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金”锻“绿金” 煤城变美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北市科技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纪实

2019-06-24淮北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乌金淮北市淮北

文/李 华 王 雷(淮北市科学技术局)

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因煤而建,缘煤而生,伴煤发展。1960年建立濉溪市,1971年更名为淮北市,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拥有7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22.8万人,工业化率54.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6%。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以及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伴随着城市的转型崛起,淮北市的科技事业经历了起步、发展、改革,到全面创新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淮北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阶段:1960—1977年,起步维艰,迎难而上

1958年,淮北市的科技事业随着淮北煤田的开发建设开始兴起。围绕淮北煤田的开发建设和生产,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技术革新,科技人员加强科研攻关,煤矿建井采用的“震动管柱施工法”“水体下采煤”等一批科技成果研制成功。1960年9月,濉溪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少数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相关门类的专业技术科技人才队伍。1964年3月,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气象预报、情报信息、标准计量等科技服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淮北市的科技事业遭受冲击和损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被迫停止工作,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坚守科技进步发展生产、进行建设的信念,坚持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在全市各行各业推广“优选法”“统筹法”。据1977年不完全统计,全市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科技队伍,拥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700多名,各行各业推广应用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687项,有4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第二阶段:1978—1991年,沐浴春风,恢复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明确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马克思主义观点。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淮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定位,全面谋划和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恢复科技管理机构,组建科研机构和群众科技团体。1978年6月,撤销淮北市科学技术局,成立淮北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成立淮北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科委下辖4个县级单位:淮北市标准计量局、淮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淮北市地震办公室、淮北市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4月,淮北市人民政府成立淮北市科技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1986年以后,相山、杜集、烈山三区相继成立县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称复查、套改和评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生活、工作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98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研单位的社会化,调动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同年11月,淮北市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淮北市工业设计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民营科研机构开始崭露头角。自1985年起,淮北市积极贯彻落实了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政策,逐步推行科研单位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省较早制定《淮北市民营科技机构管理办法》。此后淮北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淮北市塑料研究所、淮北市农林科学技术研究所、淮北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淮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开发、科技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民营科技企业纷纷崛起,技术市场和专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日益发展壮大,各类群众性的科技学术组织相继成立。

——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年度科技计划。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大会精神,1979年淮北市召开了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开始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部署同时期的科技工作。农业领域重点实施了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带动了农村科技扶贫、科技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领域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重点开展了煤矸石、粉煤灰和采煤塌陷区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科技成果,塌陷区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在全国前列。

1981年以后,淮北市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把科技工作的重点转向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方向,相继编制了“六五”“七五”“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5年起,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技项目合同制,逐步实行“科技三项经费”的有偿使用,同时,年度科技计划增设软科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前瞻性研究。1987年市科委制定实施《淮北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奖励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淮北市自1981年开展全市第一届科技成果奖励,到2016年共组织开展17次科技奖励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淮北市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激励了科技人才的成长,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自1986年第三届科技成果奖励开始,根据国家、省关于科技成果奖励的设置和市科技成果分布状况,受奖励的科技成果改称为“科技进步奖”。从1978年至1983年,取得科技成果80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65项,市级奖励225项。“300m井筒钻井施工技术”“415m深井冻结凿井技术”“钢筋混凝土井塔预制件整移技术”等5项科研成果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淮北市不仅能够承担国家和省安排的科研课题,而且还组织实施了一些跨省际的较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市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聚集科技进步合力。1989年4月至1991年4月,市委、市政府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思路,连续两年在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各行业上报的科研项目226项,投资2亿多元,厂矿、企事业单位尝到了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甜头。市总工会、市妇联在市科委、市经信委、市科协等部门的配合下,在中央、省、市和县区企业广大职工和农村妇女中间,广泛开展了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双学双比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掀起了技术进步的热潮。自1991年8月起在全市配备科技副县(区)长、副乡(镇)长,加速了科技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改革与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淮北市科技事业呈现欣欣向荣发展的景象。

