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9-06-24李环环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

文/陈 鹏 李环环(.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近年来,安徽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合芜蚌示范区)作为全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之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探索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机制,合芜蚌示范区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18年,合芜蚌示范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5%和11.4%,占全省的49.7%和50.5%;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79.85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32.5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8%和65.6%;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792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2件,高出全省15.37件。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居全国第8、42和44位。

一、创新改革试验成效初显

一是根据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部署,逐条梳理细化成76项创新改革任务,在扩大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创新人才管理、财税政策管理、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已完成71项。国家授权的1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2项。二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在项目建设方面,首次探索将大科学装置设施主体工程和配套园区工程分别由国家和省里审批,审批时间将缩短一半;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参与基础研究的有效模式,在有限的财力中设立大额度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建设和重点科学研究;在人才激励方面,出台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政策,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允许省市财政支持项目建设资金5%的比例用于人才培养引进。三是深化省属高校院所创新改革,修订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对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且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八免”政策,不受学历、论文数量、职称等限制,破格认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0多名;在安徽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8所省属高校院所探索技术类无形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试点,简化科技成果等技术类无形国有资产计量、使用、处置管理流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政策与国有资产管理配套政策的有机衔接。

二、源头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79项、经费约3.8亿元,凝练支持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省级科技重大专项92个、经费1.2亿元。在科技项目的持续支持下,中国科大首次实现18个量子比特的纠缠,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安徽农业大学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中国科大发现高效碳纳米材料合成方法;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在实空间首次观测到磁浮子;中科院固体所合成超高含能材料金属氮;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发极向场电源变流系统发运法国;中科院智能所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方面研究取得突破。

三、产业创新成果研发转化

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蚌埠玻璃院研发的0.12毫米世界最薄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长鑫公司研制的存储(DRAM)芯片首次正式投片。在高端装备领域,马钢公司研制出时速320公里高速车轮出口海外;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奇瑞公司研发出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投入实验。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针对急性白血病开发的Ⅰ类创新靶向药物向国家申报临床试验;天麦生物外源性胰岛素获国家注册批件和GMP证书。个,累计引进创业团队61个,签订技术合同金额4636万元,孵化企业65家。二是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其中,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已组建完成量子精密测量、微纳科学与技术等10个研究中心,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军民融合研究院等2个分研究院,形成39人属地化科研团队。

四、产业技术研发资源集聚

一是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研发产业化、管理现代化”方式,共有17家单位被首批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52家,累计汇聚创新人才602人,签订技术合同金额1.74亿元,孵化企业233家;合工大智能院已组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19个,累计引进创新团队60多个,签订技术合同金额4456.1万元,孵化企业68家;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已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

五、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围绕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新兴业态,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1—11月,合芜蚌示范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0.3%,对合芜蚌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达48.8%。

六、科技金融支撑创新发展

一是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持续打造青创资金、创新贷等特色拳头产品。2018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科技金融产品支持双创企业266家次,支持规模8.2亿元;引导鼓励银行、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工作,累计支持区内57家双创企业融资6.7亿元;积极创新担保业务模式,“投保联动”为25户引进投资机构的园区双创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4亿元。二是打造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借力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政府参控股基金增至23支,基金总规模达530亿元,2018年以来新增投资双创项目44个;打造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成功引进20亿元的省级种子投资基金、40亿元的安华创新风险投资基金、60亿元的安元创新风险投资基金、300亿元的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等,加快发起组建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三是构建金融基金产业生态系统,围绕金融基金生态圈建设,大力引进金融、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截至2018年底已集聚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1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60余家。

七、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沪苏浙皖共同制订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2018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明确了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深化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化长三角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七大项工作任务。四省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挑战赛。

猜你喜欢

长三角科技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笔中“黑科技”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