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孝德教育的三个“着眼点”

2019-06-24刘敏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6期
关键词:着眼点文化传承高校

摘 要 高校孝德教育应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在已形成共识基础上寻求更加具体的落实路径。应着眼于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眼于当代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现实;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的氛围培育。

关键词 高校 孝德教育 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鞍山师范学院2016年学生工作专项阶段性成果“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6xszx14)。

作者简介:刘敏,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91

近年来,高校德育重视“孝”德教育在认识上已形成共识,孝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础,但把共识具体落实到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要着眼于哪些问题寻求突破还需继续探索。

一、高校孝德教育应着眼于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抓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契机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未曾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些外国人常感困惑不解的——中国人有什么秘密能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持续生存发展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能激起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国人深深的好奇心,甚至在有些国家兴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反而是一些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熟视无睹。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对如何实施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意见》的实施使我们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有了具体的遵循和指导。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19世纪末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以独特眼光和视角,敏锐地发现中国人与其他国家民族人的不同,并加以著书记载,即《中国人的德行》,被认为是开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其中“孝行当先”作为中国人的德行不提绝对不行,甚至认为用英语无论怎么下功夫翻译,也很难准确表达中国人所说的“孝心”,足见其在世界诸种文明中具有独特性。当今中国高校孝德教育应把握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重视孝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以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秉持孝文化传承中的辩证观点

中国传统道德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既然是传统,便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社会并不需要的糟粕,传承中秉持辩证观点仍十分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虽然感人,但今天封建孝道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孝的内涵也自然要随之而改变。有些地方的孝道传承就走入了误区,如河南某地高中要求学生给孔子像下跪磕头,组织千人集体跪拜仪式,不少学生对此怨声载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分析和鉴别,抛开时代局限,发掘当代价值,孝道文化传承更需要根据当代人生活实践进行与时俱进的阐发。

(三)高校应利用好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高校是各种人才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教授的学识、青年的朝气,是传统孝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最容易碰撞出火花和灵感的象牙塔。一些地方高校学生自发地开展传承“孝”道的活动,如河北科技大学学生自发组成了河北科技大学二十四孝研究社,吸引了几十名学生参与,结合大学生活,共同收集与“孝”有关的文化故事,把传统孝文化内容进行改编,创作了大学生版本的二十四孝:“儿行千里母担忧,常报平安系心头”、“学好专业不逃课,依靠能力找工作”。这种把个人学习生活、理想信念等融入创作中的改编即可看做是对传统孝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有些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孝道传承创意活动,如将家乡感人的孝道故事演绎出来;组织学校中各专业的学生组成孝老爱亲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孤寡老人定期服务等,如能把高校学生自发的孝道活动引导到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上,利用好高校中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校孝德教育应着眼于当代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现实

(一)关注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常有这样的议论和感慨:“中国式溺爱,越爱越心寒”,“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几年前高校师生广泛关注过一则报道:“一位大学生父亲的辛酸来信”,讲了孩子的冷漠使其伤心,与周围同事探讨,得出结论:如今孩子的通病,都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无私关爱无动于衷。孩子认为,父母为他所做都是应该的。社会上的议论和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家长提出孩子上大学后与家长沟通不够,甚至认为孩子变冷漠了。中国社会传统的家庭结构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更多小型化的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在成家后独立生活,大多离开父母,还有部分在上大学、外出务工等,“空巢”家庭不再是特殊情况,独居老人成为独生子女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促使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孝道观念才能被现时代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所共同认可和接受——既要自己闯荡生活,又要恪守孝道伦理。

