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到底该怎么“办”
2019-06-24吴大鹏
吴大鹏
伴随着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创新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重要措施。但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名校主动承担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干劲不足的问题。实质上,这都是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机制问题。目前,对龙头学校的管理、考核、奖励仍沿用老办法,龙头学校的管理者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责任,但是没有增加相应的激励。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创新体制机制,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
不管是松散型带动还是紧密型带动,要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形式融合上显然远远不够,必须逐步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就紧密型带动而言,推动实质融合,名校的努力付出是关键,重在强化名校的主导功能。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当前尤其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名校有实实在在的付出,包括理念输出、管理输出、教学输出和教师输出,让薄弱学校产生实质性变化,这既是“名校带动”的重点,也是其中的一大难点。二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量力而行,附加在名校身上的任务不可过重,一所名校带动过多学校,会使名校不堪重负,实施效果也难以保证。三是推进“名校带动”需要精心设计,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采取“拉郎配”式的资源整合,缺乏充分论证和相应准备,往往会带来后续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就松散型带动而言,在创建教育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参与学校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这也是松散型带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恰恰是这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容易使“名校带动”仅仅停留于形式融合的状态。要想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需要通过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逐步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搭建起教育共同体、学区和教育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交流平台、学生互通平台,实现学校之间的管理融合、教育教学融合、文化融合、教师融合和学生融合,使名校的辐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要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作用,关键要在动力机制上解决名校为什么要集团化办学的问题。首先,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尤其是政府要给集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办学者有责有权;其次,要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完善章制建设,实现责权明晰、有序运转;其三,集团不能无限大,要有边际,否则会稀释优质资源;其四,要建立集团化办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集團捆绑式评价。
2.探索多样化的教育集团化,因地制宜实行多种模式
从集团化办学内部治理关系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紧密关系型”;二是“分散关系型”;三是“复合型”,即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复合体。从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名校+薄弱学校”;二是“名校+新建学校”;三是“名校+民办学校”;四是“教育发展共同体”。松散型带动包括创建教育共同体、实施学区化管理、推动集团化办学,同时还包括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形式;紧密型带动包括以名校分校的名义创建新校,将薄弱学校转为名校分校,将初中学校与小学进行强弱搭配,组成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等。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模式,互补互通,探索多样化的教育集团化。
在推动集团化办学上有成功经验的名校,可以让其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即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将集团内已成熟的学校适度剥离,使其成为独立法人学校,进入到教育发展共同体;将新建学校纳入集团重点“孵化”,实现集团分校动态发展。
3.构建集团化办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集团捆绑式评价
构建集团化办学的评价体系,提升集团发展原动力。评价考核具有重要的诊断、研判、指引、促进作用。集团化办学的捆绑式发展必然要求评价转型,实施捆绑考核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教育督导部门针对集团化办学的特点,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考核集团校的总体发展状况,又可以考察集团校子学校的提升水平,促进集团校强化内部协作,努力实现集团校内部的共享、互通、共荣,促进每一所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在集团校内部,也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细则,对学校干部、教师、学校发展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的统一性,减少管理与交流阻力,激发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推动教育集团化升级,建立“新教育共同体”
“新教育共同体”要建立以“六联”为主要特征的运行机制,即“特色联建、资源联享;教师联聘、学生联招;活动联合、中小联动”。特色联建、资源联享,指的是一个共同体内不同特色的学校在彰显其学校特色的同时,将特色作为一种资源,与共同体内各校分享,实现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集团汇集各校优势,整合特色资源,开发了集团共享课程,通过学生走校、教师走教等形式,使共同体内学生可以享受更多样化的课程,拥有更多的成长可能。教师联聘、学生联招,指的是一个共同体内,教师可以到他校任教,学生可跨学区就读。通过打破校际藩篱的教师联聘以及教师跨校任教,实现了学科互补,较好地解决了学科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在共同体内建立起大学区,实行一体化招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任何一所学校入读。这种机制赋予学生选择权,进一步满足了其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活动联合、中小联动,指的是积聚一个共同体内各校的力量,开展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从而形成“1+1>2”的效果。在共同体内,建立学科大教研组,汇集共同体内的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六联”运行机制关注的是交互与合作,体现了现代教育治理中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从政府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运行,转变为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共同发展的多元关系。
本研究为2017年天津市教委重点立项调研课题成果(课题编号JWDY-20174014)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