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众创空间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究

2019-06-24程善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苏州

文/程善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大众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业观念与时俱进,苏州涌现出一批模式新颖、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对激活苏州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构建好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新型载体是江苏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面临的新问题,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更是苏州城市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开放创新综合实验区的重要途径。

一、苏州众创空间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苏州所辖各区域已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整体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平。《2017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苏州众创空间已超过400家,覆盖所有县(市)区,其中国家级51家、省级148家、市级137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07家,孵化面积379.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6000家,发展规模继续领跑江苏省,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苏州积极推动众创社区建设,众创空间集聚区初见成效。依托不同的载体以及相互的空间结构、融合方式,苏州众创空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目前该园区依托研究园、科学园、技术园、科学城、高技术密集区等科技创新类载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众创空间集聚区。

2.发展环境评价

一是多举措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引导苏州众创空间蓬勃发展。为推动众创空间良性发展,苏州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众创空间不同的发展时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完整的政策框架为培育苏州特色的创客文化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政策保障,苏州众创空间步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

二是多渠道构建融资平台,推动苏州众创空间升级发展。为保证大众创业的长足发展,苏州市突出市场运营导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企业兴办众创空间,引导社会力量按市场化机制创办和运营众创空间,鼓励国有孵化器加快机制创新,并按服务绩效给予后补助;增设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进一步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企业信息平台;落实国家、省级针对小微企业最新的各项税收优惠、税收扶持政策。一系列举措为推进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的创新驱动型经济升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苏州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困难点及原因分析

苏州众创空间发展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艰难曲折。近年来,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新空间建设进入井喷期,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但基于内外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仍然缺乏,苏州创新驱动发展受阻。

1.创新力量薄弱,创客的成长能量有限

苏州众创空间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其发展存在基础“薄”的现象。苏州众创空间数量虽然众多,但是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性、强辐射的特色众创空间。调查发现,苏州仅有少量的众创空间能够明确自身的创新创业优势,而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定位上存在一定盲区,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无法形成较为有针对性的众创空间服务,大多模仿同样一种运作模式进行运营,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许多众创空间除了提供工位和会议室等基础服务外,缺乏核心竞争力,空间的生存盈利仅仅依靠房租和政府补贴,创业空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运营压力。调整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将成为未来众创空间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募集资金压力大

资金是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首因。创客项目多属于科技、商贸等轻资产行业,缺乏一定的抵押资产和相应的担保条件,银行难以对其作风险评估,因此银行往往对初创企业的贷款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同时,创新创业项目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致使创业初期短期内难以产生利润回报,有悖于银行规避风险的原则,导致创客融资存在困难,增加了自身募集资金的压力,也加大了众创空间对政府的依赖程度。

3.产业对接缺乏深度,促进效果不显著

与新兴产业缺乏深度对接,促进作用不明显。部分众创空间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相去甚远,独立于产业自行运转,未能融入产业经济链中,导致人才、技术等要素与新兴产业没有发生交换和沟通,创业项目既无法对接产业资本,其创意和技术也无法引领相关产业发展,最后无法实现在市场中获益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苏州区域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凝聚众创精神,繁荣创新文化

将凝聚众创精神、繁荣创新文化作为推动众创空间发展的向心点。充分利用苏州充足的智力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向创新文化及创新精神的转化,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多途径扩大宣传,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展示众创空间典型运营模式,树立创业人才、优秀创业导师等典型,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引导,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树立苏州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提升苏州众创空间的区域竞争力和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城市文化。

2.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政研创融合的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创新体系,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创客生态链,鼓励多方参与,支持各类组织和机构发展众创空间。从提供资金支持的孵化器到开源硬件的供应商,从创客创业到学生进入创客空间,通过政策引导、专业扶持、市场推广等方式,做好资源配置与政策规划,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政策落地,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办公场所;适应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的特点,为企业简化登记手续、工商注册流程等环节,开设专门绿色通道,为创业企业提供便利。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政研创融合的公共综合服务平台。依靠政府引导扶持,积极融合政研创三方,建立科学公共综合服务平台,有效保障众创空间创新发展。一是建立“一站式”管理服务体系。打破体制壁垒,建立“绿色通道”,选拔优秀人才,确保众创空间建设相关事务高效开展。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汇聚各方政策资源。积极引入政府相关创新创业政策,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深入发展一线,谋求更多有效的资源支持。积极联系研发机构、创业团队,完善创新技术基础,整合多方发展优势,推进相互融合与合作,打造公共综合服务平台,获得更多的创新发展机会。

3.丰富众创生态圈,实现众创服务本土化

确保众创空间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创业服务本土化。一是服务对象本土化。服务的对象是以创业者和技术研发人员为主体的创客,而非兴趣爱好浅层次意义上的创客。二是服务目标本土化。以苏州地区产业链的需求为导向,挖掘其市场价值,使之成为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三是服务内容本土化。苏州产业链完善,可开发适合本地的创业服务产品,完善本土化创业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持对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吸引力。

立足本地产业,打造具有当地经济特色的众创空间。苏州发展众创空间速度要适度,切不可贪快喜大。要注重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紧密结合,将众创空间的数量、模式、单体规模、结构布局等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地区定位、资源禀赋等核心要素进行匹配,发展专业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培育创新创业明星,强化品牌构建

挖掘特色,塑造苏州创新创业品牌“代言人”。相比较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创活跃城市,苏州在创业资本投入、创业人才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其众创空间发展任重而道远。要借鉴国内外优秀众创空间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探索创新,集中有限的创新创业资源,以专业化、特色化为导向,进行面向区域市场的行业细分,发挥特色优势,针对优势产业如动漫、云数据等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布局,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特色众创空间。同时,充分发掘独特的文化内核,寻求众创文化外延的差异,打造众创空间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耀眼的创业明星。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