(二)探究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自1979年实行以来已近40年,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独生子女家庭自身容易产生的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使“父代更自我强化了对子代的义务……加速了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正”。在生活中常见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极力供子女上大学,目的是让自己的下一代跳出农门;其二,市场经济带来的流动性增加,父母与子女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客观上影响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联系,造成了社会转型期的孝道困境;其三,溺爱过度、教育无力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忽视家风家教,已经成为普通家庭教育的“短板”。对很多家庭而言,“家风”一词已然很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家训被淡忘。有些父母不知怎样才能做到不娇惯孩子,而另外一些父母则是对溺爱的后果缺乏足够认识,对子女教育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品行修养。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传统孝文化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缺失不无关系。空间距离越来越大,一家三口常分散在中国甚至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有些年轻父母出去打工,孩子变成留守儿童,祖辈对孩子娇惯溺爱造成孩子孝观念缺失、子女啃老等问题。

(三)重塑公正合理现代亲子关系需要新型孝道观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独生子女,成年后与父母的沟通仍不尽如人意。现代发达的通讯手段和比多子女时代父母倾注的更多关注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人类历史已经迎来了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而且是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然到来的大国。这个问题今天已摆在我们面前,实行了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产生的效应还会持续,新的时代需要构建平等和谐、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一代面对生活或理想的两难选择时,要把能否对老年父母尽孝作为考虑因素,既要考虑自己事业发展,也照顾父母的合理需求。网上曾这样表述“最好的孝顺,是不让父母被时代抛弃”。今天时代走的太快,要老年人跟上日新月异的世界确有难度,常有老年人因不会用微信、支付宝、自助售票机、不会看公交站牌、不会使用導航等现代设备给生活带来不便和困窘……,可是抛弃父母的不是时代,而只能是成年子女的疏离和嫌弃,新型孝道观正是要直面这些新问题和需求,学会与父母融洽相处的独生子女,也自然能与世界和谐共生。

三、高校孝德教育应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的氛围培育

(一)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堂对孝德教育的理论灌输功能

“孝”德主题在高校思政课中虽未直接提出,但2018版“基础”课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以大量篇幅强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需要具体化,“孝”德教育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重要而具体的内容之一。高校校园要培育“孝”的文化氛围,极需需要第一课堂的理论引领,达到思想上的接受和认同。“基础”课的内容是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思政课,可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等内容,如中国古代家训是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称为经典。对当代人的立身、治家、敬业和处世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从中找出其与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契合点。高校德育应正视这些生活问题,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或专题教学。高校中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孝道传播活动,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也是我们加大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的情感基础。

(二)以“课程思政”的思想和理念拓宽孝德教育渠道

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孝德教育相关公共通识课程,如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与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家人生与道家智慧》《<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中华元典与人文修养》,都起到“以文化人”的隐形价值引导功能,是既不囿于思政核心课程的局限,又与思政核心课程同向同行,画的是同心圆。缺乏师资力量的教师,可鼓励、引导和推荐学生通过网络慕课及其它优秀的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强大的平台支持功能及内容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如《颜炳罡说孔子》《孟子思想与文化自信》等课程,把古代优秀思想家的思想浓缩,生动直观地送到学生眼前,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时间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更注重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人文根基,使思想活跃却并不成熟的大学生不被纷杂的社会现象所左右,更加心沉气定,沉潜从容。

(三)积极用好思政第二课堂及实践活动渗透“孝”德教育内容

课堂之外的活动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统称为第二课堂或隐性课程。高校里活跃着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应从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文化方向和品味的高度去组织和管理这个隐性课堂,避免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有意识地使孝德教育和孝道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题之一,使孝道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得到应用和推广,把孝道文化传承与学生日常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各个不同的专业学院可以在弘扬孝道文化上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突出专业特色,美术学院可以画、音乐学院可以唱、文学院可以吟诵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便可以在争相传承中被激发出来。

无论从解决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还是维护家庭亲子关系和谐,抑或是培养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各个角度而言,做好孝道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道的传承与现代实践[EB/OL].宣讲家网.2019-03-16.

[2]马尽举.孝文化与代际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3(4).

[3]王丽英.孝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丁文林,郭英俊.论孔子“孝道”观念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社科纵横,2008(6).

猜你喜欢

着眼点文化传承高校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三则)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