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大数据意识
2019-06-24赵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改变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客体、介体和研究范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只有加强大数据的价值意识、技术意识、风险意识和思维意识,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 高校 大数据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思政专项)课题《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信息能力建设研究》(15SkS027)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市教科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实现路径研究》(2017-GX-3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勇,重庆文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75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力量,已经成为公认的新时代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改变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 谁能优先具备大数据意识,掌握大数据技术,谁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具优势。而能否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直接关系到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大数据浪潮下,强化高校大数据意识,认清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已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
物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大数据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社会正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
(一)什么是大数据
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对大数据的界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 涂子沛指出: “大数据( Big Data)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大数据指的是数据量巨大超出常规处理极限,数据形式复杂表现出非结构化、碎片化等特征,数据变化快具有瞬时性、剧变性特点,数据蕴含价值大且价值密度低,有可以重复利用,便于长期存储,永久保持原样的优势。
(二)大数据时代特征
大数据时代呈现更为明显的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媒体将2013年作为“大数据元年”,人类社会开始发现数据中蕴涵的新知识、新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跨越发展。我国大数据时代也呈现出海量数据激增,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物联网设备不断增多,互联网企业规模和影响更强等特点。大数据时代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发展方式孕育新思路,国家社会治理开辟新渠道。
二、大数据正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大数据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面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的巨量数据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高校必须全力应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运用实时产生的学生大数据做出更为精准的教育预测和风险评估,建立新的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模型,才能在大数据时代规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决策风险。比如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消费规律和购物喜好,这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能提高教育个性化和预防性。
(二)大数据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
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演变。具体表现在:1.大数据时代,所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可以超越时空合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可以做到时时在线,资源共享,为建立完善全员育人机制提供新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全部主体形成一个教育主体,主体与主体联系更加紧密,个体与整体关系更加协调,大数据让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作用发挥更为明显。2.新兴媒体的崛起让教育主体的地位备受冲击。网络新媒体显现出的亲民性和扁平化,使得教育主体传统的话语特权慢慢消解,教育者不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主体。3.教育主客体关系趋于平等化。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学习碎片化、生活网络化和诉求法制化等特征,随着大学生运用新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较高校思政工作者更为主动和迫切,已经形成了对教育主体的文化“反哺”现象,主客体关系由原先的有等级层次的对话逐渐发展成为平等共享的互动。
(三)大数据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介體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介体趋于“微传播化”,区别于传统的介体更具灵活性、感染力和互动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传播条件。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微传播主要体现在:传播介体便携化、传播信息精细化、传播受众细分化、传播结构扁平化。微传播过程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手持设备微介体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平台,发挥着传统教育介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新渠道。
(四)大数据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范式
大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数据挖掘。大数据思维呈现出追求全样本,接纳混乱型,关注相关性等特征,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思维,研究定量化,让数据发生,可视化测量,趋近于整体样本。面对大数据,人们沿袭已久的传统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进入深水区,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提供新思路。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大数据意识
(一)大数据的价值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一种生产资料,而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则会创造惊人的价值和财富。大数据成为社会的一种生产力,高校学生产生的大数据也成为高校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能激活数据背后丰富的教育价值。对高校而言,如何管理和运用好学生大数据,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是有效利用高校大数据资源,可以获得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预测性。二是建立高校学生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监测,可以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动态调整和评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三是利用高校学生大数据,可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运用大数据研究范式,充分利用学生全样本发现数据背后的价值真相,从相关性出发寻找数据蕴涵的因果性,从而探究大数据蕴涵的教育价值。
(二)大数据的技术意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浪潮集团时指出: “不管是推动政府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所以,它应该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潮流。”大数据技术正在社会变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大数据时代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利器,我国从社会治理、商业、金融、医疗等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取得良好效果。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数据技术也有推广价值。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创新,增强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群体细分,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节约政府、社会、高校等教育主体的成本,增加关联度和协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更高效的沟通方式,为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认识基本上还局限于开师生座谈会、走访等传统方式,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数据价值,掌握实情,感知学生的需求并将其进行可视化。
(三)大数据的风险意识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技术在某些领取造福亿万民众,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由于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国家社会治理领域的制度缺失,国家、社会、金融、个人隐私等领域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乌云漏洞平台2014年3月22日晚间发布消息称,携程系统存技术漏洞,可导致用户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等泄露。漏洞泄露信息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等。乌云漏洞在同年12月2日晚间公开了一个关于东方航空大量用户订单信息泄露的漏洞。资深航空从业人士指出,这样的漏洞会导致关于旅客姓名、手机号以及航班信息等资料外泄。“近期航班短信诈骗频发,如果这些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拿到,后果不堪设想。” 高校对大数据的滥用也正在对师生隐私、教育公平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应该从下列方面做好大数据的风险防控:一是在数据存储和采集过程中注意保护大学生的隐私,避免不合适和非法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二是加大高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大数据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管理,减少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三是减少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数据鸿沟,建立尊重原则,让学生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四是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大数据政策和技术的制定和研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获得认同,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让技术人人共享,减少数据独裁。
(四)大数据的思維意识
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维构成大数据时代的三个维度,大数据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技术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渠道,而大数据思维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革新开辟思维新领域和新视角。大数据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思想上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这是一种思维态度;二是大数据思维方式,表现为追求全样本、接纳混乱型、关注相关关系等特征,大数据思维正改变着人们对传统的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精确与模糊等思维范畴的认知。高校应该把大数据思维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一种新思维和新视角化解工作中的难题。1.学会运用学生整体看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全部学生数据,找出数据背后的价值,从宏观层面认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2.学会把握数据的碎片化和非结构化,20世纪,量子力学的出现打破了精确测量的美梦,我们认知的物理世界其实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概率数集,而我们的思想层面更是充满复杂性、混沌性和变动性,只有充分接纳数据的混乱和不规则,才能通过庞大的数据集找到数据背后的真相。高校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接纳学生数据的混乱性,才能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挖掘出数据中隐藏的潜在价值。3. 挖掘相关关系在教育中的价值,教育最终是寻找学生成长成才的因果性规律,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承认相关关系的重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够对事物发展做出科学预测。高校辅导员要学会运用“数据挖掘”这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事物的相关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最终找到现象背后的因果性。
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正在面临深度转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高校只有不断增强大数据意识,树立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技术,才能面对新时代高校教育转型和学生网络生存的双层挑战。
注释:
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9/c64094-29696290.html.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7-18.
徐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情况很严重:盘点2014年网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EB/OL].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41224/12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