第三阶段:1992—2005年,深化改革,科教兴市

1992年,淮北市制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科技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宏观调控管理,实现科技工作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各类科技开发、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工农业生产进行科研开发,服务经济建设。1995年、1997年两次选拔奖励72名科技专业拔尖人才和优秀科技专业人员。1996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成立科教兴市领导小组,作出《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关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决定》,出台《淮北市引进人才的意见》《淮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了张家宪、魏国强、宋长江、李振安等4名科技人员和焦炉气道修补、新型水胶炸药、临涣矿井筒破裂综合治理、大提花印染布等4项科研项目。淮北市的科技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这一阶段,市科委相继编制了《淮北市科技发展“九五”规划纲要》《淮北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市的科技发展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推动,皖北地区玉米高产杂交制种亩产突破3000公斤,打破了中国黄河以南地区玉米杂交制种不能高产的传统观念。1999年“高产优质杂交抗虫低酚棉中试及产业化”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和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淮北市的棉花选育种技术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棉花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为明显,科技事业单位负责人实行聘任制,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全市90%以上的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淮北市技术市场发展壮大,技术交易日益活跃,较多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钢铁表面除锈钝化新工艺”“重型橡胶组合筛板”“水胶炸药”“纯棉印染油光布”“杂交玉米制种”“棉花新品种选育”“华蟾素注射液”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了技术开发机构,“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80%以上的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现出安徽天地人集团、安徽正大源饲料有限公司、淮北市化工集团公司等一批上管理水平,上规模效益,科研能力强,技工贸收入超百万元、千万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003年11月26日,全市首家市级民营科技园在濉溪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运行。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发展科技事业。

这期间,淮北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萌生。1993年12月,淮北市生化制药厂承担省科委下达的第一个“火炬计划”项目——华蟾素注射液,开启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程。1996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认定工作,安徽天地人集团和淮北天力橡胶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高耐磨输送带、耐磨橡胶筛板,淮北凡尔康电子箔材有限公司开发的80mu、160wv化成箔等一大批产品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凡尔康电子箔材有限公司、安徽雷鸣科化股份公司、淮北市环保材料厂等一批科技中小型企业开始涌现。200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节能与环保四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制定《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对潜力大成长性好、尚未达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条件的企业和产品,开展市级认定工作,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管理开始走向正轨。2002年,在淮北市科教兴市中心增设副县级建制的淮北市专利管理局,开展专利法律法规和专利知识宣传、专利申请、专利行政执法等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利申请量开始迅速增长。

第四阶段:2006—2015年,自主创新,支撑发展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做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淮北市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方针指引下,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科技经济核心竞争力。2006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吸引全国28个展团、500多名专利持有人和1000多个专利项目参展洽谈,签订合同和协议227个,20多个项目在淮北落地,取得丰硕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淮北市建立“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和“中国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专利数据库”。同年12月,淮北市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淮北的意见》,印发《淮北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自主创新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56项,27项获省级以上奖励,50项获市科学技术奖;累计申请专利678件,授权347件;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6家,建成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2373人,企业从事技术研发人员8357人。淮北东磁“环保型高比容高强度腐蚀铝箔”、巨成化工“石油开采用改性聚丙烯酰胺”、淮矿集团“矿山安全生产快速反应联动监控预警技术”、中芬矿机“高效智能化浓缩机”、爆破技术研究所“金属材料爆炸复合工艺技术研究”等一大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农业领域和广大农村,加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科技园区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区)示范工程、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和十万农民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步伐。

“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的机遇,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实施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园区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优化和专利倍增“六大行动计划”,加速形成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四大成果”,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2011年在全省率先组建成立了民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和产业集聚发展。濉溪县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创新型园区行列,杜集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矿机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烈山区获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农业大学淮北实验站暨中国农业大学(淮北)黄淮海地区食品工业研发中心揭牌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金涌进驻淮北中润生物建立院士工作站,淮海集团组建了煤矿机械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科宝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多糖化学品联合研发中心”,淮北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濉溪铝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凤凰山农业科技园区,安徽淮北龙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筹建,濉溪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市政府与上海交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个铝基复合材料产学研项目开工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安徽理士电源公司联合实验室揭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聚科技园一期项目工程完工投入使用。2014年,依托中意胶带公司组建“安徽省热塑性材料及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皖北煤电建成国家煤矿水灾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以来,相继获批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火炬杜集高端矿山装备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濉溪铝基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科技品牌。

第五阶段:2016年至今,创新引领,助推转型

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非煤产业发展,改变煤炭工业一头沉的格局,成为淮北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课题、难题。从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到建设皖北江南、文明淮北和精致淮北的实践,淮北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不断探索、实践、寻求转型发展的路子,破解产业接续难题,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创新引领始终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金钥匙,发展科技事业始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6年9月召开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暨科技创新大会,2017年4月召开全市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暨人才工作会议,2018年10月召开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动员会,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总目标,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加快淮北市转型崛起步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望未来,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淮北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大力实施“一二三四五”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四基一高一大”新兴产业发展,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城市转型崛起提供创新引擎和科技动力。

猜你喜欢

乌金淮北市淮北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乌金
称金块
乌金的世界
——探访煤炭博物馆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HPLC法同时测定乌金止痛丸中5种成分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