拓展陆游同一主题下的爱国诗,以诗解诗。请每个小组选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一首,谈谈:读这首诗,心里什么感觉?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诗中哪个字上?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语调、韵律和节奏。最后,对照《示儿》,学生会发现有一种情感一直在延续,即陆游生逢乱世,一生都在盼望祖国统一,牵挂着北方的遗民,诗中的山水风雨月,都充满着悲伤、悲愤和悲凉。
课堂既有浪峰,亦有波谷。波谷的蓄势,正是为浪峰的涌起作准备。如此浪浪相连,波澜起伏,才能显现出语文教学动人的风姿与魅力。蓄势不是等待,需要预设,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生成,更需要教师的匠心与底蕴。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